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成语故事25个
一、草木皆兵
战国时期,楚国将军屈原被秦军围困在了楚国的城墙内。敌军守备森严,屈原心生退意。一天,他在城墙上散步时,看见了一片茂盛的小草,觉得情况不太对劲。他立刻回到房中,整理思路,最终设法发展起了一支精锐军队,从而成功突围。这个故事形成了“草木皆兵”的成语,用以形容敌人心虚,人人自危的情况。
二、只争朝夕
西汉时期,有个叫邓禹的人,在生活中非常勤奋,每天都用功读书。有一天,他听说有一颗橙子树,每个人都想要摘到。邓禹焚香祈祷,希望能在早上日出之前摘到橙子。结果他成功了。这个故事形成了“只争朝夕”的成语,用以形容要珍惜时机,积极行动。
三、登堂入室
明代时期,有个少年叫王阳明,他非常聪明才华出众。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学者,请教
一些问题。刚开始,他只能站在门口进行交谈。但是王阳明不愿意停留在门口,他希望能够进入屋内与学者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于是,他每天都去拜访,最后终于得到了学者的赏识,被邀请进入屋内。这个故事形成了“登堂入室”的成语,用以形容希望能够得到更高的认可和更深入的交流。
四、亡羊补牢
有一位农民养了一羊,有一天,他不小心把一只羊遗忘在了山上。当他发现时,已经晚了。他非常后悔,但是他不放弃。他很快采取了补救措施,加强了栅栏,确保再也没有羊会丢失。这个故事形成了“亡羊补牢”的成语,用以形容事后补救的行为。
五、茅塞顿开
战国时期,有个叫曹操的人,是一位贵族子弟,但并不懂军事。有一天,他前去拜访一位军事家,希望得到一些建议。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曹操突然茅塞顿开,开始理解了军事战略。这个故事形成了“茅塞顿开”的成语,用以形容突然顿悟,豁然开朗。
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三国时期,刘备带着军队攻打蜀地。为了避开敌人,他在陈仓一带修建了一条道路,让敌人疑惑他的真实意图。同时,他派遣部分军队悄悄地渡过了陈仓。最终,刘备成功占领了蜀地。这个故事形成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成语,用以形容敌人看到的是一个表象,实际上却是在暗中做一些准备。
七、掩耳盗铃
古代的一个故事中,有个人偷了一口钟,但是不希望别人知道他的真实意图,所以他掩住了耳朵,故意充耳不闻,想要隐瞒自己的行为。然而,他的欺骗并没有成功。这个故事形成了“掩耳盗铃”的成语,用以形容自欺欺人的行为,不顾事实真相。
八、画蛇添足
古代有个人擅长画蛇,走到一个村庄时,村民们纷纷夸赞他的画技。这时,他得意地画了一条蛇,但画完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技巧,他又加上了一双脚。结果,这幅画变得非常荒谬。这个故事形成了“画蛇添足”的成语,用以形容做多余的努力,反而弄巧成拙。
九、杞人忧天
古时候,有个叫杞人的人,时常忧虑天会塌下来。他过着非常苦闷的生活,但实际上他的担心毫无根据。这个故事形成了“杞人忧天”的成语,用以形容毫无道理的忧虑。
十、守株待兔
古代有个农夫,他不愿意努力耕作,只希望能够捕到兔子来为自己提供食物。一天,他听信了一个谣言,说有人靠守株而待兔获得了丰收。于是,他栽了一根树桩,每天守在旁边等待兔子。可惜,并没有兔子上当。这个故事形成了“守株待兔”的成语,用以形容无所作为,只依靠运气。
十一、扶危济困
与火灾有关的成语春秋时期,孔子曾经劝告他的学生曾参,说:“行矣,知止而后有定;定矣,能静而后能安;安矣,能安然而后能虑;虑矣,能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形成了“扶危济困”的成语,用以形容在困难中帮助别人。
十二、众矢之的
战国时期,有个叫项羽的人,他的力量非常强大。其他国家的人民都对他心生敬畏,认为他是众矢之的。这个故事形成了“众矢之的”的成语,用以形容成为众人关注和攻击的中心。
十三、一波三折
古代有个人渡过了一条大江,走了一段路,突然意识到自己忘记了带走自己的财物。于是他又返回原地,接着走了一段路,又发现自己忘记了带走其他东西。最终,他经历了许多曲折的波折才取回自己所有的财物。这个故事形成了“一波三折”的成语,用以形容经历了多次波折和曲折。
十四、豁然开朗
古代有个人躲在暗室中,视野非常有限。当他突然打开了窗户时,阳光照射进来,他感到非常开阔和明亮。这个故事形成了“豁然开朗”的成语,用以形容突然间心境开通,思路明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