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20课)说课稿
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望洞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古诗。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重点)
2.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诵读体会法:在完成扫清文字障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抓字眼体会法:抓“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想象法:通过诵读,来想象诗人所描述的画面。感受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说学法】
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山清水秀,而且历史悠久,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今天,我们将借助唐诗《望洞庭》,来领略一代“诗豪”的绝世文采。
2.解题,了解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整体感知美。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目的。
(二)理解读,洞察美
1.抓住字眼“两相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明确诗的意思;
2.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赏析古诗。
3.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诵读悟情,深化美
1.投影出示两首诗:
2.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桌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四)延伸读,升华美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一: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望天门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
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重点)
2.引导学生理解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李白的古诗。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望洞庭课件
3.“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4.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5.“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6.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读)
(五)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义—→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