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物质观:列宁指出: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意义:第一,它揭示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性,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它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抓主了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
*3、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的能动性?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大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亦称为“自觉能动性”,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物的主观能动性。
4、简述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内容,并联系实际分析。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
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①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方法。
②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习近平强调,改革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体现了矛盾分析方法在改革和发展问题上的运用。
5、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应当注意: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简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原理的基本观点及方法论要求。
王宝强票房超150亿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②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③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方法论要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规律有哪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
为什么?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僵尸片 林正英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简述六种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并联系学习工作实际加以论述。
五种方法: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具备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它是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事关社会发展的远程选择与宏观谋划,旨在谋求长远生存与整体利益。战略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
底线思维能力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只有善于开发和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回应和解决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问题。
第二章
1.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茅台系列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韩语歌词
3.阐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4.结合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形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相对性的真理转化。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要解释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要说清楚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所以要坚持;是相对真理,所以要发展。
赞美西湖的古诗*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
现实性的特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的理解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的作用。
第三章
*1、简述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不懂得人民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3.简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说明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重要性:①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②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④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解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定义及包含内容,并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在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资料,劳动者科学技术。
安徽茶叶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使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如何推动: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5、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
客观依据: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冶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