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演注意事项分析
路演中的注意事项
路演的本质是一场公共演讲。演讲最大的敌人:恐惧和怯场!克服恐惧最好方法,除了练习,还是练习。所以我们融资班提供这样的好的平台,让大家在这里充分的体验和练习,以达到提高企业家公众演讲水平的目的。在路演现场,企业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第一,在仪表上,对男士和女士要注意不同的事项:
1. 男士的衣着:服装:西装,素衬衫,领带颜配合西装
头发:整齐、利落、前发不附额,侧发不掩耳,后发不及领
袜子:深袜子,不可着白袜
鞋子:深皮鞋,保持干净
2. 女士的衣着:服装:套装为宜,要符合身份
化妆:要化妆,淡妆为宜,自然且不露痕迹
头发:整齐、利落、不可遮住脸部,长发不要随意散开
袜子:肤,不可有花纹
鞋子:有跟的包鞋,黑为百搭
配件:首饰不要太多
第二,在演讲时,发言人要注意自己的声音效果。
1. 音量不能太大,太尖锐,也不能太小。一开始就要迅速观察最远的听众,如果露出困惑的表情,身体前倾或者以别的方式表明他们听得很费劲,那么就需要放大声音。
2. 音调和频率要根据内容和情景来变化,以营造富有热情和活力的气氛。
3. 还要做适当的停顿,让听众能有喘息的时间。
第三,在演讲时,发言人要充分使用自己的形体语言。
1. 站姿——永远要面对听众,避免出现死亡角度
2. 双脚——两脚间距同肩宽,勿过大或过小
3. 表情——自然放松,真心微笑,忌呆滞
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4. 手势——多用手掌少用手指,充分伸展,忌检阅式、受伤式、遮羞布式
5. 移动——在开放的空间不断走动,有效地贴近听众,勿背对听众
    第四,关于答记者问的礼仪和注意问题。
由于新闻记者的职业要求和习惯,他们大都会提出一些尖锐深刻甚至难以回答的问题。这对于发言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发言人除要求具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水平以外,还需要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发言人是企业形象的化身,外表形象的设计要下一番功夫以外,言谈举止都必须给人以礼貌真诚的感觉。
发言人要做到五要,一是要坦诚;二是要主动;三是要讲大局;四是要有技巧;五是要遵守发言人制度。根据可能发生的情况收集相关资料,针对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提供准确、生动的发言稿。必要时还需要准备一些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图片、实物、影像、模型等辅助材料。
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不要随意打断记者的提问,不要以各种动作、表情和言语对记者表示不满。即使记者提出的问题带有很强的偏见或者挑战性,也不能动怒,要表现出深厚的涵养,用冷静的态度和缓和的语言陈述事实,纠正和反驳。
2. 遇到不友好的问题,应该冷静、礼貌、机智地阐述自己的看法。
3. 遇到回答不了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不清楚,不知道,无可奉告,而采取灵活而又通情达理的方法给予回答,如告诉记者何处可以取得资料,以免引发记者的反感。
4. 对记者的提问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
对于如何巧妙地回答记者的一些刁钻的问题,我们提供了一些方法,并举了一些外交部发言人的例子,以供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如何巧妙地回答记者的提问
在路演现场,总会有记者问一些敏感问题或发言人不便回答的问题,有时记者甚至可能会在问题中设圈套。有些记者提问角度有时很刁,有时甚至是陷阱,一不小心你就会掉进去。碰到这种情况,就应该设法回避。实际上,巧妙地回避问题,不但不会引起记者反感,有时还会赢得记者的欣赏和尊重。当然做到熟练地回避问题,需要一个积累经验和修炼的过程。
  一、如何“回避”有妙着
  (一)空话回避。
用这种方式回答记者提问,表面上看似乎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但实际上,说的都是空话,没有任何实质信息。比如有人问你,在***问题上,你支持老王还是老李?你回答:谁是正确的我就支持谁。对方又问,那谁是正确的一方?答:谁坚持真理谁就是正义的一方。到底支持谁?天知道!
案例:
  1. 有一次,一记者问陈毅外长:“中国第三颗何时爆炸?”陈外长回答:中国爆炸原
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
  2. 19949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发言人陈建:“先生会不会出席十一国庆”?陈建回答:“同志是否出席,以及参加哪些国庆活动--我跟你们一样,会在101日的报纸上看到。”
  (二)开玩笑回避。即用开玩笑的方式回避记者的敏感问题。既没有提供信息,又不让记者难堪。
案例:
  1. 1960年,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一外国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问陈毅副总理:“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中方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陈毅同志笑着说:“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记者听后哄堂大笑。这个问题涉及国家军事机密,显然只能回避。陈毅副总理用这种方式巧妙地避开了这一敏感问题。
  2. 一位记者在中国奥运代表团抵达雅典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问副团长崔大林:“如果不出
意外,中国的奥运会金牌总数将在本届超过一百枚,第一百枚金牌有可能出现在哪个项目上”?崔大林答:“我刚才脑子里过了一遍电影,但没有查到有关资料”。“我认为中国的第一百枚金牌可能会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射击、体操、举重等项目上产生”。这个问题要回答确实不容易,但崔大林用这种方式,在记者们的笑声中,回避了这个问题。
  (三)转意回避。即故意转换概念或转移论题来回避对方的问题。
  案例:
  1. 1995822日是91岁寿辰,适逢外交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陈建:“今天是91岁诞辰,关于他的健康状况的说法是不是还是那样没有变化?”陈建答:“变化当然是有的,他又长了一岁。”
  2. 一位发达国家外交官问一位非洲国家大使:“贵国的死亡率想必不低吧?”大使答:同你们国家一样,每人死一次。
  (四)使用“模糊语言”进行回避。
  就是故意把话说得不明白而达到回避的目的。看似回答了提问,但实质上却没有。模糊语言的优点是灵活自由,表述留有余地,可进可退,利于掌握主动。一般在当问题太敏感,没法正面回答,或有些问题不便回答时,但发言人在台上又不能不说点什么时采用。
  案例:
  1. 曲啸先生在访问美国时,一记者问他:曲先生,您对美国有何感想?曲啸答:“美国毕竟是美国。”
  2. 1945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代表团访问美国。有一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有多少?”莫洛托夫回答:“足够!”。
  (五)进攻性回避。
这种回避方式,不是一味消极应付,而是在回避对方问题的同时主动出击。具体做法是对对方提出的问题不予理睬,或语焉不详,而重点在表达我对有关问题的立场上。
  案例:1999年美国对南斯拉夫军事行动前后,西方媒体和政府都指责南斯拉夫联邦部队
卷入了对科索沃平民的屠杀,记者经常问中方对此问题的看法,中方的回答一直是:科索沃问题是南斯拉夫的内政,应由南人民自己解决。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一记者突然向发言人孙玉玺发难:那么中方是否认为,南斯拉夫政府对平民的屠杀是其主权范围内的事?孙玉玺答:你说的这一情况现在还有待核实。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南斯拉夫大批平民在北约的空袭中伤亡,大批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个问题比较刁钻,不好回答,但孙玉玺这么处理不仅轻松地避开了关于屠杀与否的问题,并且有力揭露美国的军事行动造成了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六)不回答假设性问题。对记者提出的假设性问题,一般需要回避。
碰到这种问题,可直接回答:“我不回答假设性问题”、“现在还不存在这一如果的问题”、“这是一个假设性问题”等等,否则,很容易绕进去,掉入陷井。
案例:一记者问美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你刚才提到美国政府不支持。但如果有一天台湾海峡两岸人民都同意,美国政策会发生什么变化?会继续坚持不支持的政策吗?阿米蒂奇答:用词是很重要的。在我们说不支持时,这是一回事。这与说我们反对台独是不同的。如果海峡两岸人民达成解决的办法,很明显美国是不会反对的。
因此,我们使用“我们不支持台独”这一词。 这是应由两岸人民解决的问题。对于记者的这一假设问题,阿米蒂奇如果回避不答,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但他答了,结果被一些记者恶意炒作,被演绎为美国“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变成了一个外交事件,引起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记者纷纷打电话询问美政府,美国官员最后不得不出面澄清。很明显,阿米蒂奇是被这个“如果”绕进去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