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2017年版课标对于该章的“内容要求”为“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此标准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行为动词是“说明”、“了解”,行为结果是学生能够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问题研究”栏目是对已学学习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旨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主动性以及地理核心素养。本教学属于地理1模块,其对应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是水平1、水平2。这条标准不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洪涝、干旱灾害,而是要求学生理解洪涝和干旱避灾、防灾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内容。因此,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让学生理解了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了解了面对灾害,政府应该做什么,个人应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问题研究”栏目要求学生以此为基础,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探讨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以“福建省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为情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资料
查、实地考察,探究并解决此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地理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教材分析
1. 内容层面
本课内容是地理1第六章自然灾害的“问题研究”栏目,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思路”、“知识拓展”以及“对策建议”三个部分。探究思路建议让学生先搜集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接着引导学生对比我国自然灾害与已建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空间布具以及灾区对救灾物资的基本要求,从时空条件和物质条件上对救灾物资储备库进行选址;最后据此提出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建议。
该研究思路清晰,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在本次的问题研究中也基本采取此思路。“知识拓展”部分教材给出了一些主要的资料,这些资料都与本次的问题研究息息相关,但是有些资料过于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入其他的补充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教材提出“你所在的省级行政单位有无救灾物资储备库?如果有,查该储备库的地点,并了解
其物资储备情况;如果没有,请给出选址建议”,由于福建省已有中央救灾储备库,若只是单纯让学生查有关资料,无法达到对其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目的,也无法与前面所作的探究相契合,此外,福建省的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就建在福州,为福州市的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供了基础,因此,本研究以“福建省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建库原因、借鉴其他储备库的经验以解决问题,最后通过考察福州救灾物资储备库验证自己的想法,提升探究过程的科学性。
2. 知识层面
本课内容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学生探究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的时空条件和物质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基础上,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已建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空间布局,以及救灾物资的基本物质要求,以此得出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条件。教师首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巩固先前所学知识,对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立的必要性有一个感性认识;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的时空条件和物质条件,
为什么现在要储备物资借助“中央级成都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案例,分析建库经验;最后学生根据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对其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最后通过实地考察,对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的时空条件和物质条件进行验证。
3. 核心素养层面
在本次问题研究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形成一定的区域认知;探究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的时空条件与物质条件,可培养学生多角度、非孤立地看待问题,提升综合思维素养;学生通过对福州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考察、调查,地理实践力会得到培养与提升;在整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人地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将渗透至学生的脑中。
4. 能力层面
在本次问题研究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查询资料的目的和方向,培养其信息检索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条件的分析中,教师通过展示图表、文字等材料,引导学生一
步步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逻辑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问题研究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
在本章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理解了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了解了面对灾害,政府应该做什么,个人应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对救灾的必要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地理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然要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对人文要素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本次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渗透人文要素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2. 认知能力
在地理1的学习中,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念,这有助于本次问题研究的开展。但是,由于学生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地理核心素养不高,图表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都不高,认知能力大部分仅停留在记忆、理解层次,
应用、分析、创造、评估等能力不足。
3. 学习心理
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成功体验与表现机会,而本次问题研究正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且通过研究福建省的案例,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兴趣的动机。
四、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区域认知)
2. 学生通过对比我国自然灾害与已建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空间布局,分析成都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物资储备等情况,归纳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所需的时空条件和物质条件,并对福建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提出建议;(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 学生通过考察中央救灾物资福州储备库,结合自己对于福建省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的建议进行验证,并撰写研究报告。(地理实践力)
五、教学计划
1.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
2. 课中:通过案例,分析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所需的时空条件和物质条件,为福建省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提出简单建议。
3. 课后:考察中央救灾物资福州储备库,结合已为福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提出的建议进行检验,撰写考察报告,并提出更具体的建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