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①国内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独立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国际意义,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原则?
外交方针:①“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是指与外国(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其实际含义是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外交。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③:“一边倒”1949年6月30日,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正式宣布的。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外交原则:①保护华侨②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③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
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形势与任务P15?
形势:①:国际上,欧亚出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工人运动,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解放的运动风起云涌,美国不承认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②: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但没有取得完全胜利。国民党占据着西南﹑华南的某些省,海南﹑台湾。并保持着上百万军队,潜伏着上百万的武装土匪。
③:经济上,国民党留给共产党一个烂摊子,连年混战,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工农生产能力下降。
④:封建文化思想遗留严重,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①:继续完成民主革命未完成的任务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4:中共中央领导中国人民为巩固新中国进行了哪些斗争?
①全国大陆的解放,领土的统一②各地人民政权的建立③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④: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物价
a:打击投机资本,稳定市场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b: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
5: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p25
主要内容:
①:确定了建国后头三年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纲领。
中心任务:利用三年左右,争取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
工作纲领:三个条件和八项工作
②: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即:a:集中力量向主要敌人发起进攻(三大敌人的残余力量)b:团结多数,对其他方面有所缓和,有所让步,不要四面出击,搞得全国紧张。
意义:它是中国由革命走向和平转变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正确制定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中心任务,制定了一个“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它是中国从革命走向大规模和平建设的基础。
为党制定了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纲领﹑路线﹑方针,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定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做葡萄酒怎么做6:试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p48?
中共中央在这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它适应了当时我们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历史的必然性。
①:这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经济,顺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②: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政策的发展,已经为实行“逐步过渡“提供了一系列具体形式和途径。
③:从土改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趋势看,随着的完成,个体经济已经成为农村主要的经济成分。
④:从国际环境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封锁禁运,我们必须争取时间,加快发展,增强实力。
上述一切表明,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性。
7:如何正确认识“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伴随着三大改造运动的完成,中国经济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成就显著。张靓颖新恋情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样,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一部分工商业者处理不够恰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8:中国八大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八大的基本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改造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确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新时期的政治路线的判断依据:
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 b.中国的社会主义矛盾发生了变化
c.共产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建设
②: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
a.确立了既反对右倾保守,又反对急躁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b.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c.提出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重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关系
d.在经济体制上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集中生产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③:八大提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任务。
a.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加强同各大民主党派的合作
b.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监督
c.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完备的法律,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④: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
八大的意义:八大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纲领和实现宏伟纲领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八大路线
既符合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后的国情和民意,又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它为党领导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中共八大成为当代中国又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历史坐标。
9:社会主义探索我国的经济建设是怎样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56—1966)
(一)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始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为八大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中共八大的召开,提出了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3.正确处理两类性质矛盾理论的创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4.整风运动和反右倾斗争
整顿三风: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
整风运动转化为反右派斗争并且严重扩大化,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当成了我们社会的主要
矛盾,反右派斗争扩大到全国,许多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它带来了严重后果,打击了优秀骨干分子,左倾思潮急剧发展。
(二)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与“﹑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5.5—23,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基本是错误的。
2.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1958年,北戴河会议,正式进入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指导,缩短时间赶英超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搞垮农业,打乱了国民经济农﹑轻﹑重的比例,损害了国民经济
3.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基本特点:“一大二公”---公社规模大,公社的公有化程度高,建许多公社,吃大锅饭,引起农民不满,生长积极性下降,在1958年的郑州会议,八届六中全会上纠正。
(三)庐山会议和反右倾运动
1959年7.2—8.1,8.2,江西庐山会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庐山会议),前
期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后期,彭德怀因向提意见,转向批判彭德怀,反右倾运动,反右倾斗争又扩展到全国,庐山会议造成严重后果,政治上,经济上,理论上
(四)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与“八字方针”的制定
1.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做人要厚道2.八字方针的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五)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调整,十年建设成就
1.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2.西楼会议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六)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1.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
2.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是后来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
3.1963—1965年的国民经济继续调整,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10:如何评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56年9月(中共八大)---1966年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客观的讲,历经艰难,但成绩是主流。
成绩:(1)十年间,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独立地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在发展,经济实力在增加。
①十年,全国的工业固定资本增加了3倍②涌现出了具有规模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③石油全部实现了自给④工业格局逐步完善,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形成⑤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⑥科技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这十年,我们培养了大批经济﹑文化建设人才。
(3)党和国家逐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和教训,是我们从社会主义实践中得来的。
错误:中共左倾错误的发展,①在政治理论上,表现为阶级斗争扩大化②左倾错误表现在经济建设方面是急于求成,急躁冒进
综上所述,成绩是主流
原因:从任务上看,执行了八大的决策;从时间上看,10年正确时间,时间较长;从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上看,没有像10年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从统计数据上看,10年中有过突飞猛进的进展。
11: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怎么在淘宝上开店啊(一)发动的原因
1:主观原因
①1957年以来,和中共中央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左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逐步发展
东南枝是什么意思的必然结果。
②错误的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2:社会历史原因
①中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和思想上的准备,毛泽
东把社会主义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进而发动文化大革命。
②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设想和观点进行了错误的理解,加深了他对社
会主义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失误。
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了错误的判断。
④受国际斗争的影响(波兰﹑匈牙利事件,中苏论战—评价斯大林)
3:个人原因----个人专断作风发展,权利高度集中
4:野心家﹑阴谋家的原因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他的错误。
(二)的准备
1.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的导火线
1965年11月11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成为发动的导火线。
2.彭真主持《汇报提纲》(《二月提供》)
《二月提供》试图把已经开展起来的批判运动约束在学术讨论的范围内,不赞成把它变成政治批判,否定之。江青随后主持《座谈纪要》,《纪要》为风暴首先从文艺界刮起提供了借口,反应对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过分严重估计和发动一场“”的决心。
3.批判彭罗陆杨
开展对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批判,使在组织上的障碍得以排除。
(三)的全面发动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的正式发动。
1.五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①批判彭﹑罗﹑陆﹑杨的反党错误②会议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五人小组,决定成立小组,为的发动制造工具③通过制定的“五一六通知”,规定了的任务,对国内形势和党内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判断④林彪发表了重要的“五一六讲话”
2.对发动的再理解:“破”﹑“立”
①五七指示---政治抱负和纲领性文件,空想的社会主义模式,逐步消灭分工,
逐步消灭商品的社会,一个平均的社会。
②“五一六”通知---砸乱旧世界的纲领
③致江青的信,开启的钥匙。
3.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再发动
12:中共九大的基本内容及其危害
基本内容:(1)林彪作政治报告什么时候考研
①对进行全面的肯定②报告把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第一次规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报告从左倾错误观点出发,篡改了党的历史,将其说成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