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农业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劳动保障世界
浅谈互联网+农业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李琴王丽芝崔畅赵健辰刘祥普张长青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将该技术运用到各个领域,与之结合。作为农业生产大国,中国开始研究互联网农业金融,以便将其理论与技术更好地运用到现实中,帮助农民增加农业收入,改善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金融;农民收入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开始逐步实现。人们在农业生产上投入的成本开始逐渐增加,但是由于各类因素无法更快地拥有更多收入。如:谷贱伤农效应、供大于求等经济现象的存在。但是由于国家政府机构对“三农”相关政策的支持,使很多人依旧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那么,将互联网与农业金融相结合起来,给予农民在农业贷款及农业投资理财等方面更多的福利及便利,从而促使中国第一产业“农业更好地发展起来”。
―、在国内互联网+农业金融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如果单纯地通过以前市场调控农业金融体系的方法,农民将得不到金融的支持,农业经济难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21世纪初,当互联网岀现时,首先将其运用到金融行业中,通过各类理财产品互相结合,从而有助于进行相关产品的销售;此外,随着金融行业的兴起,农业金融政策成为了农村信用社、相应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和合作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行的一种对农民农业开放的资金政策性扶持的措施。
通过对人们关于互联网+农业金融相关认知程度的问题做了网络问卷调查,并得到458份有效问卷。该问卷首先调查了 大家对农业金融的认识程度,在得岀的数据中,经统计发现:有63.64%的人一般了解,36.36%的人不了解,而没有一个人选择十分了解。我国农民现大约有7.5亿人口。经统计,调查人80%是大学生,大学生接受信息能力明显强于中年人,这一问题很大程度上能体现岀我国农业金融知识宣传普及还需加大力度。之后以问答形式向大家介绍了农业金融的基本概念: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由货币、信用、金融与农村经济组成。
之后我们就“你从什么途径了解到农业金融信息和知识”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由图1我们可以看岀从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了解的人最多,而这一问题和被调查者的年龄有很大相关性,选“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了解”的人大部分为年轻人,这一宣传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年及老年体,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一方面突破“如何能使被手机或互联网抛弃的人从手机或互联网上了解到农业金融知识,如何让他们使用手机开启新型交易模式”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问卷中就农村惠普金融也展开了调查,设置问题“你认为哪种形式的惠普金融扶贫最有效?”由图2可看岀有45.45%的人选择扶贫贷款贴息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仅次于A的40.91%,选择小额免抵押贷款的人最少,只有13.64%。由此可说明:大家最认可扶贫贷款贴息机制,但是调查显示农村信用缺失问题较为严峻。因此,建立农业金融借贷信用制度需要紧密结合互联网技术。农民缺乏贷款担保人,银行能保证其贷款人的信用纪律,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民成功贷款的几率。
二、在农业金融方向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
近几年,各级财政部门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助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主要体现在逐步由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转变为扶持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重,逐步提高了比例,但根据实际效果来看,仍不能满足其蓬勃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也充分体现了农民在资金贷款方面的弱质性,即:小的规模农户体、比较分散的农业耕作以及农业的底收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两种融资的方式。一是内源融资。通过合作社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内部流通的资金,其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二是外源融资。合作社通过一定的途径向其他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的方式有很多,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和发行股票等。
信贷约束一直是困扰农民发展农业金融的问题。农民想做农业金融,却不知道具体做法。然而,信贷约束有着清晰的理论界定说法。信贷约束分为事前约束和事后信贷约束。事前约束是农民通过认证一
些正规的,高利率的金融机构,但是由于办理手续繁琐等原因使农民没有申请到贷款而收到的相关信贷约束。信贷事后约束是指一些农民贷款用户向金融机构成功地提交了贷款申请,但是最终没有得到全部的贷款金额。
(一)政府可以积极带动国内农业相关金融机构建设互助性担保机构。即可以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助性担保去调岀农民在不同银行的诚信记录进行综合评估,最后更好地帮助农民实现信用系统的完善,并且帮助农民更便捷地进行农业贷款。
(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可以加强农业金融知识的培训指导,通过常态化的农场经营管理、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相关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生产经营水平,这不仅促进合作社、农民和其他外部的市场主体之中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盟的机制,还激发其内生动力。
(三)农业金融市场发展抵押品构建相容机制。在一般的银行金融机构,如果贷款,需要以一定贵重物品进行抵押。于是,对于没有贵重物品的农民需要贷款时,农业金融市场可以推行抵押品构建相容机制。
三、互联网的引入对农民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个人特征变量后,通过互联网渠道农民的个人收入将会有29%的概率提高,考
虑到内生性、样本自选择问题后,互联网使用对农民个人收入依然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18-30岁、拥有大学教育背景的农民体中。机制性分析表明,使用互联网进行工作的重要程度是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民个人收入的重要传导机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2010223098)。56
劳动保障世界
制”。互联网行业的加入,无论是在哪个产业,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上网频率的增加,从侧面来讲,在一定的程度上扩大了互联网行业的经济收入,从而间接地增加了农民的相对收入。互联网的进入,无论是对农业生产行业还是非农行业的发展皆起到一定作用。
互联网行业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居民个人的收入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一样性。在单德朋(2020)发表关于互联网与农民收入关系的论文中发现,18-30岁的人并且拥有大学教育背景的农民体通过互联网的使用对个人的收入影响更高。农民通过手机在线上进行金融方面的行为,可以更好地弥补金融机构业务办理繁杂的缺点。此外,通过互联网,将农民与信用系统相联系,从而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建立完善的信用系统。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农民通过一些网络行为,更清晰地知道了农产品种植方面的知识等,从侧面提高了农民的农业性收入。
加大推动农业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普及,强化农村地区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改善农村居民信息博弈的绝对弱势地位;通过建立专业化公共信息发布的平台,完善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帮助农民更快地实现“农业增收”的目标。通过互联网的普及化,使更多的有效信息在相关平台上实现共享,最终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等目标。
一定程度的教育对提高农民个人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推动“互联网+教育”的相关布局,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价值,而且也为身处在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积累一定的人力资本创造新途径。
四、互联网与农业金融的相互融合
“农业金融是为农业经济活动和农业生产提供资金融通的各种经济活动,包含农业贷款,农业存款,农业专项基金、农业债券、农业相关资产证券化等。”互联网的发展虽然为农业金融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和完善,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较少,农民对互联网技
图2各种普惠金融扶贫方式所占比例术的了解程度低,使得农民的互联网素养不高、操作能力低下,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早期的农业金融主要依赖农商行、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其网点往往停留在镇一级,很难深入相关农村金融市场,在当时严重阻碍了农业集约化规模效应和农业生产效率,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利润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民人数约占总人数5/7,农业经济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经济,更离不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取决于农业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李明贤(2003)在《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中说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但近几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停滞,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金融制约。由于农业金融体系不健全,使农民缺乏资金,失去实时的投资机会。将互联网技术引进到农业金融中,从而有助于建立更加健 全的农业金融体系与相关信用等级系统等,使对存在信贷需求的农民更便捷地进行信贷相关手续。
五、关于中国当下互联网+农业金融的建议
完善互联网基础,使农民进一步了解互联网。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的信息来看,截至2018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36.5%,远低于城镇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72.7%。对互联网的不了解、对互联网金融的陌生,导致农村地区对互联网金融没有认知概念。农村金融的发展缺乏基础的认知和普及环境,使农村互联网金融推广速度慢、障碍多。
加强对农村地区金融知识的教育。农民文化水平有限且对互联网不了解,对一些稍微有点复杂的应用软件很难理解且无法使用,导致无法有效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农村金融业务。另外,农村地区对金融知识的教育相对滞后,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人们对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兴的金融业态的认知度并不高。
发展新型融资模式。大部分农村在生产自营的过程中,都有着资金的需要。但是目前农民融资的方式比较单一,未来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融资。此方法可以避免农民因融资而掉进的圈套。同时,与古老融资方式相比,效率高、风险小、信息多。通过发展新型融资模式,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综上所述,可知对中国的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进行剖析,
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切实解决农民在金融机构存在的信贷缺失、物品抵押范围较窄以及农业融资渠道较少的问题,这无疑将是互联网农业金融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也将是农民收入增长曲线的一次较大转折点。
参考文献:
[1]董秀红.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新农业,2020(13):63-64.
[2]单德朋,张永奇.互联网使用与农民个人收入:微观证据与影响机制[J].华北金融,2020(09):82-89.
[3]张琳.探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金融发展路径[J].现代农业研究,2020, 26(08):68-69.
通讯作者简介:张长青(1972—),男,山东夏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5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