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祭祀风俗2000字
河北的祭祀风俗2000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河北赵县双庙村至今保留着伏羲女娲文化遗存,村北东西并排的两座庙称“哥庙”,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至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五天里,这里要举办庙会祭祀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双庙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白军伟说:“中秋节月下祭祀全国独有,这也是河北赵县的奇特风俗。”今年的庙会期间,分别有戏曲、广场舞、歌舞和民间文艺表演为庙会助兴,中秋夜还举办了大型祭祀活动。
资料记载,赵县双庙村很早就有也叫“人祖庙”,也称“龙泉庙”。这是背南面北的两座庙,占地十几亩,此外还有山门、大殿、东西配殿、茶房、钟楼、古井、八角琉璃瓦亭等,二十世纪初叶,“哥庙”逐渐衰落,庙堂建筑陆续倾圯,只留下一片碎砖瓦砾。2001年,村民自发重建了人祖庙,当年盛景得以恢复。
双庙山门上悬挂着“人祖庙”的匾额。大殿庙分别供奉的是伏羲和女娲。两座庙内的神案前各有一眼水井,与庭院当中的井呈三角形排列,素有“五步两座庙,十步三眼井”之说
中元节前后几天可以烧纸
双庙村有关伏羲女娲的民间故事一直在广为流传。相传,远古时期洪成灾。伏羲和女娲还有一个小妹妹叫伏金,三人乘坐一只大葫芦顺水漂流,到了双庙,看到水草丰美,就在此定居下来。他们看到有三个泉眼往外冒水,水大得都成了灾害,他们三人就从葫芦上下来,分别坐在三个泉眼上,堵住泉眼,镇住了水灾,等大水退去后就把三个泉眼砌成了三口水井伏羲女娲分室而住,由于经常一起劳作,日久生情。他们的结合必须征得上天与大地的同意。女娲提出了双烟合一、双石合璧,才能结合的。两人分别在两处点火,烟合则成。结果两股烟合在一起。二人又分别在两处高岗滚下圆玉,两块石头晃来晃去合二为一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这样变得合情合理了。
于是,为表明对天地的敬意,伏羲把刚烧过的炭黑涂在脸上,表示以后要在一起共食人间烟火。女娲则带上伏羲用玉石打磨的两枚玉镯,来暗示合在一起的两块玉石,表示要合在一起过日子。如今当地婚俗还有往新郎脸上捈黑的做法。
后世人为纪念人文始祖,在这里修建了庙宇。这些传说,说明伏羲文化在这里有较深厚的底蕴。伏羲女娲作为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地位是无比崇高的。比较定型的说法是伏羲出生在甘肃天水,生活在河北新乐,死于河南淮阳。而赵县双庙村伏羲文化遗存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拜祭。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