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62年的时候,波兰斯基就在其短片《哺乳动物》中借用超现实主义的图像讲述了两个人互相扶持却又互相阻碍的故事简明直白的表达了“他人即地狱”这个主题,此片基于此观点在影像上,人物心理刻画上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讨,本文将从此观点出发结合罗曼·波兰斯基电影中独特的影像风格对《怪房客》主旨进行浅析,以此来把握罗曼·波兰斯基的精神世界。
—、萨特的“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戏剧《禁闭》中借助主角之口发出的一句慨叹,也相当于是对戏剧主旨的概括。这句话离不开萨特的哲学思想。
存在主义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文明的发展,人类进入了非宗教的阶段,人所依存的东西变得支离破碎,也就没有了归宿感,存在主义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诞生的。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提出三个基本的原则:一,存在先于本质。二,世界是荒谬的。三,自由选择。因为有了自由,存在主义的意义显得积极了起来,但萨特在《禁闭》中发起的“他人即地狱”似乎对这种自由进行了限定,个人的选择同他人息息相关,个人的生活离不开他人的生活。萨特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如果我们同他人的关系扭曲了,变了质,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我同他人的关系之所以很坏,是因为我完全依赖他人,这样我当然像在地狱里一样,世上有许多人处在这种地狱般的境况中,因为他们太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同他人之间不可能有另一种关系,这只是表明所有的
他人对我们都是极其重要的。”[1]这段解释意味着,如果我们太过重视他人的目光,那么我们如同处于地狱之中。但另一层次上也意味着,他人同样也依赖于我们的判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化消极的态度为积极,我们也能同他人在关系上维持平衡。
二、“怪房客”眼中的“怪房客”
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生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其所带来的阴影,他的创作根源显然与这种特殊的境遇脱不了干系,他深深的洞察到人与人之间冰冷的关系以及在此关系中人的异化和扭曲。《怪房客》中罗曼·波兰斯基饰演的主角特瑞夫斯基就是因为在同他人关系中没有到平衡点而处于地狱之中,显然,“他人即地狱”在消极意义上牵制了他。
《怪房客》一片讲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扮演的波兰人特瑞夫斯基只身一人来到巴黎住上了一间曾发生跳楼案件的寓所,他渐渐觉得自己同这栋公寓的人相处不易,他们像是要将他变成之前的那位女房客并想要谋害他,他拼命抗拒却又无法抵抗,买了一大堆化妆品和衣服将自己装扮为女性,最终因为被迫害妄想症而跳楼自杀。
从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知道特瑞夫斯基是个胆怯的外来人,他脾气甚好,不敢轻易惹事。影片有几个细节能够看出他性格的软弱与逞能,与阿佳妮在电影院中滋生的情欲被其它观众的目光打断,同事来到他家制造噪音他只能默默忍受装作很开心还要小心协调好同房东的关系,将自己满腔无法释放的怒火
发泄在孩子身上……似乎就是因为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而变得惧怕他人的眼光,他开始察觉周围的人无时无刻都注视着自己,将自己推向前任房客西蒙。电影中特瑞夫斯基遇到了两个活得潇洒的人,一个是生性自私的同事,他音乐声开得过大反而呵斥了敲门提醒的邻居,另一个是阿佳妮的伙伴,他不懂得邻里关系的复杂性,因为他生活安逸,“只关心自己的事。”这两类人波兰斯基认为是不会处于地狱之中的,但生活中大多数的人是特瑞夫斯基这样的人,当他丢掉代表人性的那颗牙齿之后他的世界便瞬间崩溃。
在房东,房客,咖啡店老板等人的目光下,特瑞夫斯基变得像鲁迅笔下的“狂人”,看到了社会的吃人本质。但他自身俨然也成为了别人眼中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怪房客,确切无疑的是,特瑞夫斯基对这个冰冷社会的体验也都是真实确切的,因为在现实社会,人同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相互牵制的,如果我们在意他人的目光,我们只能接受自身的异化,然而这种异
身处现世的地狱——影片《怪房客》赏析
李函艺
考驾照科目一技巧大全摘 要:“他人即地狱”是萨特在其剧本《禁闭》中的一句台词,虽不是哲学命题却代表了萨特一个重要的
观点,它深刻的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怪房客》中表述的观点与此不谋而合,
他的特别的影像手法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理解此观点的途径。
关键词:他人即地狱;罗曼·波兰斯基;怪房客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6-0174-02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新白娘子主题曲(下接第190页)
其对于父亲的认同。
父亲虽然苛待他们,但同时也锻造了他们坚韧、担当、勇敢的男子汉气魄,而这正是父亲这一角才能做到的,同样也是这场旅行的目的。伊凡对父亲的怒火到父亲失手跌落的那一刻被彻底浇灭了,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岛上以自己生命陨落的代价完成了父子精神的传承。当承载着父亲尸体的小船向海水深处慢慢陷落的时候,伊凡发自内心地呼喊着“爸爸”,至此父亲的肉身在短暂的回归之后又走向了永远的消逝,而他作为男性的品质和精神已完成了交接,安德烈从容、冷静地面对父亲的离世,用父亲教授的方法离开了小岛。最终,伊凡和安德烈完成了对父亲的情感归顺。
三、父亲的宗教和民族象征
罪恶都市飞机秘籍影片父子的旅行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影片套用《旧约·创世纪》中的“七天”模式:周日父亲回来,周一父子三人上路,周五父亲摔死,周六兄弟俩返程。①导演不仅从父子的心理层面,更从形而上的宗教层面描画父子关系的图景,具有思想力量。久未谋面的父亲将一腔父爱沉在心底,以威严、强势的形象急切地引领孩子走向成熟的征途,尽管粗暴、残酷但因爱如此,最后又以生命的代价帮助孩子走完了成长的旅途。父亲前面表现的越是冷酷,后面激发的父爱越是浓烈,而这正是父爱呈现的方式,令人震撼,难以忘怀。
从影片中的家庭向历史的纵深处延伸,俄罗斯的父亲一直是作为缺席者的形象而被铭记。“父亲远离家庭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参加军事战役;当水手远涉重洋,一去几年;外出放牧,旅行,捕猎,勘探或者作信史,蹲监狱;当批发商、小贩、奴隶贩子、海盗、传教士、流动工人。”②在俄罗斯社会里,不管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历史的延续层面,男性这一主体保持着高高在上的威严形象,同时也是缺席者的形象。影片中父亲是一个飞行员,远离家庭,长年在外,同时他在天上飞行,象征着他的地位,即使远在天边依然俯视着妻子和子女,掌控着绝对的权力。
四、结语
电影《回归》通过冷静自持却充满情绪爆发力的画面,展现了一段父爱回归的动人旅程。父爱以其独
2022新高考特而深沉的方式引领孩子走过成长的最关键时期。
注释:
① 参见吴小丽、袁莹莹:《新世纪之俄罗斯“父与子”——评近年俄罗斯“父子”题材影片》,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②(美)詹姆斯·希尔曼:《破译心灵》,蒋书丽、赵琨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化把特瑞夫斯基引向毁灭,因为我们已经完全看不到他的自为。
三、地狱的影像化
什么东西最能让人感受到人物的异化,更能表示特瑞夫斯基地狱般的处境呢?波兰斯基采用了戏剧化的影像表达特瑞夫斯基奇异的内心世界,狭小的空间中总是有英格玛·伯格曼式焦躁的钟表滴答声,对面楼厕所里永远都有盯着他看的“怪房客”,在特瑞夫斯基精神崩溃的爆发点上,他面前起跳的球变成了人脑袋,他将周围的房客都想象成要加害他的恶魔,而异装这个举措显然表示主人公已经彻彻底底的扭曲了。我们看到这个地狱显然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的,它那么虚假却着实真切,罗曼·波兰斯基把地狱搬到人间,特瑞夫斯基在他人的目光中和前房客一样跳楼,正好应和了萨特的那一句“他人即地狱。”
另外,波兰斯基历来的影像风格在本片也有很好的体现,用幽闭空间展示了主角扭曲封闭的内心,造成了观众的焦虑。横移镜头也为影片增加了一丝悬疑恐怖彩。12306网上订火车票时间
四、小结
“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情都将是允许的。”[2]这给我们探讨罗曼·波兰斯基在《罗斯玛丽的婴儿》中把上帝撒旦化提供了一条途径。上帝不存在之后,留下的是人的自由,人能充分体现个人自由掌控自己的选择,“他人即地狱”是在此基础上个人自由同他人自由之间没有得到平衡的结果,特瑞夫斯基这个“怪房客”揭示了现代生活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但毕竟此片是基于超现实主义的层面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层面对人物心理进行探索,所以那种扭曲无疑是放大化的,我们从此片中更应该得到的是正面启示意义而不是受其思想的影响,人无疑是自由的,人的自由也无疑受到了他人的牵制,但“他人即地狱”教会我们的更应该是积极层面上的意义,即人应该在正确把握他人的目光之下与之共存,我们有权利砸碎禁锢我们的地狱。
参考文献:
[1]萨特.萨特思想小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1988.
985大学全部排名(上接第174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