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大单元解读与设计
文本教学解读
“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紧紧围绕着单元人文主题,本课安排了三首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望天门山》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景。“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动词,结合由远及近再及远的场景转换,将山水景物跃跃欲出的动态美呈现出来。同是从“望”字着眼,《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相较于天门山浩荡雄浑的山河景,夜晚的洞庭湖就显得格外静谧祥和。水月交融、湖平如镜、山水浑然一体,最后一句的比喻精妙贴切,洞庭的山水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出的不同风姿。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雨天山雾气笼罩,朦朦胧胧。后两句是对西湖的盛赞,将西湖与古代美人“西施”媲美,借西施浓淡相宜的妆容来夸赞西湖不同特点的美。古诗学习中,朗读是学生理解诗意、加深情感体验的重要方法。三首古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朗读的方式,以读促理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具体落实在本课中,可以以“注释”为抓手,注释一般是针对古诗中关键字词或难理解字词的解释,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字词,在品味字词的同时想象画面,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象,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话题导入,读诗文游华夏
1.出示中国地图,回忆之前学习过的课文(如《黄山奇石》、《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日月潭》),结合自己的旅行经历,聊一聊祖国的大好河山,初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与神奇。
2.在地图中显示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地理位置,揭示课题,引出本课要学习的三首古诗。
板块二 方法引领,精学《望天门山》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句,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3)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教师范读,指导读准节奏。
(4)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中“望”字,“望”字统领全诗,诗人望到了什么?圈画出诗中望到的景物。
2. 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想象第一、二句诗描写的画面
①出示诗句,学生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②借助注释,理解“天门山”“楚江”的意思。
③聚焦 “断、开”两个动词,结合图片体会天门山的“高大险峻”以及长江的“气势磅礴”。
④说一说,“碧”字可以组哪些词?
⑤出示图片,感受碧水一般都是很深的,水面很宽的。
⑥聚焦“回”字,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⑦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两句诗的意思。
(2)想象第三、四句诗描写的画面
①出示诗句,学生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②聚焦 “出”字,思考两岸青山为什么会“相对出”?
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行驶在路上”,前方两边的景物是如何映入你的眼帘的?
④讨论“出”字换成“立”字是否可以?理解“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体会动词使用的精妙。
⑤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诗题“望”字,理解“望”不是站在岸上一个固定的地方看,而是诗人舟行江上,顺流而下,看到的景。
⑥拓展背景资料: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四川乘舟顺江而东,来欣赏天门山。
⑦结合背景资料,体会诗人的心情。
⑧指导书写 “断、楚、至、孤、帆”。学生说一说要注意的地方,相互提醒后进行书写练习。
3.熟读成诵,默写古诗
(1)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①同桌合作读。一人读前两句,一人读后两句。
②男女生PK读。
③配乐朗读。
④挖空朗读。
⑤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①指导古诗默写的基本格式。
②指导学生正确默写古诗。
4.总结交流,提炼方法
(1)读古诗: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解句意:抓重点字词,结合书中注释,理解句意。
(3)想画面: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悟情感:了解诗人,结合诗意,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5)背古诗:多次练读,背诵古诗。
(6)写生字:观察生字,认真练写。
板块三 对比鉴赏,学习《望洞庭》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句,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3)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教师范读,指导读准节奏。
(4)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中“望”字,“望”字统领全诗,诗人望到了什么?圈画出诗中望到的景物。
2. 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学生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①抓重点词“湖光、两相和、镜未磨”,借助图片,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②说一说,“翠”字可以组哪些词?出示图片,感受山水翠绿的样子。
③借助图片理解“白银盘”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青螺”的意思。
④串联关键词,借助图片,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指导书写“镜、未、磨、遥、银、盘”。学生说一说要注意的地方,相互提醒后进行书写练习。
⑥学生自读,老师读,学生闭眼静听,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 对比鉴赏,加深理解
(1)对比《望天门山》,同是写“望”到的景,有什么不同?
①聚焦“秋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日边”,理解《望天门上》描写的是白天的景,《望洞庭》描写的是秋天夜晚的景。
②聚焦“两相和”“镜未磨”,通过对比“断”“开”“回”“出”,理解《望天门山》描写的是气势恢宏的动景,《望洞庭》描绘的是平静柔和的静景。
③聚焦“遥望”,引导学生理解《望洞庭》中诗人是站在一个地方向远处望。《望天门山》是诗人泛舟而行的过程中向两岸望。
(2)对比《望天门山》,指导朗读。
① 对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朗读时的语气,指导学生朗读《望洞庭》前两句,读出柔和的语气。
4.熟读成诵
(1)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①同桌合作读。一人读前两句,一人读后两句。
②男女生PK读。
③配乐朗读。
④挖空朗读。
⑤背诵古诗。
板块四 运用方法,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读古诗
(1)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同学之间互相纠正错误读音。
(3)说一说读完这首古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解句意
(1)默读全诗,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分享自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画面
(1)联系生活实际,在哪里见过水光潋滟的情景?在哪里见过雨天山上云雾缭绕的景?
(2)想象画面,朗读诗句。
4.悟情感
(1)能欣赏到西湖晴天、雨天不同风格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
(2)体会情感,朗读诗句。
5.背古诗
(1)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背诵古诗。
望洞庭的意思全解6.写生字
(1)自主观察生字,学生说一说要注意的地方,相互提醒后进行书写练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