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cf广告词 姓名:耿芳兵 学号:100301114
以前很多哲学家都论述过实践,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实践”主要是指伦理行为和政治行为,注重的是行动,其目的在与自身,使人们“善”;而“创制”主要指导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技艺活动,其目的在于创制的对象。之后,关于实践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实践不过是思想的代名词。而客观唯心主义者的实践指的是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精神实体活动。旧唯物主义者更重视实践,但他们把实践又通常理解为饮食起居之类的日常生活或商人的营业牟利活动。他们对实践的理解片面而孤立。而马克思则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构成其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的提出是一个从有到无、逐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l、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首先把实践观点推广到社会生活的研究,批判了唯心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
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
3、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认识论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于是,从哲学上概括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社会活动已经成为可能。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提出过程
马克思从开始从事哲学活动时起,就十分重视实践问题,但对实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哲学实践,即理论批判活动。实践的力量来自本身自由的理性,实践的作用是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和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使马克思对原有哲学信念发生怀疑和动摇,从而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同时也由理性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这个时期马克思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政治批判和推翻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他把两者看成是同一件事
情。这时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把“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区别开来,认为从事政治批判不仅需要有革命理论,而且还需要物质力量,这个物质力量就是掌握了革命理论的无产阶级。但这时马克思还没有研究生产实践问题,不了解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还没有解决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探索科学实践观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首先,由于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从而抓住了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即生产实践。其次,他在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中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并强调指出,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的对象化活动,离不开外部自然界,“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第三,马克思还初步论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指出真正的实践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此外,马克思正式使用了实践范畴,并把实践理解为人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他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初步萌发了实践是认识的对象、源泉以及认识真理标准思想。在另一个方面, 基于此种实践观,马克思进一步伸张了实践的批判维度,把哲学终结的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指出:/ 理论
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既然哲学与世无涉,停留在自言自语的满足上,那么它的灭亡便是不可抗拒的命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在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哲学终结的现实批判,马克思依循的仍然是异化史观的批判路径。人类非异化的价值悬设成了马克思批判现实的理据。因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仍然运用哲学武器展开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依山尽《神圣家族》,1844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合作了《神圣家族》。该书不仅明确了人对自然的两种关系, 即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而且再次阐发了哲学终结的实践观的历史根基。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 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他们已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地,把现实的生产劳动视为实践的基本内容。他们还指出,不去认识某一历史时期工业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就不能真正认识这个历史时期,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次,他们强调实践在改变现存事物中的作用,指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
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第三,他们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指出实践要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他们说:在生产实践中,“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就是说,实践活动要以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生产实践改变的是物质存在的形态,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提纲》被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其中关于实践观的阐述具体如下:
1带有手字的成语、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关于认识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旧唯物主
义由于割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不到实践对人的认识的基本作用,必然对事物的认识只是一种直观的照相似的反映。而未把事物看作是被人们改造过的对象,没有看到实践在认识事物检验理论上的作用。因而,它不能说明理论的本质。例如:费尔巴哈虽然不满意黑格尔将理性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而认为感性直观才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马克思将实践引入认识论,并表明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理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证明,区别真伪。因此,马克思的结论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2、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旧唯物主义由于割裂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关系,必然看不到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然对社会的认识,只是一种纯客观的,经验的直观,而未把人类社会看作是实践活动的过程,没有看到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而,它不能认识社会的本质。例如: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黑格尔将人类社会视为绝对观念产物的思辨性,虽然批判了宗教,但他由于没有用实践活动说明宗教产生的社会
起源,最终仍然深陷唯心主义的巢臼中。马克思通过将实践引入社会生活领域,表明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观点:即:生产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首先,社会的起源基础是物质实践。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也创造了社会,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其次,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是实践。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它制约着人类的其他活动: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科学、艺术莫不如此。再次,社会规律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自然规律、社会规律都具有客观必然性,但各有其特点。社会规律离不开人的参与即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人的实践。
3、实践是人的本质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旧唯物主义由于割裂了人与实践的关系,必然看不到实践对人的本质的作用。对人的认识只是一种抽象的、生物学意义的理解,而未把人看作是实践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产物。没有看到实践对人的本质的作用,因而不能说明人的本质。例如:费尔巴哈理解的作为出发点的,人不是
在现实社会中受各种社会关系约束的人,而是彼此孤立的、无差别的自然实体。于是他只好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类理智、感情、意志、爱以为人类依靠所谓的“类本质”才使得所有个人得以联系起来组成了人类社会。马克思通过将实践引入人的问题,表明了这样的一个基本观点: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生存、发展,才能证明实现其本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是对象化的社会活动。人要生存,就必须时时刻刻从事实践活动。人作为主体,是能动的社会存在物,社会活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必然表现为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他人形成的各种关系。因此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只能从其对象化的社会活动即从实践中寻求。其次,人是实践内容,是多样化的社会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活动以及一切生活活动。如:家庭活动等。这些多样性活动的总体结果表现为个人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外化了的人的本质的全部内容。最后,对人的本质及其人性的考察,必须置于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
4、实践是历史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
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旧唯物主义由于割裂了人类历史与实践的关系,必然看不到实践对人类历史的作用。总是用抽象的人性论、人道主义去说明社会历史,因而不能说明人类历史的本质。例如:自中世纪以来的某些唯物主义者力求发现历史发展的动力,寻改变现实的力量。是由于不懂实践 不能从历史观点出发,把实践看作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而不能说明人是怎样实现改变环境与改变人的辩证统一的。最终得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结论。马克思通过将实践引入历史,表明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历史。没有物质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马克思划时代的贡献就在于他跳出了抽象人性论的理论陷阱,从历史的实践出发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两者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正是实践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实现了由低到高的发展从而构成了人类历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成熟的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诞生,这里,马克思对实践作了更具体的阐发,并且从实践,特别是从生产实践出发,提出并论证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指出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第一次揭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问题。
《资本论》中对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作了更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实践的要素和本质,加深了人们对实践含义的进一步了解。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任何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又说:“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势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
严守纪律歌歌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认为, 要想实现德国实践派的愿望, 必须在实践中哲学终结。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由此可知, 对现实的关注已经使得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发展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高度, 而强调实践的现实维度业已使得马克思领会到了实践批判理论和哲学终结的理论命题。幼儿园毕业最火句子
深入系统地研究人类的实践活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真正实质,合乎马克思哲学本性地、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人类实践活动和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