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1: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选择题
1.1965年在浙江温州市市郊白象塔内发现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经专家考证确定为公元1103年前后的活字印刷本,美国芝加哥大学钱存训博士称此为“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该残页证明(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B.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
C.北宋时期曾经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制佛经
D.泥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印刷佛经的唯一方法
2.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率领的军队在怛逻斯战役中败于大食军队,唐军的一些工匠被俘,他们将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传入阿拉伯。这项发明应是(    )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
3.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B.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四大发明的完成
C.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
D.四大发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把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
A.《石氏星表》    B.《黄帝内经》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5.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谈到:“对于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而言,天文历法的知识,具有首要的意义。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谁就有资格成为人民的领袖。”材料主要强调了(    )
A.天文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B.天文学的政治功能
C.天文学中的民本精神    D.天文学的研究方法
6.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下列选项中反映其思想的行动是(    )
中国杀人排行榜A.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B.根据实际测量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C.首次使用科学的方法实测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D.创制简仪,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7.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关心人民疾苦,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请分析“齐民”的意思是(    )
A.统治者    B.南方人民
C.平民百姓    D.农学家
8.《农政全书》记载:“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闻则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这表明(    )
①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 
②《农政全书》内容涉及作物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 
③徐光启十分重视农业文献的研究 
④徐光启是勤于咨访、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周杰伦在《本草纲目》中唱道:“如果华佗再世,崇洋都被医治……”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赞美了中医学
B.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C.涉及的药物学巨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本草纲目》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10.有人说:如果古代有诺贝尔奖,那么得主都会是中国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政府的高度重视
B.古代中国人比其他民族更聪明
C.古代中国没有外来侵略
D.封建经济的发达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彩”。
材料三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导致这一特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请举一例对这一特征加以说明。(不能引用材料中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3)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
材料二 据统计,自嘉靖至泰昌(1522~1620年)共99年间,建刻通俗小说占整个明代通俗小说总存量的近20%,高居江浙等其他地区刻本数之首。嘉靖时研制出了一整套适于工笔白描的刀具和雕刻方法,彩印技术的尝试与改进,致使晚明通俗小说几乎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当时的插图本在书名上多冠以“绘像”“绣像”“全像”等字样,以期引起读者注意。
材料三 15世纪,德意志人古登堡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福建本几遍天下”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晚明时期福建印刷业发展的表现。
(3)综合材料二、三,概述印刷术的发展与传播在当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1.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探究能力。“迄今发现存世最早”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
印刷术的国家”没有必然关系,也不能说明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唯一方法”说法过于绝对,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2. A [解析]  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751年”“唐”“大食军队”,结合所学可知,751年唐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俘,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A项正确。
3. C [解析]  四大发明只是对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故A、D两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本动力在于欧洲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错误。
4.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结合材料可知,韩信要将新旧粮食分开统计需要的是数学知识,所以选D项。A项为天文学著作;B项为医学著作;C项为农学著作。
5. B [解析]  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关乎国家政治和农业生产,历代统治者对此都非常重视。材料中“谁就有资格成为人民的领袖”说明了天文学的政治功能。
6. D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题干材料反映出郭守敬十分重视仪表的作用,主张创制
仪表,其行动即与发明、制作仪表有关,排除B、C两项;A项是东汉张衡的成就。故选D项。
7. C [解析]  《齐民要术》是一部农学专著。结合材料贾思勰“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关心人民疾苦”,可以判断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8. C [解析]  “每闻……往往欲得而艺之”可以看出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等是徐光启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总结,涉及作物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必讲究精研”等信息说明徐光启勤于咨访、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体现出一个古代科学家严谨而求实的大家风范,故①②④正确,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9. D [解析]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故答案为D项。
10.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领先的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反映,所以从根本原因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
界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农耕经济的发达,故D项正确;A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B、C两项明显错误。
11.(1)[解析]  材料一、二均认为中华文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代表着繁荣,另一方面,阻碍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出现的原因”即阻碍中国文化进步的因素,究其本质,古代文化为小农经济服务,故难以突破;“举例”结合史实任举一例,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 特征:双重性。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原因: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举例:印刷术和造纸术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但也可以用来搞迷信活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礼”,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社会,但也往往被统治者改造成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举出—例即可)
(2)[解析]  据材料二中“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也是进取的阻力”“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等信息概括。
[答案] 封建统治思想的束缚和顽固的封建制度;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保守心理等。
(3)[解析]  结合材料三可知费正清认为中国先前的成就阻碍了近代中国的进步,结合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论证即可。
[答案]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虽取得巨大成就,但当近代世界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时,中国的传统文明成为中国变革的阻力。
12.(1)[解析]  依据材料一中“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可以概括出印刷技术的应用。
[答案] 原因:印刷技术的应用。
(2)[解析]  依据材料二中“建刻通俗小说占整个明代通俗小说总存量的近20%,高居江浙等其他地区刻本数之首”“嘉靖时研制出了一整套适于工笔白描的刀具和雕刻方法,彩印技术的尝试与改进”可以概括出相关答案。
[答案] 表现:刊刻通俗小说量大;研制出新的雕刻刀具和方法;彩印技术的尝试与改进。
(3)[解析]  依据材料二中“当时的插图本在书名上多冠以‘绘像’‘绣像’‘全像’等字样,以期引起读者注意”以及材料三中“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的信息,从文明发展以及对西欧影响的角度组织答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