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应班(1)
2019最新】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应班(1)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的作答:用2B铅笔涂黑机读卡上依顺序对应的113题的答案。
3.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而城市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在城市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聚集能力、特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可见,以城市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发展城市,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内部各城市
(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内各城市(镇)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单个城市不宜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条,只需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和优势,到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合适位置。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前提是资源要素能够顺畅流动,而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障。应在加强能源、通信、交通等实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相关城市(镇)融为一体。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整体性、联动性,在城市建设中处于优先地位。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低碳、生态、集约的城市运营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张忠家、马德富《人民日报》20180206日文章,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对应机读卡第什么是物联网的基础1题)
A. 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当今困扰许多城市的城市病。
B. 发展城市能消除城市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
C. 城市中各城市(镇)要科学定位各自功能,实现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
D.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就能保障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对应机读卡第2题)
A. 文章首段以城市快速发展,产生诸多城市病的现状为立论基础,提出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病问题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
B. 文章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城市内应该怎样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
C. 文章第四段阐明了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构建措施。
D. 文章开篇提出观点,主体部分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对应机读卡第3题)
A. 以城市为主体形态构建城镇格局,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路径。
B. 不仅城市内部,各城市之间也应该注意错位发展,实现产业优势互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