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心身整体医学观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心身整体医学观
引言:人类对生命质量和健康程度的追求日益增高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相互促进,在这种时代要求下医学生应具备更宽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医学生在学习阶段逐渐形成心身统一的整体医学观,是提高未来医护工作者诊疗思维水平的关键任务,有利于增加临床工作学习效率,改善患者的效果,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本文从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模式转变及培养整体医学观念联系的角度,阐述培养学生整体医学观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意义的探讨。
心理学专业课程在医学研究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医学发展需求的新时期医学人才,不仅是当代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传统医学教育偏重对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医学模式下如何更好的转换学习医疗的思维和方法,并缺乏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能建立一个心身统一的医学观,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但能利用现代医疗技术手段诊治疾病,还会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患者的身心问题进行全方位干预,从而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
1. 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心理学的联系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疾病的致病因素,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变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消化系统溃疡等,在患者就医诊疗过程中,疗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除了慢性病本身的疾病特点,还有致病的心理环境因素往往被医护工作者忽略,产生治标不治本的现象,随着医学心理学的诞生,起源于对健康疾病的思考,并且也促进的医学模式加快转变。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生存环境也密不可分,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而如何从《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医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就从思维上转变和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