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北京城市交通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北京城市交通的影响
导语
撰稿⼈ | 清华⼤学交通研究所杨新苗、黄颙昊、岳锦涛
本⽂字数:3216字
9 分钟
2020的年初与以往不同,没有了春节的喜庆,新型冠状病毒随着⼈⼝的迁移流到多地,累计造成中国数万⼈感染。时⾄今⽇,疫情依在威胁着全球民众的安全。肺炎疫情的爆发考验了医疗系统在⾯对突发性公共卫⽣事件时的能⼒,也考验着城市交通的运⾏,本⽂探讨疫情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和应对,探讨未来交通的建设⽅向。
春运期间交通状况
疫情的爆发正好和春运重合,为避免⼈员流通造成⼤⾯积感染,国家和地⽅政府积极应对,实施铁路免费退票,关闭机场车站,暂停城市公共交通等。1⽉10⽇⾄2⽉18⽇为期40天的春运,全国铁路、道路、⽔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14.76亿⼈次,⽐去年同期下降50.3%。春运总量的削减,有⼒地⽀持了抗击疫
情的⼯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春运期间,全国层⾯的削减出⾏总量,减少不必要的出⾏,和控制疫情的阶段性策略是对应匹配的。在疫情爆发初期,⼤幅度削减出⾏总量的经验可总结⽤于未来的应急交通预案。
同时为管控新冠病毒在城市的传播,全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也付出了巨⼤的代价。依据交通部2020年1⽉30⽇公布的数据,400多个城市停⽌或部分暂停城市公交运营,其中武汉等多个城市还暂停了轨道交通运营。上述措施对城市运⾏有很⼤的影响。
对北京城市交通的影响
为防⽌疫情扩散,北京市政府采取了调整城市交通运⾏,呼吁市民减少不必要的出⾏,利⽤⽹络开展⼯作等。在疫情期间,北京采取的尽可能减少⼈的移动,但是尽可能⽅便物资运输通畅的做法,是⾏之有效的。“限客通货”是城市在应对类似疫情时可采⽤的基本做法。针对⼈的运输,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受到的影响最⼤,也普遍陷⼊客流下降的被动局⾯。
春节期间北京市地铁客流量735.56万⼈次,同⽐下降83.93%;公交车客运量1498.02万⼈次,同⽐下降64.60%。地铁为控制疫情传播,增加乘客间的距离,进⾏了严格限流;公交车系统也对乘车客流量进⾏限制,严格控制客座率,客流量也在下降。在疫情侵袭下,地铁公交客流都有⼤幅度下降,地铁下降的幅度⽐公交要⾼不少。公交和地铁是公共交通系统的两种主要⽅式。在担⼼新冠病毒的传播的
情形下,⼈们对通风不畅、封闭的地铁系统有排斥的⼼理,对通风良好的公交则尚可接受。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地铁受到影响最⼤,地⾯公交次之。
在疫情压⼒下,城市重⾦打造的地铁系统和公交车系统都⾯临巨⼤的压⼒,也都⾯临失去客流的情况。虽有疫情,但是城市公共交通还是发挥相应的作⽤。地铁⼤部分在地下,⽽且是封闭的运营系统,依赖⾃⾝的通风空调系统。地铁由于其⾃⾝的技术特性,很难满⾜⼈们对防疫安全的⼼理需求。公交车在地⾯上,可以打开车窗,另外公交车制造企业也纷纷推出遏制“飞沫传播”的新型车辆。出⾏者对公交车出⾏还是可以接受的,需要让公交出⾏快捷。
近年来⾯对⼩汽车和地铁双增长的压⼒,公交车处于困难的境地。如表1所⽰,从2013年到2018年北京公交车的客流量下降了将近三分之⼀。地⾯公交的客流量下降,很容易让⼈觉得公交不重要,未来不需要公交车了。其实并⾮如此。⼀个城市的公交系统如只有地铁⽅式,在当前的情况下,⼈们只好去开⼩汽车了。地铁、快速公交、普通公交组成的多样化公交系统会更有韧性。快速公交的建设投⼊⽐地铁要少很多,⽐普通公交快捷很多。提供更多的快速公交是新的需求,应在未来的建设中满⾜。科学认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合理结构,有利于其长期稳定的发展,也有利于应对紧急事件。要加强城市快速公交⽹络建设,为地铁提供关键备份,这是新冠疫情给城市公交变⾰带来的警钟。要⾼度重视,认真对待。北京疫情出京最新规定
需要有韧性的绿⾊健康城市
近期“韧性城市”不断被提起,其指的是能够化解和抵御外界冲击,保持主要功能不受影响的城市。韧性城市是国际上Resilience city的直译。该翻译过于简单,从字⾯上难以准确理解,韧性城市没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传播。有必要提
Resilience city的直译。该翻译过于简单,从字⾯上难以准确理解,韧性城市没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传播。有必要提出新的名称来。韧性的本质是什么?韧性实际上是绿⾊和健康。绿⾊代表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健康则是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不健康容易得病,不健康的城市有安全隐患。⾮常需要有韧性的绿⾊健康城市!
下⾯结合交通系统,分析“绿⾊健康城市”的韧性体现。单⼀⽅式的交通系统不稳定,主要依靠⼩汽车交通的城市更是如此。⼩汽车为主体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既不绿⾊,也难有韧性。南⽅某城市在⼆⼗多年前,在建设⼲路时,为⽅便开⼩汽车,不建设⾃⾏车道,很快去掉了⾃⾏车。这类城市的“韧性”是差的。韧性在平时是减少⼩汽车出⾏,治理雾霾;战时担当防疫重任,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的出⾏环境。绿⾊健康城市的交通需要多元化发展,彼此之间相互协作,⽅式之间也要互补,尤其应加强绿⾊交通和公共交通的衔接。笔者⾛访了北京若⼲综合交通枢纽,发现⾃⾏车和公共交通的衔接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需要补上短板。
疫情期间,公共交通客流量显著下降,使得压⼒下的公交系统更加雪上加霜,⾯临弱化和边缘化。⼩
汽车出⾏者认为开车能躲避病毒,呼吁政府放松⼩汽车管控的呼声持续不断。有研究表明雾霾下⼩汽车内的污染物浓度和车外浓度是同⼀个数量级。开车能避霾,基本上是⼼理安慰⽽已。城市如果只有单⼀化的⼩汽车交通,下⼀次疫情来袭,则将如何应对?2020年2⽉17⽇,北京市⼈民政府印发《2020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动计划》,明确了北京将以“慢⾏优先、公交优先、绿⾊优先”的理念发展交通,率先开始建设绿⾊健康城市。
发展绿⾊交通和公共交通
绿⾊健康城市建设有两个重要⼯具,⼀个是绿⾊交通,另⼀个是公共交通。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公共交通是城市客运的基础和本体,⽀撑起城市客运系统的⾻架;⽽以⾃⾏车为代表的绿⾊交通是中国城市的特⾊所在。中国城市在⽆⼈驾驶领域未必能很快取得世界领先的优势,但是两轮车出⾏领域已经是世界第⼀。⽤好既有的优势和基础,才能争取更⼤的成功。北京提出的2020年交通综合治理⾏动计划,体现了绿⾊交通和公共交通并重。战胜疫情的时刻即将到来,未来应该还有风险。为了城市长久的健康和安全,有如下绿⾊交通和公共交通的建议。
1、加强城市交通系统的多样性,提⾼公共交通的韧性
城市交通系统要保持多样性,某种⽅式不能⽤,还要有备⽤的⽅式。通过多样化的交通系统提升突发事件下城市的⽣存能⼒。共享两轮车出⾏在某些城市的使⽤量超过了公交客流量。公共交通可以把公
共两轮车出⾏纳⼊到公共交通服务中来。杭州公交集团旗下的公共“⼩红车”在疫情期间坚持运营,增强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韧性。
2、建设快速公交系统,打造通风安全的系统
未来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中打破只重视地铁,不重视快速公交的做法。可考虑建设更多快速公交线路,⽐重⾦打造的地铁更能应对各种情况。公共交通的最终成功,不在地下的地铁,⽽在地⾯公交。快速公交的运输能⼒强,通风条件好,得到出⾏者⼼理认可,值得加强建设。
3、建设⾃⾏车路⽹,保障中短距离出⾏
⾃⾏车出⾏本⾝有巨⼤优势,绝不是互利⽹出⾏⾏业宣传的“最后⼀公⾥”。荷兰城市实践表明,⾃⾏车及电踏车的出⾏是中短途距离出⾏的主要⽅式。电踏车是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动⾃⾏车,不是中国国标的电动车。社区出⾏是⽣活必需的出⾏。社区内部的绿⾊出⾏畅通⽆阻,⽆论防疫期间,还是平时,都⾮常需要。
4、完善绿⾊健康社区的基础设施
城市商业有两种设计理念,⼀种是主要靠社区内的便利商业提供服务,⼀种是主要靠⼤超市来提供服务。美国是后者的典型,美国家庭得开车出社区去买菜。北京的⼤院居民,⽆论⽼弱,在疫情期间在
社区就能买到菜和必需品。中国的社区“韧性”是强的。中央城市⼯作会议提出的“⼩街区、密路⽹”,应该是步⾏和⾃⾏车的密路⽹,绿⾊出⾏的⼩街区。在社区内部,建设更多的适合⼈⾛路和骑⾏的道路设施,打通更多的步⾏道,不增加新的⼩汽车道路。在社区绿⾊道路两侧,重视社区商业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
北京在治理雾霾,⿎励绿⾊出⾏,管控⼩汽车⽅⾯,做了很多的⼯作,站在国内的前列。这次疫情的出现,会进⼀步变⾰,加快⾛向绿⾊健康城市。
本⽂由⾸都咨询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源⾃“⾸都咨询”。
重磅!通州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出炉:严控房地产⽆序开发
1-2⽉份国民经济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
公告
我们欢迎⾼⽔平原创稿件,主要关注⾸都和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前沿性问题,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功能疏解、⾸都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副中⼼建设以及停车治理、公共交通、特⾊⼩镇、基本公共服务、地下综合管廊、产业政策、⼟地改⾰、重⼤区域建设等相关政策解读、原创观点等,欢迎有识之⼠投稿,投稿邮箱:sdzx_tg@16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