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关系
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不想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体的总和,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有所感,并且随着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化,情感也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与认识过程。2)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的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法、方式等。另一方面,意志过程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志是人的认识过程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第一:人的情感对意志活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活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绪,不畏艰难,在逆境中成就一番事业。
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作斗争。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这些学科更加深入地认识其研究对象。3)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教育学科都是以心理学为理论根据的。
研究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根据心理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去影响人的心理。
2)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
3)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
2、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下列条件:一是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二是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2)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发生和发展。3)系统
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4)教育性原则,研究的课题、使用的方法不应损害被试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弗洛伊德把心理发展分为: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儿童的快感主要来自嘴唇和舌头的吸吮和吞咽活动。第二个阶段: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的快感区主要集中在肛门周围。第三个阶段:前生殖器阶段(3---6岁),这个时期的快感区集中到生殖器区。第四个阶段:潜伏期(6---11、12岁),儿童的性格发展出现了停滞现象,也可以说是出现了倒退。第五个阶段:生殖器区(11、12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都来,上一阶段沉寂了的性冲动又重新活跃起来了。
4、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答: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种:1)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2)集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3)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答:1)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冯特,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主要要素,他首创实验内省法。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是冯特,他们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识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惠特海默,后期代表人士勒温,强调心理的整体性。5)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是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他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格是有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系统。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强调人是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7)认知心理学,始创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并建立了“发生认识论”,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认为智慧本质就是适应。
6、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
答:斯金纳认为强化石行为形成地和改变的最基本的规律,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五种: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在职研究生条件2)定比间隔强化3)定时间隔强化4)不定比间隔强化,它的效果最好5)不定时间隔强化。在实际生活中,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又不定比的间隔强化。
7、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
答:人类心理发生的条件有: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对于心理发展来说,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环境和教育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要使环境和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得以实现,必须做到教育本身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或状态出发。3)心理发展的动力,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的主要看法是:在个体不断地积极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
1.概括性:是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标志。2.目的性(预见性):区分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3主观能动性的定义。4社会制约性(三点)【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实践活动水平;阶级地位】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答:维果斯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五点: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组合,形成间接地,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结构的社会文化制约性。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原因
1)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 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答:知觉作为对事物综合的整体反应,知觉的基本特征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1)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背景。知觉的选择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刺激强的事物或变化着的事物等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对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3)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它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做哦那个是不相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对象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的特点。在小学生识字教学阶段,学生对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常常出现书写错误,如学习折与拆等字时,往往容易把“、”忽略了。这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形中是弱的组成成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
物的整体。4)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视知觉恒常性有颜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知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他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简述记忆表象及其特点
答: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得形象。但不能简单的把表象看成是知觉的翻版或重复。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1)直观形象性,记忆表象与知觉一样都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2)概括性,也就是说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感知过的一般特点,因而它比知觉形象有更高的概括性;3)模糊片段性。表象的形象没有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巴甫洛夫关于记忆的生理机制的理论
答: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经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中留
下痕迹,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就是回忆和再认。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答:分析与综合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的。1)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也是肤浅的、空洞的。2)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分析的材料将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也就不可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3)分析与综合的相互依存关系,还表现在分析为最初的综合认识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论述创造思维与创造思维的特点
答: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造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1)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活动都需要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具有新异或独特性。2)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思维过程是在已
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构思,因而它又是思维和想象的统一体。3)创造思维往往觉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4)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型的综合表现。
如何培养创造思维
答:创造思维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所必不可少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或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积极、活泼的状态,思维也才能有创造性。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思维的培养。3)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的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首先,应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后,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与表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