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社区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以山东省烟台市八角社区为例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建设用地扩张,造成城市郊区农民的农用地、建设用地被征收,一些村庄集体被拆迁,后集中搬迁到新建社区,由村民转变为居民的过程被称为“村改居”。文章以山东省最大的安置社区---烟台市八角街道办事处“海韵小区”为例,探讨其由村庄转向社区过程中的管理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管理;社区自治;社区文化
1.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扩张式发展对建设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郊区农民的农用地、建设用地被征收,产生了一大批的,政府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安置,往往采取“村改居”,建设安置小区,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居民户口。
“村改居”是从农民转向城市居民的过程,社区管理过程中管理体制、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社区自治等与城市社区存在区别,同时,的经济来源、政治参与、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融入等方面都会产生一些过渡阶段特有问题,为了调查分析这些问题,我们以社区为分析单位,选取了山东省烟台市八角街道办事处的海韵小区,深入地了解社区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并为问题的解决寻对策。
2.文献评论
首先,理清社区相关概念,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村改居”目的,有助于广大社区基层干部在社区改制工作中明确目标、提高自觉性,因此,需要对有关概念进行梳理。
社区内涵。“社区”这个概念是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首次提出来的。此后,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普遍认为社区主要指由居住在一个特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及由居住家庭建立的一种社会文化体系。目前,我国的社区在农村指的是行政村或自然村;在城市指的是街道办事处辖区或居委会辖区以及目前一些城市新划分的社区委员会辖区,“村改居”社区是由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的一种过渡阶段,农民失去耕地,由农村户口转变为居民户口,社
区管理模式逐步向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转变。
目前,学术界对于“村改居”社区的研究各有侧重。学术界一些学者侧重于研究“村改居”社区的特征,杨贵华(2011)认为“村改居”社区具有“亦城亦村”的过渡性。“村改居”社区的前身为农村社区,通过实施“村改居”,由农村基层组织建制转变为城市基层组织建制,并纳入城市管理体制,居民在户籍上也由农民转变为市民。此外,“村改居”社区普遍存在“居民构成复杂,人口流动性大”、“呈现城乡结合的地域特征和居住环境”的特征。
有学者从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角度研究“村改居”社区,孙春燕等(2012)认为目前“村改居”社区建设中服务机构缺乏,社区参与主体单一,社区自治水平低;提出在“村改居”社区管理中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多元治理主体结构;构建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提升社区自治功能;建立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提供制度性规范的建议。
山东所有村名单有学者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村改居”社区治理问题,黄立敏(2009)认为“村改居”社区的关系网络是互惠互助的来源,“村改居”社区中的乡土信任构成相互合作的基础,彼此认同的价值是“村改居”社区成员的行为规范,非制度性权威构成“村改居”社区居民参与合作的重要
保证,因此,利用社区现有的社会资本,实行社区内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多组织共治,推动的参与是实现“村改居”社区实现善治的方法之一。
有学者从“村改居”农民的可持续生计视角来研究社区居民的生活,黄建伟(2011)认为“村改居”后的生活成本增加,收入来源相对减少,金融、物质资本缺乏;同时保持了农村社区的社会交往、社会心理认同感,缺乏公民意识、自主管理意识,造成了社会资本的不足,可持续生计能力差,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和转变生活方式,增强其持续生计能力。
综上可知,学者们关注了“村改居”社区的特殊性,社区管理中的众参与、社会融入问题,以及这个特殊体在“村改居”后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本文定位为基础性研究,主要对“村改居”社区管理中的管理体制、社区自治、社区文化、社区生活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