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起源及其民俗文化介绍(2)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霑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
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
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台湾的中元节
台湾的中元节也有拜祖先的习俗。清朝初年的中元习俗,据高拱乾《台湾府志》(一六九六)
卷七的记载,祭祖先时要「以楮作五绮绣之状焚之,云为泉下作衣裳」。同时举办盂兰盆会,延请一名和尚主持,黄昏后登坛说法,并向坛下抛洒食物羹饭,称为「普施」。
到了道光年间,中元祭祀的规模,较诸以往更为盛大。陈培桂的《淡水厅志》(一八四六)卷十一就记载了如下的盛况:
十五日城庄陈金报旗帜,迎神进香,或搬人物。男妇有祈祷者,著纸枷随之。凡一月之间,家家普度,即盂兰盆也。不独中元一日耳。俗传七月初一日为开地狱,三十日为闭地狱,延僧登坛施食,以祭无祀之魂。寺庙亦建醮两三日不等。惟先一日放水灯,各给小灯,编姓为队,弦歌喧填,烛光如昼,陈设相耀,演剧殆无虚夕。例集一所,牲醴馔具,积如山陵,植竹高恋。……
除了放水灯与普度外,有些地方也盛行「抢孤」的习俗,所谓「抢孤」,就是在普度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了各式各样的供品。普度完毕,主办人一声令下,所有的人便蜂涌而上抢夺祭品。《澎湖厅志》(一八九三)卷九描述这项习俗:「其强有力者,每多获焉。甚至相争斗殴,在台上跌下,有伤亡者,实为恶风」。由於七月普度时鬼魂集,为了怕他们流连忘返,便有人发明了抢孤这个办法。据说,当鬼魂看到一比自己还
要凶猛的人抢夺祭品时,会被吓得离开。不过,抢孤的场面过於激烈,动辄造成伤亡,所以刘铭传任巡抚时(一八八四)曾下令禁止,但是成效不彰。直到日治时代仍偶有所闻,以后才渐渐消失。
民国八十年(一九九一),宜兰头城在停办了四十年以后,再度举办抢孤的活动。主办单位仍沿袭旧制架设双棚,大者称「孤棚」,离地卅九台尺、长卅二台尺、宽廿四台尺,约有四层楼房那麼高,上面摆设十三盏食物及纯金牌。小者称「饭棚」,以往是专供乞丐抢食的,所以高度甚至不及孤棚的一半。参加的队伍以五人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声令下,选手们便奋不顾身的往棚上攀登。由於这是有游戏规则的竞赛,没有混乱抢夺的场面,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民俗体育。
台湾人重视普度,到了「糜钱巨万、牢不可破」的程度(连横,《台湾通史》(一九一八),卷二十三)。即使在日治时期,官方打压民俗活动的压力下,仍坚持每年举办普度。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第三编就详细记载了日治时期台湾中元普度的习俗。
台湾俗称孤魂野鬼为「好兄弟」。中元节时普度孤魂就称为「拜好兄弟」。普度的型式还
分为公普及私普两种。
所谓私普,就是以街、庄等居住单位为主的普度,从七月初一到三十,大家共同商议,甲村是哪一天,乙村是哪一天,按照规定的日子轮流举行。往年鹿港还流行一首「普度谣」,足以证明这种普度的盛况:
初一放水灯、初二普王宫、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庙、初五城隍宫、初六涂城、初七七娘生、初八新宫边、初九兴化妈祖宫口、初十港底、十一菜园、十二龙山寺、十三衙门、十四饫鬼埕、十五旧宫、十六东石、十七郭厝、十八营盘地、十九杉行街、廿后寮仔、甘后车路、廿二船仔头、廿三街尾、廿四宫后、廿五许厝埔、廿六牛墟头、廿七安平镇、廿八濠仔寮、廿九通港普、卅日龟粿店、初一米粉寮、初二乞食吃无聊。
举行普度当天的下午,家家户户纷纷在门口摆上丰盛的饭菜,俗称「拜门口」。每盘菜上都要插一支香。细心一点的人家还会准备香烟、槟榔、胭脂、白粉等。祭拜完毕后,焚烧纸钱,然后撒供。据说如果供品太少,或是作的菜饭太坏,就会遭到好兄弟的报复,或让家人生病,或是所养的家禽家畜暴毙等等,所以家家户户莫不竭尽所能的准备丰盛的饭菜。
而佛教徒戒杀生,所以盂兰盆会多采用素食,不像民间祭拜用大鱼大肉。虽然如此,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要普度众生,广施甘露。
所谓「公普」,又称「庙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举行,俗语叫「拜七月半」,以各村庄的寺庙为中心,主祭人为当地的富豪或寺庙主事者。在举行公普的前夕,要通知孤魂前来领受普度,就得在庙前「树灯篙」,以便招魂。所谓灯篙,就是一根高几丈的木竿或竹竿,在顶端吊起灯笼,入夜后点亮。民间相信,灯篙树得愈高,所招聚的鬼魂愈多。为了避免饿鬼太多无法应付,平时只竖起两、三丈高左右的灯篙,只有在大普度的时候,才树五丈以上的灯篙。此外,在普度期间,中南部民间会在自宅门口挂起「普度公灯」,目的在替孤魂野鬼照路。
至於溺毙的鬼,则利用「放水灯」来通知。水灯又分为水灯头、水灯排两种。水灯头之一为圆形灯笼,上书「某寺庆赞中元」,另有一种作成房屋形状的水灯,俗称「纸厝」。水灯排则以木材为原料,扎成长四、五丈,宽丈余的筏形,分为数千格或数百格,每格悬一盏灯。放水灯的游行行列还以乐队为前导,又有男女儿童装扮成鱼虾水族之类参加游行,巡回市街一周后到达河岸。河岸上放一张桌子,上有三牲祭品,请僧道诵经致祭后,再将
屋形的水灯放入水中。水灯由各大姓昃供,上面注明其姓氏。相传水灯流得愈快愈远,表示该字姓人家当年的运气愈好。
公普的费用,由庙方负责祭典的当事人「炉主」派人按户募捐,俗称「捐题缘金」,捐钱的人家就在门口吊起一盏灯笼,上书「庆赞中元」。
庙普当日,於庙庭设祭坛,称为「普度坛」,上书「盂兰盆会」四大字或悬挂三官大帝像。坛上置有三个斗灯。斗灯即在米斗内盛上白米,再放入镜子、古剑、小秤、剪刀、尺、纸伞、油灯等避邪物品。坛前则设一列长桌,供民众摆设祭品之用。庙前左右摆设纸扎的人像,左侧为山神骑狮,右侧为土地骑虎,另有一作呈舌状的大士爷。大士爷俗称「鬼王」,传说他本是十分恶鬼的头目,常常率领手下出来危害人间,幸得观音菩萨予以收伏,因此头上顶著一尊观音。
>中元节前后几天可以烧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