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我国宗教的“五性”?
问:我国宗教有哪“五性”?
答:我国宗教具有五个方面的特性,这是五十年代中共中央统战部李维汉部长提出来的,曾得到了、刘少奇、周总理的肯定。实践证明,我国宗教的五性,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普遍性,又符合中国宗教的特殊性,这一具有中国特的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和发展。中共中央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即中共中央〔1982〕19号文件)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宗教的五性这个概念,但却按照宗教五性的有关内容进行阐述的,对于突破在宗教问题上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传统观点,指导全党正确认识宗教,把党的宗教政策置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轨道上起了重要作用。宗教的五性,即宗教的长期性,宗教的众性,宗教的民族性,宗教的国际性,宗教的复杂性。
问:什么是宗教的长期性?
答:按照历史进化论的思想观点,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
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原始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抽象思维。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对自身生活以及他们同自然界的现象无法解释,出现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进而产生了图腾崇拜,这是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除了自然力量以外,社会力量对人的压迫产生了作用,由于以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造成的巨大苦难和绝望,形成盲目的异己力量对人们的支配,这是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在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神教,然后产生了世界宗教。可见宗教的历史与人类的抽象思维同步,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步。宗教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至今仍然是各种社会形态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对人类的思想意识、文化形态、心理素质、法律思想、政治制度等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宗教的影响将会长期存在和延续下去。
宗教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深深植根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之中,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宗教产生的三大根源在相当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是不会消失的。即使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尽管有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尽管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尽管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社会物质财富并没有极大丰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非尽善尽美,人们
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只是对无限物质世界认识的一个局部。人们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远远没有消除。只有当人们对无限物质世界的认识达到很高的程度,由现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转变为“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当人们“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宗教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才会自然消亡。而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全人类一个长而又长的共同奋斗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几代人、十几代人所能成就的。宗教产生的根源长期存在,宗教也就必然会长期存在。我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远远没有达到宗教自然消亡的社会历史条件,所以,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将是长期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
综上所论,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是长期存在的。周恩来总理曾指出:“信仰宗教的人,不仅现在社会主义的国家里有,就是将来进入共产主义,是不是就完全没有了,现在还不能说的那么死。”(《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383页)指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4日)由此可见,宗教的自然消亡是十分遥远和事情。所以说,宗教具有长
中国的五大宗教是什么期性。
问:什么是宗教的众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