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8页。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在试题卷、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考生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生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社会记忆是民族良知的彰显。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如同滔滔江河,生生不息、()。郁达夫撰文纪念鲁迅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样的()让我们意识到:“五四”精神一百年来都在激厉我们前行,为其建造一座历史博物馆,是梦想,是情怀,更是担当。
1.下列与文中加点字“滔”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A.岛 B.涛 C.2021年出京进京最新规定韬 D.绦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彰显 B.撰文 C.爱戴 D.激厉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博大精深 喋喋不休 火眼金睛
B.博大精深 源源不绝 真知灼见
C.博学多闻 源源不绝 火眼金睛
D.博学多闻 喋喋不休 真知灼见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
②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
③有了伟大的人物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约有67.3%左右的国民认为应当召开读书节。
B.做好复学复课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密切配合。
C.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鼓舞我们勇敢向前。
D.新时代青年要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下面是某村一则通告的主要内容,其中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本村将于7月1日起对南门路段改造升级,届时该路段将封闭施工,禁止行人和车辆光临。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A.届时 B.光临 C.敬请 D.谅解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和传播。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体现出“新旧结合”“新旧共生”的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加入,使节目制作方与现众即时互动成为可能,并在受众中形成二次创作、延伸创作的基础。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的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方面的创新:
一方面,音乐与诗歌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相互配合、相互成就。但古代诗词的配乐,今天大多已失传,极少数保留下来的,也不符合当下的审美需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经典咏流传》用新声唱旧词,使得流行因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呈现出巨大的传播优势。
另一方面,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域,他们将各自独特的人生际遇及生命体验融入诗词之中。这展现了诗词广泛的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要使传统诗词生命力千古不断,需要时代创作新的经典乐章。于是,“新音乐—经典诗词—新词”三位一体的模式应运而生,并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如在青少年中颇有影响的“古风”体。这种青春的文体,虽有欠成熟之处,但古典意境与当下流行元素的结合,使诗作表现出一种新的语言风貌。
随着新的娱乐、传媒方式的出现,受多种文化形态冲击,诗词创作要放眼于更广阔的天地,谋求内容及体制上的新发展,才能葆有诗词的生命力及社会影响力。回顾中国诗词艺术的演进规律,可以窥见诗词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是进一步与新声音乐结合;二是进一步与大众结合;三是呈现方式进一步多元化、可视化。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传统诗词也必将更深入大众视野,完成其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
(摘编自辛晓娟《为什么我们离不开诗和远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播媒体的普及使传统诗词获得新的生命力。
B.据统计,古代诗词的配乐如今已经全部失传。
C.在新时代,应谋求诗词内容及体制的新发展。
D.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有益于传统诗词的传承。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类节目入手,引出诗词当代化这一论题。
B.文章二三四段以“总分”结构展开论证,层次分明。
C.第三段以喻证法论证了“诗”与“乐”无须密切结合。
D.文章在提出、分析问题后,指出诗歌未来的发展趋势。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只有通过电视传播才能获得大众的认可。
B.只要配上乐曲,传统诗词的生命力就能千古不断。
C.传唱人来自不同领域,说明诗词的众基础广泛。
D.影响颇大的新“古风”体诗歌必将受到所有人喜爱。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材料一:
芯片指包含有许多条门电路的集成电路。体积小,耗电大,成本低,速度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通信设备、机器人或家用电器设备等方面。
(摘自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材料二:
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情况
(摘编自《2019~2025年中国芯片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材料三:
芯片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工业粮草”,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可能深藏着10亿多个晶体管。长期以来,由于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中国每年花费巨额外汇进口芯片。数据显示,从2006年开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产品超过石油已成为中国最大宗进口产品。
近年来,中国加大研发力度,国产芯片频频打破海外垄断,部分芯片还走向海外,让世界惊艳。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等同步发展。而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推进核心芯片等前沿技术研究,抢占信息技术发展制高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
国家将“核高基”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带动各家科研机构和企业集中攻克难题;还推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独立自主的“中国芯”。有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中国企业也纷纷“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芯”纷纷实现重大突破。如今,中国正力争尽早摆脱缺“芯”之病。
(摘编自卢泽华《中国“芯突破”惊艳世界》)
10.下列产品未使用芯片的一项是
A.扫地机器人 B.智能电饭煲
C.笔记本电脑 D.普通手电筒
1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起,中国芯片市场规模逐年大幅增长。
B.2019年中国芯片市场规模已超过前三年总和。
C.2022年与2019年的芯片市场规模基本持平。
D.2017~2022年,中国芯片市场增速持续下降。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芯片需求量大,相关产业产品的进口已超过石油。
B.国家的支持使中国“芯”的研究纷纷实现重大突破。
C.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是我国芯片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中国“芯”打破海外垄断,已经完全占领了世界市场。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B.假舆马者 假:借助,利用
C.而绝江河 绝:绝望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15.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骏马一跃,最远不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却能到达远方,缘于走个不停。
B.骏马一跃,最远不过十步;十个人驾驭的劣马却能到达,缘于齐心协力。
C.骏马一跃之后,不能再走十步;劣马拉车十天却能到达远方,缘于走个不停。
D.骏马一跃之后,不能再走十步;十个人驾驭的劣马却能到达,缘于齐心协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70分)
(请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冰,____________,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水不在深,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3)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蜀道之难,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6)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8)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