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
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依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环境。
地球表层系统包括非生物,生物,人类。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包括:
四大圈层、三大界(有机界,无机界,人文界)、固气液物质。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
一、地球表层系统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
1、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与人类的诞生
2、地球表层系统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形成
3、地球表层系统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4、地球表层系统与自然灾害
5、地球表层系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地球表层元素的组成与人类健康
二、人类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
1、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2、人类对地貌的影响
3、人类对土壤的影响
4、人类对大气圈层和气候的影响
5、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产生于地球表层,在地球表层环境中发展、演化。可以说,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在不断地改变着地球表层环境。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由人类诞生早期的环境对人类的单向影响为主,变为现在的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格局。
一、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与人类的诞生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着人类。人类在地球表层环境中产生,人类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
研究发现,人类是由森林古猿的一支演化而来的。第三纪晚期是古猿的繁盛时期。
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面积缩小,草原范围扩大。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留在森林中生活,它们逐渐演化成今天的猩猩、大猩猩等。另外一部分古猿不得不在草原上生活。草原环境的生活,促使它们直立行走和利用前肢抓取食物。从而引起身体器官功能的改变,尤其是
大脑的发育。当草原上生活的古猿不仅学会了使用工具,而且学会了制造工具时,也就完成了由古猿向人类的转化,人类也就诞生了。
可以看出,在古猿向人类发展、转化的过程中,地球表层环境的变化与分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形成
一般来说,可以把人类分为三个种族,即三大人种。它们是尼格罗人种、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
这三大人种的形成,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是分不开的。尼格罗人种形成于热带的草原旷野上,那里太阳辐射强烈,而素较深的黑皮肤和浓密的卷发能对身体与头部起保护作用,宽阔的口裂与外粘膜发达的厚唇,以及宽大的鼻腔也有助于冷却吸入的空气。欧罗巴人种,主要形成于欧洲的中部与北部。那里的气候寒冷,云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体的肤、发和眼睛的颜都较为浅淡。人的鼻子高耸,鼻道狭长,使鼻腔粘膜面积增大,从而使寒冷空气被吸入肺部时可以变得温暖些。蒙古人种形成的环境没有非洲的炎热和欧洲的寒冷,故形成较为适中的人体特征。
即使是同一人种,由于各个地区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体特征、性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有的地区人的身高普遍较高,有的地区却普遍较矮;有的地区人的肤深一些,有的地区则浅一些;有的地区人的体形魁梧一些,而有的地区却小巧一些;如此等等。
(三)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必然受到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从人口的分布看,目前约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几乎无人居住。即使陆地上,也有35%-40%的地区基本上无人居住。全球人口的1/3集中在1/7的土地上。据1981年的资料,世界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
32."6人(土地面积不包括极地永冻冰盖与冰川)。其中以亚洲、欧洲的人口为最多,占世界人口3/4以上,人口密度最大。
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南亚、东南亚和东亚,次为西欧、中欧和南欧,再次为北美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区。人烟稀少的地区是北美洲和亚洲的近极地和高寒地带,以及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荒漠地带。此外,热带的亚马逊流域、刚果河(扎伊尔河)流域,因开发难度大,人口密度也很小。中国的人口分布也很不均匀:
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而西部地区,尤其是干旱和高寒地区密度小(图3-4)。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而上游山区密度小。
图3-4我国人口密度(人/km)的东西差异
(1991)(刘南威《综合自然地理学》)尽管人口的分布受到社会、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但地球表层环境对于人口分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人类的生活受到自然环境的极大制约。在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地方,人类便于取得生活所需的条件,因而容易成为人类定居、生活、繁衍的好地方,人口密度也就大一些。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后,尽管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人类的生产、生活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环境与资源。人口的分布受到地表环境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尽管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知识经济社会,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不再像以前那么强,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不可能完全摆脱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四)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
从人体血液的元素组成看,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元素的含量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图3-5)。
图3-5人体血液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据汉密尔顿)这是人类长期生活在地球表层,通过新陈代谢与地球表层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果。保持这种不间断的交换和平衡,对维持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元素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超出一定限度,会导致环境与生命之间元素交换平衡状态的破坏,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地方病的发生,就是与一些地方某些元素过剩或者缺乏造成的。例如,缺乏碘,会出现甲状腺肿大;氟过剩,会导致氟骨病;尽管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研究发现,与硒缺乏有关。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五)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地球表层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称之为自然灾害。大家比较熟悉的自然灾害包括火山、地震、台风、海啸、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
、沙尘暴等等。这些自然灾害干扰了人类的生活与生产过程,甚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威胁。据不完全统计,1971~1985年之间,世界上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多达2,305起,死亡人数150万左右,物质损失折合达6,350亿美元。也许大家知道,发生在中生代与新生代界面附近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导致了恐龙等生物的大绝灭。如果再来一次类似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人类是否面临绝灭的危险呢!
(六)地球表层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人类早期的社会大分工便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在那些水草丰足的地方适宜放牧,便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畜牧业的部落;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宜于垦殖的地方,逐步出现了从事农业的部落。这就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社会的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构成这种社会劳动分工的自然基础,正是地球表层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地球表层环境的差异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造成了生产条件的不同。
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或多或少、有利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优越的自然环境有
助于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恶劣的自然环境则阻碍社会的发展。亚非的一些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人类定居与耕作,甚至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也可能出现剩余产品。历史上这样的大河流域往往形成古代文明的中心:
在北非有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在西亚有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在南亚有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在东亚有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它们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至两千多年前就脱离了原始社会,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文明世界的今天,仍然残留着许多原始社会的部落。在南美的亚马逊雨林中,在非洲的丛林中,在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都居住着至今仍处在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由上所知,当代的原始居民大都分布在热带区域的孤立环境中。高山、密林、海洋等自然屏障限制了他们与外部的沟通,又由于当地的自然条件能够满足其原始生活所需,抑制了这些原始部落发展生产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被自然因素延缓了。
二、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图3-6)。图3-6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主要影响(王建,2000)
(一)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
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结构。比如,毁林垦种使森林变为农田,城市的建造使森林、草地或者农田变为混凝土为主的地面,过度放牧或开垦使草原变为荒漠,水库的建设使旱地变为水面,干旱区节水灌溉技术使戈壁、荒漠变为良田,如此等等。总而言之,人类已经和正在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