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普惠金融系列课程八:
银行普惠金融条线专营机制解读
【摘要】银行普惠金融专营化从2005年起步,不断革新和演化,监管部门一直是这一变化的直接推手,从六项机制建设、四单原则再到普惠金融条线化管理和五专经营机制的提出,各银行在组织架构、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探索和尝试,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和路径不断革新。本文从实战出发,对普惠金融专营机制的历史演化和最新实践进行了系统、深入讲解,对热点问题,如尽职免责、买单制考核等也进行了阐述,让从业者可以更直接的了解银行普惠金融专营化发展。
【关键字】银行普惠金融、六项机制、四单原则、条线化管理、五专经营机制、FTP价格、尽职免责、经济资本占用、买单制
一、专营化机制的政策演变
2005年是我国小微企业贷款和普惠金融专营化发展的元年。自此,监管部门和银行开始积极推动和布局小贷和普惠金融专营的机制体制建设。
1、“六项机制”的主要内容
2005年7月,中国银监会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小企业贷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和发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银监发[2005]54号),意图打破传统的信贷理念、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商业化可持续的小企业贷款模式。
《意见》要求银行建立专门的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和专业队伍,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建立适应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业务流程、信用评级、贷款风险分类、损失拨备、呆账核销制度,进行小企业贷款产品和机制创新,开发适应不同需要与选择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2007年6月,银监会印发了《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53号)。对《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银监发[2005]54号)进行了修订,2005版工作指导意见同时废止。新《指导意见》再次强调银行应创新小企业授信业务,完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着重建立和完善小企业授信“六项机制”。
“六项机制”: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坚持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在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根据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授信目标收益、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对不同小企业或不同授信实行差别定价。
【独立核算机制】改进和完善成本管理,建立以内部转移价格为基础的独立核算机制和内部合作考核机制,制定专项指标,单独考核小企业授信业务的成本和收益。
【高效的审批机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合理设定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银行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信用环境,不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不同授信产品的风险程度等,实行差别授权管理。
银行对小企业授信环节可同步或合并进行。对小企业客户的营销与授信的预调查可同步进行,授信的调查与审查可同步进行,前期授信后的检查与当期授信调查可同步进行;对小企业信用评估、授信额度的核定、授信审批环节可合并进行;可尝试对小企业授信业务实行集中、批量处理。
银行可分别授予客户经理、授信审查人员一定的授信审批权限。
【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加大资源配置力度,突出对分支机构和授信人员的正向激励,可提取一定比例的小企业授信业务净收益奖励一线业务人员。
银行应将小企业授信情况纳入对分支机构的考核范围,考核指标应包括其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新增和存量授信户数、笔数和金额、授信质量、管理水平等。
对客户经理的考核,可采取与业务量和已实现业绩贡献及资产质量挂钩的方式;对其他小企业授信人员的考核,可采取薪酬与其业务、效益和授信质量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的方式。
【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小企业授信的成功经验,采取分层次、按梯队的方式,加强对小企业授信人员的业务培训,推行岗位资格认定和持证上岗制度,使其更新理念,掌握小企业授信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方法,提高营销和收集、整理、分析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能力,熟悉尽职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小企业授信文化。
【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应通过授信后监测手段,及时将小企业违约信息及其关联企业信息录入本行信息管理系统或在内部进行通报;定期向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通过银行业协会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报,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小企业予以联合制裁和公开披露。
2、“四单原则”的主要内容
2009年,银监会着重推进了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全面落实“六项机制”。并要求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规模、单独配置资源、单独信贷评审(“三单”原则),对小企业业务进行独立会计核算。
小企业管理制度2010年,银监会提出小企业专营机构要进一步落实小企业金融服务“四单”原则:即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构建专业化的经营与考核体系。要求银行在经营机制上落实小企业信贷倾斜政策。
2012年5月,银监会在《中国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该项原则。
“四单”原则: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
3、普惠金融“条线化”管理、“五专”经营机制的主要内容
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原则、目标和要求等。
2017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实行差别化考核评价办法和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17年5月,为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银监会印发了《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银监发[2017]25号),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弥补金融服务短板,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
普惠金融部设立的核心内容是“条线化”管理机制和“五专”经营机制。
条线化管理机制:建立普惠金融条线型垂直管理体系。总行应当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承担全行普惠金融业务的政策研究、规则制定、产品研发、风险管理等职责。分支机构科学合理设置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前台业务部门和专业化经营机构,按照贴近市场和客户的原则,下沉经营重心,下放审批权限。
“五专”经营机制:建立专门的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机制,将内部资源、政策向普惠金融服务领域倾斜,下沉经营重心,建立健全权、责、利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开发多元化、全方位金融服务。除融资、支付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外,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普惠金融需求。制定符合普惠金融需要的信贷管理政策,细化准入政策和标准,建立专项信贷评审机制。根据各地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和普惠金融事业部风险管理能力,区分业务种类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简化业务流程,缩短决策链条。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延伸服务半径,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专门的统计核算机制】明确普惠金融事业部与其他部门之间成本分摊、收益分享的办法,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真实反映普惠金融事业部的成本、收益和风险状况,定期生成事业部统计核算报表。
【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根据全行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构建科学的普惠金融事业部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足额计提减值准备金,覆盖资产减值风险。强化
内部审计功能,防范普惠金融业务风险。对普惠金融业务确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制度。
【专门的资源配置机制】专门配置普惠金融事业部各项资源,专门下达信贷、经济资本、费用、固定资产、用工等资源计划,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有效控制成本,合理定价。
【专门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建立符合普惠金融业务特点的专项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有效的绩效薪酬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
自此,从五大行开始陆续逐渐扩展到大中型银行、中小银行,各银行纷纷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建立和完善五项专营机制。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监管重心也从“三个不低于”转向“两增两控”,小贷发展的重心进入普惠金融时期。
二、普惠金融专营机制的内容和要义
无论是从2005年起监管部门推动银行小贷发展的六项机制、四单原则,还是从2017年起监管部门推动普惠金融“条线化”管理机制和“五专”经营机制,银行发展小贷和普惠金融的这两个发展阶段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的。
(一)条线化管理机制
对于银行来说,普惠金融条线化管理机制建设不是从2017年才起步的,而是从2005年就开始的,这个历程是延续和一脉相承的。
2008年12月,银监会下发《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82号),推动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建立专业化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人才队伍。各行设立专营机构可自行命名,但必须含小企业字样(如小企业信贷中心)。
2009年度,银监会着重推进了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全面落实“六项机制”。推动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自此,各家银行纷纷开始设立小企业专营机构,不少银行开始招兵买马,设立小贷业务组织架构和发展规划,大举进入小企业信贷市场。各家银行名称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名称:“小企业信贷专营中心”、“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小企业信贷中心”、“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中小企业经营中心”、“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并配套设立一套独立运行机制,集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建立、客户市场开拓、内部财务核算、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职能于一身。
2017年后,在监管部门推动后,各银行纷纷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在总行
和一级分行层面设立普惠金融部。新的普惠金融组织架构通常并不是完全新设的,一般是在原小企业组织机构上进行调整设立,牵头负责普惠金融发展。
普惠金融条线组织机构设置一般如下图:
(二)综合服务机制
部分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上,正在改变传统指标型的思维和服务模式,实现做指标向做客户的转变、做贷款向做服务的转变。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丰富,服务触角不断延伸,服务机制不断完善。普惠金融客户可以说正在享受越来越好的专属服务。
随着普惠金融的深入推进,各银行不断加快转型发展,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服务产品体系更加完善、服务体验更加友好、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以满足普惠金融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普惠金融需求。
1、打造产品体系
银行传统的贷款产品和大公司无异,无论是对客的针对性,还是业务流程,差异性的需求满足和服务较少,这也导致了银行客户经理不愿意做小微和普惠贷款。
近年来,银行普惠金融产品线不断变宽和变深,从传统金融,拓宽到行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园区金融、供应链金融、线上场景金融、综合金融;从大一统的产品服务,拓深到对特定客,如优质纳税企业客、出口企业客、投标企业客、现代服务业客、人才客、专精特新客、先进制造业客、新零售和新商贸客、票据类客的针对性产品服务,银行普惠金融的产品体系越来越具有普适性、针对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