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痴迷的京剧艺术寻方求诊(一)——赞京剧演员攒戏打本子的优良传统
本文作家王淼,是京剧老旦泰斗李多奎先生的女婿。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由周恩来总理特批调入国家级剧院,是长年从事艺术创作的一线主力。后经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推荐,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文字编审、现场导演和后期合成监制。十余年共拍摄五百余出剧目和编辑二十卷(千
余万字)全集剧本。
近年来,王淼先生应邀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全国重大京剧赛事,并负责文字编审,以及任专栏名家艺评撰稿人,现已播出几十期节目。由于他长年从事艺术实践,深切关爱京剧事业,他在《中国京剧》多期发表评论文章。由于他思路敏捷,眼光开阔,立意新颖,对京剧当前存在的一些弊端,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从而得出客观切实的评论,深受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好评。
为使国粹京剧更加振兴和健康发展,本刊将以连载的形式,陆续登载京剧学者王淼先生的《为我所痴迷的京剧艺术寻方问诊》系列专文,敬献读者。
编 者
为我痴迷的京剧艺术寻方求诊(一)
——赞京剧演员攒戏打本子的优良传统
王淼
我是一位已步入六旬开外的京剧老艺人,自幼并非出身梨园,父母是科技界名教授,但我从小却被京剧的魅力所感染,我深信绝不亚于梨园业内子弟。我父母二老均为超级戏迷,记得我从小学就已加入到通宵排队购戏票的人流。所幸家境优越,从儿时就能到剧场观看如《赤壁之战》《柳荫记》《九江口》等大批不可复见的精彩演出,至今回味还如数家珍品赏无穷!
十一岁时,我由北京名校男三中毅然转入中国戏曲学校京剧科习艺。至今已半个世纪,真可谓风雨行舟、患难磨砺!我亲眼目睹了京剧的鼎盛辉煌,也饱尝了它面临的悲凄彷徨;并有缘成为一代老旦巨
匠李多奎先生的门婿,从而近距离地接触与体会到了一位老艺人的晚景磨难……且喜浩劫终结,神州大地各条战线又迎来生机!以京剧界为例:“”后,一批幸存老艺人马上恢复搬演一批禁锢剧目,久违的古老京剧好一派茂盛景象!但好景不长,老者相继离世,由一批中老年艺伶担纲,幸喜炉火余温,抖箱底尚可支撑。但到二十世纪末,中老年已步入老年,而日益严峻的市场经济,却无情地压向戏曲断档后毕业的艺术基础稚嫩的一代京剧青年人。为解燃眉搞活市场经济,主管上级大力提倡“抓新戏,出新人”的系列举措,于是上级拨专款,外聘名导,名工作室,效法影视传媒炒作,苦心谋略,尽管有些功效,但往往事与愿违,投入巨款
的新戏,不少上演周期极短,要想保留,难;要想流传下去,更难;并且随着剧目的消融,一些本有才华的演员也随剧本消失而闪现瞬间。可以说从根本上仍未缓解剧院剧目贫乏的窘迫局面。尤其每到盛典又不得不把《四郎探母》《龙凤呈祥》《连环套》等经典老戏再次搬出或拼接组装应付局面。这种盲然局面,的确使大批老戏迷心生厌倦,甚至移情别恋。
记得古贤王安石曾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京剧发展时至今日,我认为人们应该静下心来,对京剧自身特有的艺术规律和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调研,从中揭示它独特的奥秘,摸准病症,对症下药。因此作为一名历经京剧五十余载的老艺工,面对曾痴迷的京剧,目睹当前之现状焦灼如焚,只得遨游书海访寻大德贤人求觅良方。在此愿奉上拙见,以求院团领导和同仁赐教指正:探索京剧剧目形成与途径
2022年结束语朋友圈说说
中国戏曲起源很早,它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等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发展的轨迹形成于农村,发展于都市,雅化于宫廷。它的民间娱乐性及与生俱来的通俗性成为它的专有属性。它的进化与成熟有赖于它能根据规定好的人物铺排故事情境,安排矛盾冲突,塑造有关人物,从而产生剧本,由低俗简单向高级繁杂演化。京剧产生于清代,从史料记载来看,演出已刊有剧名、人物名、成为有头有尾的章法剧本。众所周知:京剧是以演员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剧种,它有其独特于其他剧种的唱念做打等技法,一方面它涌现出一代代表演艺术家,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成百上千的曲目及剧本。剧本与演员的关系就如同手足枝蔓,彼此相连,二者相辅相成,携手共荣。进而才能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展现奇葩绽放、傲立百花之首,堪称国粹之精!
人们不禁要问:京剧剧本曲目大概有多少呢?在此引出一段小掌故:昔年生行宗师谭鑫培与红生泰斗王鸿寿谈艺,谭在水牌上注明“谭鑫培演戏一年不翻头”,王立即回应:“三麻子演三国列国戏三年不翻头”!虽为言笑,足见博深。王鸿寿曾亲对李洪春讲:“搭班挣钱要会唐三千,宋八百,文武昆乱一脚踢。正式历史戏不计其数,搭班兴许有半碗冷饭吃……”此言绝非妄言,王老仅自身创编的三国列国戏就有上百出之多。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征集出版京剧汇编和京剧丛刊等册集,据陶君起先生粗略整理,内容健康者就不下一千多出,而散失民间私人藏本可说不计其数,“”期间(援引一段钮镖先生简述:萧老家被抄时大批手抄剧本被撕得粉碎,付之一炬……)发掘至1961年截止,旧传所言唐三千宋八百绝非无稽妄言。可想这是多么浩瀚的戏曲艺术文化遗产啊!众多剧本涉及民族反侵略、抗暴
举义军事战役题材;也有涉及反封建悲欢离合的人间百态,含括了悲剧、喜剧、正剧、闹剧和神鬼狐妖神话剧等多种题材,可谓包罗万象。无论广度和深度、剧本藏量当属世界榜首!目前中国京剧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人们更多谈论和涉及的话题则是它的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失传,反而对文学剧作很少涉谈,这真是一种不妥的偏见!因为这几千出剧目中传承着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犹如活化石记录着社会伦理和时代变迁,同时它还蕴含着诸多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更重要的是剧本和演员的表演艺术是为皮肉相连的关系,试想:如果上千出剧本均散失不见,再叫今人重现这千出戏的表演艺术,岂不是地道的妄言空谈!
为此我今日执笔进言,一则呼吁有关部门和专家能否制定有效可行之规划,收集民间京剧私人藏本,同时对已入库文本加以认真归理。陶君起先生呕心沥血的初探,我们后人有义不容辞的使命,将它继续探下去,因为时光已转逝了半个世纪!二则我也想借此小文揭示一下这浩瀚几千出曲目之来龙去脉,是哪些人在默默耕耘勤奋奉献,他们的精神和业绩也应受到世人的敬仰,他们的功业也足以启迪和激励今人!
我们之前谈到戏曲形成于乡间,它最初的演艺人和观戏体绝大多数都是草根乡民,因此达官贵人、学士文豪,决不会为乡民写剧本,可见那时的剧本创编者大多为乡间艺人。那么诸多传统优秀三国戏究竟出自谁手呢?据史料记载:同光十三绝之孔明的饰演者卢胜奎先生,他本人极善编剧,他依据《三国志》的题材,编写了从刘备马跳檀溪至战长沙就有五十出之多。当年的四大徽班之“三庆的轴子
”极受观众欢迎!就源于三庆班擅演三国等连台本戏,卢胜奎以他精湛的编写功力让历史上重大题材和人物形象步入剧坛,使孔明、鲁肃、关羽等老生戏占据重要地位,也为生行艺术家拓展了广阔天地!另一位攒戏打本者为德高望重的丑行艺术家、教育家萧长华老先生!他仅有数年的私塾学业,但却凭借其锲而不舍的韧性,依据一本
破旧的《三国志》史书,在那严冬风雪的深夜躲在斗室的
残烛下“午夜挑灯修史剧”。萧老硬是攒写出百余出三国戏剧本,边编排边上演,这些正剧大戏极大丰富了富连成的业务经营,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作品培养出如叶盛兰、裘盛戎、袁世海等一批批精英,使他们如鱼得水,遨游江海。此外“梨园汤武”王瑶卿先生也是编剧圣手,曾编写了《天河配》《万里缘》《棋盘山》《天香庆节》《薛刚闹花灯》等大戏,再如名伶汪笑侬,他移植编排了《受禅台》《哭祖庙》《桃花扇》《西门豹》《刀劈三关》等不下几十出之多。再者四大须生之奚啸伯,他曾专拜李洪春先生学习三国本戏,同时自己也制订了宏大计划——编创全部《三国志》,由桃园结义至孔明归天,一天一出连演数月不翻头,可见其胸腹之渊,气度之阔!顺便提一句:当今那流传深远、久演不衰的《四郎探母》您可知作者是谁吗?是老生名伶张二奎先生。(限于篇幅仅举数人为例,就足以一斑而窥全豹!)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主管部门在十年中曾发行了两种京剧剧本刊物,一为《京剧汇编》,发行百余册,侧重老艺人提供的藏本资料;一为《京剧丛刊》五十余册,剧本则中青三代同仁以火中夺粟般的气魄,抢救了大批濒临绝境的京剧史料,使沉睡近乎消亡的珍贵录音焕发生机!音配像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不仅可以让后人最大限度地直观到失传剧目之原形,而且更为有益的是将这近五百余出录音,在配像的同时又扒出了同等数量的文字剧本,共二十卷全长千万字之多。而且这些录音多为实况,可谓诸位大师最精准的舞台版本,为今后传承和科研提供了最翔实的史料;也为京剧
的普及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该豪迈地讲:这是一项扎扎实实、不尚空谈且造福子孙、无愧先贤的伟大工程!我有幸由天津宣传部长谢国祥先生及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点将,由1994年至2007年全部工程结束,一直担任现场拍摄指挥和后期合成监制工作。其中责任最大、任务最重的当属字幕整理、审校工作。这字幕一职绝非常人所言的“打字幕”。我首先要根据嘈杂的原音实况,逐字逐句、准确无误地在一两天内扒写出两三个小时的近百页演出剧本;再者要将一些有争议的辞藻与专家沟通、商定;还要将原录音的残损部分进行有针对
性的补漏。当时我身兼北京、天津中国
京剧院、评剧院的剧本整理、排戏、
录像、后期合成及监制工作,长年
奔波于两地。我始终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也是使我终身受益的重大艺术实
通过自己的亲力亲为、不断实践,使我对京剧剧本形成途径、脉络更加清晰。我认为:传统京剧中略分以下
一则由昆腔移植,多为曲牌吹腔板式,辞藻工整、典雅,字词有些空洞和造作。它延续了元曲和明清词曲遗风,
二则以三国正剧为代表,戏理布局严谨,唱念韵律大度通顺,不少至今流传甚广,成为京剧之上乘佳品;
三则反映民间儿女之情悲欢离合之题材占很大比重,同时依文风和手法可认定多出自演员手笔(名导李紫贵先生曾界定:他们不大讲究修辞,他们讲究情节离奇,矛盾尖锐,但相对琢磨唱腔却很下功
),的确,在我整理的剧目中有不少
梦见死人了是什么兆头老戏存在这种现象:有些比喻反复使
用,水词多、文理不够通顺,如马能
徐静蕾拍的电影
行、马如龙、跨虎豹等多处可见,文采
确实不高,但其声腔艺术却堪称精典,让人折服!这又是典型的由演员自己攒本编排,而为文人墨客所不屑。此外还有大批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白话活词儿现场抓哏抖包袱,全凭台上演员即兴发挥。音配像中《打刀》《一两漆》《打砂锅》
多由中国京剧院文学组编改而成。随即“”来临……
悲伤歌曲我们京剧同仁最值庆幸之事当属20世纪90年代由李
瑞环同志亲临倡导的京剧音配像工程,由于他巧妙
构思,调动当下一切高科技声像手段,以及老逢的学习机
践活动。
通过自己的亲
形成途径、脉络更加
四种类型:
一则由昆腔移植
97年南航空难事件雅,字词有些空洞和
多为文人墨客所作;
二则以三国正
大度通顺,不少至
三则反映民间
重,同时依文风和
紫贵先生曾界
节离奇,
夫!
行、
确实不
折服!这
为文人墨客所不
小旦、小丑,白
演员即兴发挥。音
等无疑出自演员队伍;
四则京剧武打戏占很大比例,剧情简单,台词又少,但主旨明确,几乎全部依赖武打和武技的表现力征服观众,如《三岔口》《打店》《赠珠》《红桃山》《雁荡山》等,这些剧本只是点明了事件环境和故事梗概,如仅凭阅读剧本会味同嚼蜡,因为剧本的诠释全靠演员在舞台上的技艺表达,这一类剧目文人根本无法创作。
综上所述京剧剧本艺术创作的主体和主人翁,就是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知名或无名的演员一点一滴的舞台实践及创造的积累,其中含括了数代人历尽心血创编的数千出剧本。历史有力证明了京剧演员体才是剧本创作的主力军!
当然,人们可能会提出如陈墨香、罗瘿公、齐如山等人,据史料记载:他们大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辅佐四大名旦为其编剧而走红的,他们的加盟确实为京剧加力,但毕竟人数微乎其微,同浩瀚传统剧目来比可谓杯水车薪,他们的参与不可否认是一方生力军。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曾以他一生创作经历论证:“文人编剧都是京剧爱好者,对于京剧艺术规律有不同程度的探讨和研究,甚至还能粉墨登场,而演员发现适合自己的演唱题材会自己编写或请人助写;再者文人想到一个题材说与演员,演员通过思考认为适合自己则请之编写。这样的剧本肯定能实现于舞台!这就是演员除自身编写以外再求外援文人通力合作。当然其中有两个必备的先决条件:一是此文人须通晓舞台表演艺术之神髓;二是
此演员有精道见解,知己优劣量体裁衣并能驾驭文墨则能无往而不胜矣!”翁老成功的创作经历深刻总结了他为程砚秋、李少春、袁世海等名家创作辅助、因人设戏、量体裁衣、出谋献计的艺术创作途径。再加上名角自身的悟性、渊博深厚的功底、充沛的创作激情及勤勉、刻苦的作风,自然能擦出艺术火花,产生举世瞩目的经典剧作!
无数事实证明:京剧演员亲历打本子,进而主导艺术创作是丰富舞台剧目、推动艺术表演发展,甚至推动流派艺术形成的一条宽广康庄途径!而当下人们常谈及京剧之振兴,结果却事与愿违。剧目更趋贫乏,流派更加萎缩,以致成千上万的京剧演员只得在区区数十出剧目上打转,这可是我们的先辈从未出现过的奇怪现象!
当今的中青年演员论学识学历和艺术环境、演出条件以及经费等等不知要优于先贤多少倍,早时私人班社不过二三十人,经费紧困而疲于奔命,却能时常更新新戏剧本,萧长华、奚啸伯等大师都是在困苦的环境中,从未停止创作才能留给后人那么多传世佳品!目前大量演员创作资源
浪费闲置,其潜能也得不到发挥利用,只满足于日常的演出,所谓“走不完的三岔口、拾不完的玉镯、探不完的母、赠不完的珠……”其实他们当中蕴藏着无限潜能,症结在于体制!是样板戏所设下的创作体制,禁锢了演员自身创编的激情,他们只是剧本的被动接受者而已,从而无形中关闭了演员攒戏打本这一繁荣艺术发展的大门,也违背了过去老艺术家们之所以能成大家的,不断创作、不断更新的成功之精魂!
写到此处不禁使我浮想起1979年由文化部委托老校长史若虚先生亲抓的全国首届戏曲编导短训班一例:当时全国各省市各推举一名兼具演员基础、编剧、导演的学员来院培训半年,我有幸由市局推荐入学,记得当时有二十几名学员来自十几个剧种,授课者有戏曲理论家张庚、郭汉城;导演导师有欧阳山尊、阿甲、李紫贵、郑亦秋;学者有丁阳忠、严正、黄克保;编剧导师翁偶虹、范钧宏等,办班宗旨是:“培养出编、导、演全面精英,京剧的恢复和振兴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结业后每人要写出小戏或大戏片段,并排出以展现学习成果。近一年的时光让我受益匪浅!回院后我在院团领导的支持下编写了《铁牛欢歌》《传孙楼》《向警予》等现代戏演出,并参加了全国调演,同时参加导演了《党的女儿》《驿亭瑶》等获奖剧目,并有幸在翁老等老一辈剧作家的指导下,对不少传统剧目也进行了加工、整理,很快成为了剧院中的创编骨干!
而后困于市场经济,实行“谁拉赞助排谁戏”的新思路,无钱资助的剧本要想排演已成痴梦,甚至会被告诫:“写剧本为不务正业,不算工作业绩!”尽管如此我仍未停笔,甚至退休后又自娱自乐的先后完成了五部新编大戏,几番修改并求师征询,可谓乐在其中!
斛珠夫人帝旭爱谁在此我仍想强烈呼吁:京剧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过去的京剧艺人大多是贫苦出身,他们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不创编、不发展就无法摆脱贫困的窘境,正是这种逆境造就了他们自强不息、勤苦奋斗的精神,也就同时把他们自己塑造成一位编、导、演的大家!推动了京剧的发展!我衷心地希望年轻的京剧演员能拿起手中的笔,开动思路,继承发展先贤攒戏打本子、拓宽剧目的优良传统,因为
此举将是振兴繁荣京剧之重要途径!京剧的振兴与繁荣迫切的需要大批具有丰富的艺术修养及攒戏打本的全面型人才!在此我建议青研班学员在提高自身业务的同时加设编导课程,使其全面发展,毕业时自己能编排出新的剧目,充分展现其全能艺术才能!共同为深爱的京剧艺术添砖加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