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民俗
蒙阴民俗
衣食住行
服饰
衣帽鞋袜 解放前,人们夏天穿短褂长裤。男青年多数光上身;女青年必须把衣服穿整齐,天再热也得把脚脖的裤腿用红带子扎紧。冬天,穷人穿着盖不过屁股带大襟的小袄,故旧县志称为鸦衣。富户人则穿大袄,外套大褂、马褂。不论短衣、大衣, 全是布结扣子。穷人为干活方便或取暖,男人全扎外腰带。秋风凉时,干活的男人上身穿坎肩,下身穿叉裤。女青年穿的衣服,袖口、裤脚、大襟都有花边。女性老人,春秋及冬天, 有穿小红袄,外套深蓝褂的习惯。建国后,学生开始穿学生服,中青年开始穿中山服,女青年则穿中式便装。1980年以后,衣着大变,尤其青年男女,穿衣多注重质量和花式祥。冬穿绒衣、毛衣、面包服、呢大衣、夏穿裙子的青年妇女日益增多。

清末民初,男性青年头戴瓜皮小帽,顶上有红疙瘩,老年男性,则是黑疙瘩;老年女性秋、冬围头巾。小孩子不分男女,冬天都戴虎头帽。新中国成立后,男青年都戴有沿帽,冬天戴三页
瓦帽或线织布袋帽(亦叫土耳其帽),女青年多戴花红方巾,中老年人冬天喜戴毡帽。

民初,男性不论老少,都穿自做的鞋。用麻线纳底,棉线纳帮,鞋脸上有一朝天钩,俗称铲鞋。富贵人家都穿不纳帮的双皮脸鞋或圆口鞋。女青年则穿绣花鞋,新娘还穿绣花木底鞋。解放后,青年男女多穿胶鞋、机制布鞋,夏天穿塑料凉鞋。1980年后,县城及各大镇的青年妇女逐渐都穿起高跟鞋。

在旧社会,青年男女都穿自做的白布袜。线纳袜底,并纳半帮和后跟。以后穿线袜,也另做上袜底。老年妇女也除去缠脚布,换上尖头布袜。1970年以后,人们逐步都换上了尼龙袜。

饰物、发型 旧社会,本县男青年基本没有什么饰物,少数人有由其、妹或未婚妻为其做的绣花烟荷包。女性饰物较多, 富户人家有银质簪子、戒指、耳坠等;穷苦人家的饰物则是铜质的。儿童有手镯、项链等。新中国成立后,上述饰物逐渐消失。1980年以后,县城有少数女青年又开始戴耳坠和戒指。

清末民初,男性蓄顶发,梳一长辫在脑后,到民国七、八年男性才剃光头。有些山村老头到建国后还留辫子,不舍得剪去。青年女性在结婚前,蓄全发,梳一条辫子在脑后,一结婚就梳起纂来。篡有长纂、朝天纂、 圆纂(也叫盘纂)之分。圆纂是乡间结婚妇女的主要发型。1950年前后,青年妇女的主要发型是两条辫子或短发(结婚与否无别)1980年以后,县城和各大镇,不少青年妇女烫了发。男学生,在1930年前后,就有留分头或平头的。1950年后,壮年人留分头的日多,但山村中的壮、老年,多是光头。1980年后,男青年有少数蓄长发的。
饮食
本县人民在旧社会一日三餐(冬天两餐)。早、午的主食是煎饼,晚饭多吃糊粥。中等以上人家吃高粱玉米煎饼,穷苦人家吃糠菜煎饼。县境北部吃酸煎饼(发酵的),南部吃甜煎饼(未发酵的)1950年前后,地瓜增多,大部分改成瓜干煎饼。小菜以豆沫为主,辅以成菜、辣椒。家庭较宽裕的老人,晚饭前有饮酒的习惯。有80%的老人有饮大叶茶的习惯,,是天不亮就生火吃茶,叫“卯时茶”。穷苦人家白面、大米、肉食长年罕见,只在逢年过节时吃上几次。
中、上人家如果有亲朋造访,也就是鸡蛋炒韭菜,大葱拌豆腐,小鸡炒蘑菇,就算最高的客菜了。那时的地主阔老,不但平时花天酒地,就是歉年, 他们放,生活也很奢侈。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小麦、玉米、瓜干成为主粮。1980年后,由于地瓜减少,瓜干煎饼已逐渐被玉米煎饼所代替。家家都能吃上小炒菜,有“小锅不响不吃饭”的说法。
住房、用具

解放前,农民的住房非常简陋,多是石基、坯墙、木结构茅屋,穷苦的农民则住在极简陋的茅屋或上尖周圆的团瓢(草棚)里。旧县志称为蜗居。中等以上人家,多数住四合院,北屋两旁有耳屋。极个别的地主家庭才能住上瓦房。不管什么房屋,都不留后窗。冬天,少数穷苦人家住地窖,以避风寒。解放后,人们的住房条件有了改善,农村新建房屋逐年增多,多是砖石结构、瓦顶、玻璃门窗。过去那种团瓢草棚,除为看护林场瓜果临时搭住外,其他地方不到了。

旧时中上等人家家具有条几、八仙桌、太师椅、地八仙、顶子床等。一般人家只有方桌、长方桌、小饭桌,除极穷的人家外,大部分人家都有长方形的衣柜。1970年后,太师椅、长方形衣柜等家具逐渐被淘汰,代之以写字台、大衣橱、书橱、折叠椅、圆饭桌等。1980年后,高档器具如洗衣机、电视机、沙发等已进入寻常人家,电冰箱也逐步增多。至于炊具,除锅、盆、勺、碗外,各家都有烙煎饼的鏊子。
交通

解放前交通极为不便,道路多为山间羊肠小道。旧县志云蒙处万山之脊,土货不出,外货不入。交通工具只有木轮小车和小毛驴。人们行动主要靠步行。运输物品多靠肩挑人抬。做买卖的人,人们叫他挑八股绳的。在较平坦的地方,用独轮木车运输, 可载重三四百公斤,1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解放后本县的公路逐渐四通八达。1980年后,所有公路线上的各乡镇都有班车来往,青年男女基本上骑上了自行车。长途运输有汽车、拖拉机,小商贩做买卖都用自行车运输物资。人们赶集上店,看亲访友,媳妇过娘家,都骑、坐各类车辆,步行者很少。
喜庆禁忌


喜庆 旧时丰收之年或久旱降雨,一般都要举行庆祝。庆祝的方式多用猪羊大祭,然后将祭品分而食之。有条件的村庄唱上1-3天戏。中等以上人家,50岁的人即可祝寿过生日;届时,主家亲朋上门送礼祝寿,儿子轮流请老人到自己家中吃饭。穷人家60岁才过生日。

邻家或亲友生了孩子,都登门送礼祝贺。礼物多是点心、鸡蛋、挂面、红糖、小儿衣料等。主人也要请送礼者吃喜酒。上层人家,晚年得子的,就要大庆一番了。

儿娶女嫁,邻居、亲朋都送礼祝贺。主要亲戚送礼必须有肉、有鱼,加上其他礼物,才凑成四样,叫“四礼”;也有送钱的。凡送礼的,主人要请吃喜酒。对迁移住址,父子、兄弟分居,亲朋也要送礼祝贺,这叫“温锅”。有人外出,多年后回家,家中亲人、邻居居也备酒洗尘。外出临行前,也要设宴相送, 并祝平安。

禁忌 旧时,本县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 并带有迷信彩。如七不出门,八不还家,待要走,三六九(这就说,农历三、六、九是好日子,出门有喜庆无灾难)。阴历正月十三,是出门的禁日。遇到丧事前往吊孝,见人不能问好。男女成亲,在属相上也有好多禁忌,须按十二属相和五行推算不相克才行。结婚的喜房也有某年某月不能进北屋或西屋的说法。据说若进错了屋,永远过不了好日子。凡事都要按旧皇历的规定去办。老年人活到百年,不说百岁,而说99岁,据说百岁是乌龟的年龄。中年人不说41 岁,据说41是毛驴的年龄。产妇,不过1 (叫满月),不能到邻家去,则污秽了人家。探望病人,要头午,下午看病人,据说可加重病情。向老年人敬酒、递东西,要双手,单手表示不敬。有了病,有时巫婆叫主人忌人(就是不叫生人到病人屋里去)

上述喜庆禁忌,解放后有些沿袭下来,大都消失或为新的习俗所代替
时令节日
本县传统节日,几乎月月都有(都按旧历计算),人们对它非常亲切。在旧社会,因穷富不同,
过节的情况也不相同。

正月初一,是春节。这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这天人们穿上节日盛装,互相祝贺、问好。晚辈要给长辈行叩头礼,称为“拜年”。这天放爆竹,富户人家悬灯结彩。早饭,家家都是水饺(本地人叫包子)中元节前后几天可以烧纸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上元节)。本县人过去没有吃“元宵(甜面食品)”的习惯,,只是晚饭丰盛一点罢了。晚饭后,春节文娱活动达到高潮,如跑龙灯,放烟火等。因都到祖坟上送灯,故正月十五也叫灯节。次日即十六日,是青年妇女(未婚者)到野外河边做小米饭吃的日子,这叫“巧巧饭”。据说女孩吃了双手灵巧,会做活。这天男孩也到野外抢吃“巧巧饭”,有时双方打闹起来。

二月二日,这个节日要办3件事:一是小女孩扎耳眼,准备以后戴坠子;二是家家炒咸黄豆吃,叫吃“蝎豆”,还要到土地庙给土地老爷送一把,故有“土地老爷还盼个二月二”的说法;三
是用草木灰在院中撒一个圆圈,算是粮囤,预祝秋后粮满仓。这天也是搬闺女的日子。

寒食、清明两节,各家门上插柳,吃熟鸡蛋,并带着鸡蛋在野外踏青。这天各家都到祖坟上扫墓添土。现在凡是距烈士陵园较近的地方,在这一天,机关干部和学校的师生都去扫墓,缅怀烈士功绩。有的学生在陵园举行加入少先队的仪式。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天门上插艾蒿和松柏枝,吃粽子。家家煮了鸡蛋,染成红, 送给邻居、亲朋的小孩,以示友好。这天也是搬闺女的日子。

五月十三日,是人们盼下雨的日子。人们都说“大旱大旱,过不了五月十三。”如果五月十三不下雨,人们就说:“关老爷磨刀不用水,干磨了”。

六月六日,是放牛羊人的节日。这天他们三五成凑到一起,吃野餐,敬山神,祈求山神爷看好野狗(指狼)以保牛羊平安。

七月七日,是七夕节。这天晚上,青年们有到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情话的习惯。 另外,人们在这天盼着织女流泪(下雨)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称为“鬼节”。这天人们都扫墓祭祖。

八月十五日,是仲秋节。这是全年第二个大节。秋收了,人们庆丰收,这天晚上穷富人家都根据自己的条件改善生活,吃月饼, 吃团圆饭,望月亮,这叫“圆月”。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叫“重九”。这天上层人们登高远瞩,开扩胸怀,以求得身体长久健康,取“久、九”同音之意。

十月一日和冬至,也是众上坟的日子, 到坟上烧纸、叩头,摆上供菜,倒一蛊酒洒在地上,算尽孝道。

十二月八日,本县民间用杂粮和大枣做饭吃,叫“腊八粥”。据说吃了能避瘟疫。也有人为了还愿,做“腊八粥”给讨饭的人吃。

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小年。这天晚上人们用麦芽糖(叫糖瓜)祭灶王爷,请他“上天言好事”,故有“灶王爷伸手,稳拿糖瓜”的说法。

十二月三十日晚,叫除夕,家家要包饺子、贴对联、熬五更、放爆竹,祭天地、请“家堂”(请祖先灵魂来家过年)。天一明,大家就抢早拜年了。旧社会穷人家欠债外逃者, 除夕才敢回家。

建国后,,渐形成了一些新的节日,有38日妇女节,312日植树节,51日劳动节,54日青年节,61日儿童节,71日建党节,81日建军节,910日教师节,101日国庆节、国际老人节(农历九月九日是山东规定的老人节
婚丧嫁娶
嫁娶
旧社会,男娶女嫁,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讲求门当户对,本人不得自主。男女婚姻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订婚 先由媒人居中说合,又合乎十二属相的就可以订婚。中等以上人家,多是七八岁就订婚,俗叫娃娃亲。穷苦人家男方多数到二三十岁还说不上媳妇,这样就出现了换亲、三家转亲、姑舅亲、姨娘亲等情况。

写柬 由媒人商同两家规定日期, 到男家写柬。男家请来写柬先生,并备酒席恭候。女家来男家2人,多是女方的哥哥或舅父。女家礼物多是给男方做一身衣服(大褂、马褂)。写柬仪式隆重。写柬先生按旧格式在柬纸上写好,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1份。男方给女方的聘礼简单:3.33米或2.7米(1丈或8)红布,两副带子,首饰等。 在旧社会,本县基本上没有买卖婚姻现象,有极个别人家吃男方几百公斤粮食,便遭到人们的非议。从订婚到结婚,
男女双方多不认识

送期 结婚日期,多由男方决定。至于结婚年龄,旧社会没有严格限制,一般在十六七岁。如果男方需要人,就提前结婚;如果女方家养不起闺女,就提前送到婆家当童养媳,年龄稍大后再结婚。男方决定结婚日期后,写一书柬,规定结婚日期,派人送交女方。女方收下并给来人赏钱,即表示同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