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公开课教案...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利用学生语言学习潜能来整体感悟诗歌传达的内容与情感,让学生研读揣摩诗歌语言,赏析其字字珠玑,走进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本课设计就是以教材文本为“引子”,进行“以文引文”,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广阔的阅读视野与美好的情境体验中引领孩子走进一个唯美的精神世界,使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与生成美有机融合一体,引导学生积累诗文,运用诗文,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产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古诗三首》选自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这单元的人文目标是“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河山。”第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描写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给人以新鲜的意趣,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第二首诗是宋代
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后两句用一个比喻句贴切地写出了湖山的神韵,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诗人飞驰想象,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本教学设计只针对《望洞庭》这首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中描写的景,体会诗人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学习诗歌的能力,尤其是能够顺利完成古诗朗读,能借助自己或者生活的经验初步感知诗歌的意思,并因为诗歌体裁特点能较好地完成诗歌的诵背和积累。但是,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学习诗歌,充分发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准确地理解诗歌意思并感悟到诗人的情感,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都是难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到学生的年段特点以及诗歌特点,运用恰当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感受诗歌,引导学生搜集并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庭”、“盘”、“未”,认识多音字“磨”。
2.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背诵积累下来。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中的“比喻”表达方式的使用,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古诗,感悟诗歌中的“比喻”表达方式的使用,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说古诗,看图话诗,回顾学法
1.看图猜诗。
2.说一首你喜欢的诗歌,简单说说喜欢的理由。
3.梳理学法。结合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谁能说说我们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学习古诗?(读通诗歌、
了解诗意、体会情感、学习表达、背诵积累、尝试运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古诗和学法,让新知识的学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读诗题,了解诗人,走进文本
1.齐读诗题。说说“望”是什么意思?(理解诗题)你能说出一个也表示“看”的词语吗?(拓展表示“望”的词语。)
2.简介“洞庭”
洞庭湖面积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
3.了解诗人。(学生可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谈一谈)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乌衣巷》等名篇,有“诗豪”之称。(引导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位诗人的别称。)
三、读古诗,了解诗意,体悟诗情
(一)初读诗歌,朗读学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再读再探,根据学情定音点拨:语境中确定多音字“磨”、“和”等字的读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实现“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并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共议中实现文本“粗略读懂”。】
(三)据诗想象,体会情感
1.读诗,想画面。
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如果让你根据这首诗作画,你准备画上什么?(提示学生:什么样的湖?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月?……)
2.想象,悟情感。
结合你的画作,结合你想象到的画面,想一想你该怎样读呢?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读。
3.对读,感受寓情于景。(师生对读)
师:我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光镜未磨”是近看洞庭湖,你们呢?
(这里是近看洞庭湖——学生接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师:因为“潭面无光镜未磨”你们呢?
(这里是所以——学生接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站在远处看到的是“遥望洞庭山水翠”,你们呢?
(这是想到的——学生接读“白银盘里一青螺”)
小结:同学们,通过反复地读,边想象边读,边思考边读,我们发现这首诗从“无风”的“两相和”,从“遥望”看见的“山水翠”再到想到的“一青螺”,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笔下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你在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谈出对洞庭美景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诗意,在品读中感受诗情,将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学习表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文字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四)品读再悟,感受表达
导语:读诗就是这样,只有不断地品味,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让我们再来品一品这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如果学生谈不出则教师点拨,感受表达。
点拨1:从遥看洞庭山水翠,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遥望”和“山水翠”的关系)
点拨2:从“潭面无光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你体会到了什么?
1.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未”。
2.感悟比喻修辞手法。望洞庭的意思全解
(1)学生出诗中比喻修辞手法的使用,说一说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2)结合诗人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诗情,再读诗文。
(刘禹锡被贬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这首诗中刘禹锡虽然被贬,并没有表现出悲观、失落情怀,而是浓墨重彩地勾勒洞庭湖山水和谐美,表现出诗人的豁达胸怀。)(3)你还知道哪首诗中与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