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化工2021年第3期· 258 · www.gdchem 第48卷总第437期
专业评估认证背景下的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构建与实践
江新德*,江桂仙,高桂青,黄学平,刘占孟,徐满清,江延
(南昌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99)
[摘要]本文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研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构建,并根据反馈信息实施各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以期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工程应用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应对未来工作中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为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专业评估;跟踪反馈机制;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3-0258-02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eedback Mechanism for 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Jiang Xinde*, Jiang Guixian, Gao Guiqing, Huang Xueping, Liu Zhanmeng, Xu Manqing, Jiang Yan
(College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99, China) Abstract: T aking the major of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ims at construction of feedback mechanism for graduates, and implement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Thi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could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mastery of engineering knowledge,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deal with various uncertainties in future work. This work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 training mode for high quality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professional evaluation;feedback mechanism;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自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以来,全国已有1300余次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1-2]。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仍然是住建部指导下的专业评估认证,评估的考核标准与工程教育认证基本一致,即: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成果导向、保证质量持续改进[3-6]。“成果导向”的教育体系(Outcome-Based Education) 的构建是工程教育的核心。从学生自身发展出发,构建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评价毕业生学习情况与毕业要求是否一致,与国家、社会需求是否一致,进而实现持续改进显得尤其重要[7-10]。本文以南昌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围绕培养目标的制定和修订、教学过程的改革,探索专业认证教育中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构建,并根据反馈信息实现持续改进。
1 跟踪反馈机制的构建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本专业构建了较完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社会评价机制,包括应届毕业生调查、往届毕业生跟踪反馈、用人单位评价、学校委托的第三方评估机构与社会评价,对培养目标的达成与否进行定期评价。本专业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价结果,学院教学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意见,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同意后组织实施。
1.1 应届毕业生调查
应届毕业生几乎完成了大学期间的所有课程,经历过理论课程、工程实践、课程设计等训练、对于职业规划、个人发展与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有着更切身的理解和体会,同时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多方面接触,把自己所学与单位需求进行比对,进而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学院在第八学期教学检查期间,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充分听取毕业生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课程教学、实验/实践教学、教师水平、资源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另外,每年学院都会调查和统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在各个行业间的就业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制定相关就业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1.2 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认证机构排名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为建筑、市政行业相关的工程规划、咨询、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等一线岗位工作。学院通过校友QQ或向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发布问卷调查,重点收集他们所在企业的紧缺型人才需求、职业发展的新要求、知识的更新换代、实践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发现问题,改善课程设置与内容,进一步完善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利用校友返校聚会、教师出差、开展合作项目等机会,倾听校友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工作所需知识与学校所学课程的衔接情况、课程设置对职业规划的影响、课程教学内容合理性和工程实践性等。邀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回校与在校生互动交流,就职业发展、成长成才、创新创业等话题进行探讨,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并用于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中。
1.3 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评价最为直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方案等方面向用人单位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校园招聘会时,通过与招聘人员的沟通,掌握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状况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直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评价与改进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专业教师平时出差、开展企业合作项目等机会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以及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需求。
1.4 第三方机构评价与社会反馈
为客观评价本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我校定期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校本科教学质量和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评价。通过调查机构或媒体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调查报告、评价排名等获取社会反馈信息,关注社会舆论对本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认可度,制定第三方机构评价与社会反馈量化考核方案,并作为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重要依据。
2 基于毕业生反馈信息的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
根据毕业生调查与麦克斯报告,近年反馈的主要意见及建议有:讲授的专业知识略显传统陈旧,应及时补充本学科前沿的主流技术;建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习实训时间;建议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进入实验室实践的机会;建议增加校企合作的力度,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培训;建议进一步凝练专业特,更好地服务本行业。针对以上提出的诸多建议,我们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实施了一些持续改进策略。
2.1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及其持续改进
通过培养目标达成度定期评价,虽然被评价的各门课程以及
[收稿日期] 2020-10-28
[基金项目] 南昌工程学院教改课题(2017JG046)和江西省教改课题(JX-19-18-9)
[作者简介] 江新德(1982-),男,江西鄱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处理材料制备及其工艺设计。*为通讯作者。
2021年第3期广东化工
第48卷总第437期www.gdchem · 259 ·
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均达到设定的合格标准,但针对达成度较低的课程或教学环节,本专业及时分析总结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学院每年均组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对照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评价控制标准,本专业核心课程绝大部分课程指标点达成,仅有少数课程达成度较低。总体反映在学生应用书本知识解决综合问题能力欠缺,工程实践知识不够,动手能力有待加强,具体见表1。
表1 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
Tab.1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课程名称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改进的措施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
力不够,课程达成度仅为0.687。
(1)在原理讲解时结合工程实例,提高学生感性认识;
(2)与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先修课程教师沟通,保持课程的连续性。
水质工程学(Ⅰ)
灵活运用构造知识解决实际建筑问题
的能力欠缺。课程达成度仅为0.678。
(1)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
生消化吸收,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工程测量学生基本概念掌握较好,但在灵活运用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方面欠缺。课程达成度仅为0.615。
(1)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中,要加强数据计算与处理方面训练,注意培养学
生思维的灵活性;
(2)安排学生去施工单位实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能力。
水力学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欠缺,课程达成度仅为0.641。(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课程教学持续改进,“工程测量”课程取得明显效果,在江西省大学生测量技能竞赛获个人二等奖、三等奖多人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质工程学(Ⅰ)”课程通过系列教学改革以后,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发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所加强;学生在“水力学”课程考核中综合计算能力明显增强。
2.2 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
用人单位与学生反映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需强化案例教学。为此,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积极进行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强化案例教学,通过课程教学的改进,激发了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包括周培源力学竞赛、“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科技创新大赛、江西省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2.3 课程考核的持续改进
学生反映平时成绩确定依据欠充分,本专业教师已对主干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进。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增加课堂讨论环节考核,让学生主动参加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水分析化学》课程试行课程预习环节考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利用平时成绩、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期末考试的考核,有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3 结论
以成果导向为核心是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通过定期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和社会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重整课程教学目标、持续教学过程改进、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和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提升学生应对未来工作中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本研究为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慧.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330-331.
[2]赵玉娟,郑丽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设置的思考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180-181.
[3]蒋善庆,王利平,张秋亚,等.工程教育认证下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0(08):68-70.
[4]张纯,汪彩文,汪爱河,等.基于专业认证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7):155-156.[5]饶碧玉,杨蓉,王静,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13(01):95-99.[6]贾如升,宋新伟,杨杰,等.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J].中国冶金教育,2018(04):84-85.
[7]吴磊,马孝义.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基于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3):64-66.
[8]吕琳华,黄凯.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建立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2):91-93.
[9]陈雷,强成文.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探析[J].大学教育,2017(12):5-7.
[10]柳勤,唐水源,冯慧华,等.工程教育认证中专业建设持续改进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构建初探——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03):1-4.
(本文文献格式:江新德,江桂仙,高桂青,等.专业评估认证背景下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构建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3):258-259)
(上接第235页)
课下给学生明确的研究目的或调研内容,激发同学们参与实践的兴趣。如针对大学生开展对垃圾分类普及程度的调查研究;对高校节约用水措施的思考;以及分析大学生雾霾天气锻炼与呼吸疾病发生机率的研究;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等,将调研成果在各种院校级活动(如文化节等)中展示,引导身边的更多同学关注环境,引发对环境的思考,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2.6 考核方式重过程评价
考核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所在,仅仅以单一的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往往忽视过程学习中的自主探索能力,对于通识课程的普及作用不容易达成,所以本课程中探索多种过程评价
形式,平时课堂成果占比达到50 %,如课堂小组进行的环境污染案例讨论、主修专业的环保问题分析、校园实践表现与成果、利用网络平台及课堂来分享的观点等;涉及的内容面如开展对高校大学生对垃圾分类普及程度的调查研究;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事故探讨发展核电的利弊;发现航空、建筑设计、电气等领域存在的环境问题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等,完成研究报告或PPT作品,师生探讨观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尝试过程考核模式,让学生主动为了探究知识而学习,真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3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总结
经过几年的环境类通实课的教学探索,改革成效较显著,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调动了自主探究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受到学生好评。课程每年选课人数超过160人,结课完成的社会实践调研作品获得多项竞赛奖项。每学年选择学生都涵盖全校各专业,课堂分小组讨论,并形成多媒体作品。每轮学习后挑选出2~3组将环保理念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结合较好的作品推荐给学校或院系,通过各种院校级活动(如文化节等)机会在本专业进行展示,引导身边的更多同学关注环境,引发对环境的思考,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徐琳瑜,杨志峰,刘静玲.关于环境通识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环境教育,2014(z1):101-10
3.
[2]甘慧慧,靳慧霞,吴钢锋.环境保护类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绿科技(21):207-209.
[3]杨允菲,王德利,邢福.浅析高校通识教育中的生态学课程设置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17):137-139.
[4]王红,汪春红.大学生通识课程“环境健康学”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5):31-32.
(本文文献格式:刘蕾,李庆召,牛俊玲,等.环境类通识课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3):23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