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课本名言警句、古文哲理解读
(一)P8,“夫喜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出处:清‧康有为《大同书》
“夫喜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故有父子、夫妇、兄弟相亲、相爱、相收、相恤者,不以利害患难而变易者,人之所乐也。”
释义:那些喜欢聚而厌恶自己一个人呆着的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所以有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体恤,不因为利害患难而改变的人是人们乐于见到的。
P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出处: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
释义: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相关观点:
1、我们要养成学会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的亲社会行为。
2、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3、我们要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P11“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原文如下: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释义:国与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老子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发动战争。现在形容人们或各单位间地理位置靠近,但长期互不联系,互不交流情况。或者是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当今社会,互联网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的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人交往、互动,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三)教材第34页“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处:它是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的一句话,全句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古文名句网释义: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相关观点:
1、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2、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
教材第35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释义: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相关观点:
1、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2、在人际交往中,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
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想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
3、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材第36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原文:"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屈原《卜居》
释义:尺虽比寸长,但也会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
这句话是说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相关观点:
1、学会欣赏他人;
2,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四)P4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教材观点:
1、诚信无价,它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2、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3、我们要践行诚信。
(五)教材第66页“位卑未敢忘忧国”
出处:南宋陆游的《病起书怀》。
全诗: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释义: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之士自励的名言,同顾炎武的“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相近,在九下名言警句的讲解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