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援助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建议探究
238
大众商务
2020年,连云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08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727人,城乡困难人员再就业1577人,支持自主创业1080人,带动就业5112人,开展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1235人。这些显著成就的出现与就业援助服务是离不开的,现对就业援助服务的发展进行详细探讨。
一、当前就业援助面临的新形势
(一)公共职业介绍的作用下降
首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来源于职业介绍,其主要的职责一般为发布岗位信息、职业介绍、后续就业服
务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类招聘网站、招聘App应运而生,如赶集网、58同城等,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在这些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也开始在手机或互联网上查询招聘信息、发布求职信息。同时,求职者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遇到不公平待遇时能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业服务机构在其中的协调作用逐渐减弱。在此背景下,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帮助的个人逐渐由普通的求职者转变为就业困难人员,职业介绍功能、协调作用逐渐削弱,其就业援助功能日趋明显。
(二)就业援助对象的范围扩大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是由于身体因素、家庭因素、技能因素等难以实现就业或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实现就业的人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就业形势的变化,就业困难人员的范围逐渐扩大,根据最新发布的《江苏省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管理办法》,现阶段的就业困难人员不仅包括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4050”就业困难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等,还包括农村零转移家庭成员、难以顺利就业的外地劳动者、优抚对象家庭人员、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被征地农民、军队退役人员等。
(三)就业援助对象的诉求提高
在就业援助制度设立初期,其主要的援助对象为国企下岗员工、城市失业人员等,主要诉求是获得工资收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明显,现阶段就业援助的主要对象为已离校未就业的大中专高校毕业生,他们的就业诉求已不再是获得工资收入,而是在获得工资收入的同时对通勤时间、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有更高的要求。
二、目前就业援助服务存在的问题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服务,但在上述三大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就业援助服务还存在着如下
几个方面问题:
(一)就业援助服务信息化程度不高
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很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会举办诸多批次的线下招聘会,通常的流程为搜集招聘信息、租赁布置招聘场地、宣传招聘活动等,这其中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招聘会的举办地点、时间不固定,求职者难以准确了解到各项信息,大部分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与求职者的求职需求却是固定的,基本上天天都会发生,线下招聘会难以满足实际的社会需求。
(二)缺少完整的就业援助体系和政策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与实践,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已经全面覆盖各乡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建立了基本覆盖乡镇、村层面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但由于基层的编制岗位较少,工作待遇较差,很多高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无法为基层公共就业援助服务注入新鲜血液。村级的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主要由村委会成员兼任或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聘用村民兼任,大部分工作人员的素质较差,就业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在政策方面,很多城市的就业援助服务政策,例如,财政支出政策、公益性岗位安置政策等,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获益较多,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影响了社会援助服务工作的公平性,导致社会援助服务工作出现了不平等现象。
(三)缺乏有效解决就业援助对象多元诉求的方法
在传统的就业援助服务中,很多就业困难人员对工作的要求较低,往往有工资收入即可,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只需将搜集到的适合求职者的工作岗位告诉求职者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安置就业援助对象。但随着求职者的职业诉求逐渐多元化,对工作岗位较为挑剔,就业机构工作人员很难动员求职者上岗,经常会出现求职者拒绝上岗的情况。另外,为了顺利完成上级部门的指标要求,大部分工作人员都会有意无意地隐瞒求职者的多元信息或招聘企业的真实信息,往往都仅满足求职者的某个或某
几个职业需求,这使求职者无法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使成功入职后也会在短时间内离职,企业也招不到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优秀人才,企业和求职者都会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失去信心。
三、新形势下提升就业援助服务质量的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级各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逐渐认识到全新的发展形势及进行改革创新的必
作者简介:魏颜颜(1988— ),
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主要研究方向:就业创业。摘 要:就业援助是一项就业促进制度,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帮助他们顺利就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就业援助工作成效明显。但由于各项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就业援助服务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亟需进行改革创新。鉴于此,本文详细研究了就业援助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关键词:就业援助服务;新形势;对策
就业援助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建议探究
魏颜颜
(连云港市连云区劳动就业管理处,江苏 连云港 222042)
大众商务
要性,针对上述就业援助服务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的应对措施,以切实提升就业援助服务的质量。
(一)实施精准识别,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分类
第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采取各项措施、利用各种渠道全面调研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情况,全面、系统地分析他们的就业需求,了解造成他们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建立现代化的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全面分析不同就业困难人员的年龄、学历、工作经历、求职需求等不同情况,同时根据上述要素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进而逐渐提升公共就业援助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帮助就业困难人员更好地进行就业。
第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及时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与自身实际的发展需求转变自己的发展方向,即由传统的职业介绍工作转变为提供就业援助服务,适当将职业介绍工作交由中介市场或中介公司,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则需要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等就业援助手段,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与学历水平。同时还要采取茶话会、恳谈会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并组织人员到工作场所进行实地考察,使他们能对工作环境、工作场地有一个切实的了解,为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职场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形成线下和线上的职业介绍品牌
传统的职业介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满足求职者的多元化职业诉求。因此,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在适当保留传统职业介绍工作模式的同时,积极构建和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介绍品牌。就业服务机构可以在各级各地人社等信息化资源的支持下,有机融合全国各地公共就业服务网站,逐渐组建一个遍及全国的统一、开放的招聘网站,以经济实惠的方式加强对网站的宣传,进而构建知名的公共招聘线上品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有效对接,在人流量较大的固定场所有规律地定期组织线下招聘会,营造良好的面试环境,确保用人单位与求职者能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帮助求职者实现顺利就业的同时,提升招聘会在求职者中的知名度,为线上线下职业介绍品牌的形成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依托“金保”系统,开发就业援助业务模块
“金保”系统就业援助业务模块是指依托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央、省、市三级网络的支持下构建覆盖城乡等基层部门的劳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宏观决策等全国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拥有一个全国互联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能根据人员流动的实际需求为求职者提供跨地区、跨区域的就业援助服务。这一系统中还包括劳动力市场招聘、求职、就业登记、失业管理等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求职者亲自进行线下登记。“金保”系统就业援助业务模块的开发,希望能做到使
求职者、企业等不必再到处奔波,可借助“金保”系统全国互联进行线上登记,在减少基层就业援助服务部门工作量的同时,极大地提升劳动就业援助服务的现代化、信息化与便利化。
因此,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构建全国互联“金保”系统,设计和开发相关的就业援助业务模块,在有效提升就业援助工作成效的同时,促进就业援助服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四)加强就业援助指导工作
就业援助指导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能力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现阶段工作人员的能力素养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实际。因此,就业服务机构要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在提升其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同时,针对学历较低、职业技能较低的农村求职者,就业服务机构可以与相关部门进行通力合作,将“返乡回引”与鼓励农民就近就业创业相结合,重点巩固扩大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以连云区培训中心、人社平台、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等为主体的培训网络,根据现阶段的岗位需求定期举办育婴师、面点师、按摩师等相关工种的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2016年至今,已经举办了200余期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6500余人。
哈尔滨王阳个人资料及简介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业援助服务的职业介绍功能逐渐削弱、援助对象不断扩大、求职诉求日渐多元,现有的就业援助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发展,再加上现有就业援助工作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亟待改进自己的职责与工作模式。具体而言,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精准分类,优化就业援助工作,积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构建知名的线上线下职业介绍品牌,提升就业援助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水生.就业援助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建议[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0(01):32-34.
[2]王延.新形势下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0):102-103.
[3]王阳.基本劳动就业创业服务建设与促进就业[J].中国软科学,2019
(03):69-85.
[4]于莹.结合国外就业援助政策对我国基层就业服务的几点思考[J].新西部,2019(08):163-164.
[5]张薇,侯艳,商闯.公平就业环境下“双困”生就业援助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9):85-88.
(上接第237页)较多会被大型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所认可,然而这些单位的职位和工资收入都比较稳定;相较而言排名靠后的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并不是很大,因此他们更多会选择创业,收入不均等,但平均收入略高。最后,学历、学位也会影响留学生回国收入。硕士研究生平均年收入最高,而博士研究生平均年收入较低,归其原因,作者认为,博士研究生就业面比较窄,大多选择高校或者科研院所,而这些单位的收入都不是很高;而硕士毕业生,回国后通常会进入企业工作,年收入会相对较高,并且硕士研究生有创新和研究精神,他们大多也会选择创业,从而得到更多的报酬。
参考文献:
[1]潘海燕,李定珍.教育投入对居民收入递增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当代经济,2020(04):117-120.
[2]张小芳,潘欣欣,陈习定,等.教育公共支出与收入——基于结构门槛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01):164-175.
23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