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风投史上最成功的7笔投资案例(国内企业案例)
⼲货风投史上最成功的7笔投资案例(国内企业案例)
在风险投资中,获得的回报遵循帕累托原则(Pareto principle)——80%的收益来⾃20%的交易。伟⼤的风险投资家⼼⾥很清楚,在获得这些胜利的时候,他们要承受很⼤的损失。
顶级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克⾥斯·迪克森(Chris Dixon)称其为“贝⽐鲁斯效应”(Babe Ruth effect),灵感来⾃于上世纪20年代的传奇棒球运动员贝⽐·鲁斯,他虽然有过不少的三振出局的情况,但也造就了压倒性的记录。
同样的,风投们也很努⼒,偶尔会打出“本垒打”。这些胜利通常会弥补之前所有的损失,然后给基⾦带来巨额收益。
投资公司名字
Union Square Ventures的弗雷德·威尔逊(Fred Wilson)最近写道,这意味着每个基⾦⾄少需要两笔10亿美元的退出:
“如果你围绕着我们的⽬标——投资⾼影响⼒的公司,给基⾦带来收益——进⾏数学计算的话,你会发现我们需要在这些公司价值10亿美元或更⾼的时候退出,”他写道。“ 退出⾮常重要。”
为此,我们从⽹络档案、书籍、S-1⽂件、创始⼈访谈、CB Insights平台等地⽅提取数据和信息。
对于每家公司来说,我们都深⼊挖掘了它们在IPO和收购之前公布的惊⼈数字、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以及最重要投资者的⾓⾊。下⾯,我们将向你展⽰我们对每个具体案例的分析。你将了解到:
UC被投资者阿⾥巴巴收购,因为他们提供的服务将帮助阿⾥巴巴将⾃⾝估值提⾼三倍。
阿⾥巴巴随着互联⽹的早期发展⽽成长,帮助其早期投资者孙正义成为现在软银集团的董事长、⽇本⾸富、科技巨擘。
京东进军主要市场的时候,承担了巨⼤的风险,其投资者今⽇资本,通过帮助京东度过困难的财务时期,获得了24亿美元的回报。
中芯国际⽤⼀个经验丰富的团队在快速增长的国际市场上建⽴了⼀家半导体公司,为投资者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创造了巨额回报。
美图认识到,本地性的细微差异是公司提供的产品的价值所在。其早期投资者创新⼯场(Sinovation Ventures)在其IPO中获得了40倍的回报。
趣店是中国另类借贷领域的早期参与者。该公司在成⽴四年内就达到了79亿美元的估值,34岁的⾸席执⾏官罗敏取得了显著的胜利。
神州优车与战略合作伙伴⼀起进⼊到了快速增长的⽹约车领域,2016年,其以55亿美元的估值上市,是当年中国科技公司规模最⼤的IPO。
让我们深⼊了解这些公司和这些投资者做了什么。
注:除⾮特别说明,否则下⽂讨论的“回报/收益”是根据公司在IPO或收购时的名义估值计算的。
1、UC
2014年,阿⾥巴巴收购移动浏览器公司UC,是截⽌到当时中国规模最⼤的互联⽹交易。这笔交易对 UC 的估值约为47亿美元。然后,它帮助阿⾥巴巴在移动领域中占据了⼀席之地,并将其估值从800亿美元提⾼到2300多亿美元,增长了3倍。
在此次交易之前,UC⾸席执⾏官俞永福曾宣称,未来不会听到UC被谁收购,⽽是UC收购了谁。阿⾥巴巴创始⼈兼⾸席执⾏官马云花了多年的努⼒才改变了这⼀点。
从2008年到2014年的6年间,阿⾥巴巴通过战略性的投资数亿美元,最终累计持有UC 66%的股份,与UC建⽴了合作关系。最后,这种关系得到了回报。
最早投资UC的是晨兴资本和联创策源,它们在2007年共同投资了UC 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当时,UC已经在移动浏览器领域耕耘了⼏年,但并没有从中获得收益。
此外,UC还为还为中国电信公司提供定制移动浏览器和咨询服务。但俞永福决定出售盈利的B2B部门,以便公司能够更加专注于消费者技术。
要做到这⼀点,UC需要资⾦。
2008年,马云和俞永福第⼀次见⾯。阿⾥巴巴于2009年参与了该公司1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2013年3⽉,阿⾥巴巴再次投资约5.06亿美元;2013年12⽉,⼜投资1.8亿美元。完成了这些交易后,阿⾥巴巴获得了UC公司66%的股份。
很快,关于晨兴资本想要退出的谣⾔出现了,称百度正在寻求收购他们持有的股份。
到2013年,UC已经成为中国市场上⽆可争议的顶级移动浏览器,关于其要被收购传⾔不断。
俞永福告诉媒体,尽管有传⾔,但UC没有出售的意愿。据报道,他拒绝了百度提出的估值约8亿美元的报价。相反,他坚持认为UC将收购其他公司。
不过,到2014年,阿⾥巴巴将拥有UC三分之⼆的股权,马云获得了董事会席位。当时,这家移动浏览公司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个良好的收购标的”。
“在业内的所有⼈当中,马云是极具有战略眼光的⼈之⼀,”俞永福当时告诉The Next Web。⼏个⽉后,马云提出了直接收购该公司的提议,两个⽉之后,交易最终敲定。
当被问及为什么在多年反对被收购后,接受了阿⾥的收购时,俞永福告诉记者,他信任马云:“我们有着相同的愿景和梦想。”
此次收购对阿⾥巴巴来说是⼀个强有⼒的战略举措。在IPO时,阿⾥巴巴明确表⽰,移动通信的崛起是它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它不能适应,阿⾥巴巴将会被移动服务更强⼤的公司所取代,⽐如腾讯和百度。
阿⾥巴巴收购UC,对百度的盈利业务造成了巨⼤的影响。此前,百度是UC移动浏览器的默认搜索引擎,从中受益匪浅。
最后,这次收购似乎也有助于帮助即将IPO的阿⾥巴巴向投资者证明,阿⾥巴巴知道⾃⼰的短板,并正在积极努⼒地去填补。虽然收购UC并不是唯⼀的影响因素,但阿⾥巴巴的估值确实从2012年的350亿美元飙升⾄2014年IPO的1680亿美元。
到2015年,UC(这时归阿⾥巴巴所有)仍然处于移动浏览市场的顶端。
收购UC对阿⾥巴巴来说,是⼀次多管齐下的成功之举。
阿⾥巴巴成功收购UC,关键在于马云与该公司合作了6年,已经成为了其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他是⼀个从⼀开始就看好UC的⼈,⽽不是后来被UC的成功中吸引⽽来的⼈。他也是⼀个懂得在新兴市场建⽴公司需要做哪些⼯作的⼈。
2、阿⾥巴巴
2014年,阿⾥巴巴在IPO时出售了220亿美元的股票,这是有记录以来最⼤的IPO。14年前的2000年,⽇本电信巨头软银投资2000万美元获得了阿⾥巴巴34%的股份。这次IPO中,阿⾥巴巴以2310亿美元的市值收盘,软银持有的阿⾥巴巴的股份市值超过600亿美元。
软银投资时,阿⾥巴巴还没有收⼊,也没有形成商业模式。软银创始⼈孙正义之所以做出投资决定,是因为他知道互联⽹即将改变中国,因为互联⽹已经改变了⽇本和美国。1999年,他会见了20位中国未来的互联⽹企业家,最终挑选了⼀位进⾏投资。他的名字叫马云。
阿⾥巴巴的早期团队。
“我们没有谈收⼊,甚⾄没有谈商业模式,我们只是谈了共同的愿景,”马云后来说。
“我的投资基于我的嗅觉,”孙正义说。
1999年,孙正义和软银已经在互联⽹领域进⾏了两笔⼤型投资。两家公司都取得了巨⼤的成功:
雅虎:软银在1995年向雅虎投资了200万美元 。根据BBC的消息,三年后,雅虎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互联⽹会话起点,每天页⾯浏览量达到1亿。
雅虎⽇本:⽇本雅虎分拆 ⾸先于1996年上市。到2000年初,它的股票是⽇本第⼀个以每股1亿⽇元以上的价格交易的股票。
到2000年,雅虎成了⼤多数美国⼈的“互联⽹前门”。孙正义想确保他在中国互联⽹的早期阶段获得股份。
在马云和孙正义第⼀次见⾯的前⼏年,雅虎⽇本发展⾮常迅速。受到启发的马云开始在中国市场建⽴门户⽹站。
从1999年到2000年,中国的互联⽹使⽤⼈⼝从约890万增加到了2250万。
2000年,孙正义在上述的中国考察之旅中发现了阿⾥巴巴,并正式⽀持马云项⽬。
14年后,阿⾥巴巴的IPO招股书中显⽰,软银是最⼤股东,持有34.1%的股份。这使得孙正义⾮常富有——现在,他是⽇本⾸富,净资产达216亿美元。
《福布斯》报道称,2000年的互联⽹泡沫破灭,“削减了软银市场的99%的市值,并将孙正义的净资产减少了近90%”。幸运的是,那个时候,他在阿⾥巴巴的股权完好⽆损——今天,这些股权的市值达到了1300亿美元。
阿⾥巴巴股权的市值让孙正义能够继续拿出债务为软银的运营(以及收购)提供融资,称“软银是⼀只为了下⾦蛋⽽吃掉债务的鹅”。
如今,软银集团可以说是全球最⼤的私⼈公司投资者,这要归功于其930亿美元的愿景基⾦(这个基⾦也得到沙特阿拉伯和苹果等深度投资的投资者的⽀持)。
阿⾥巴巴在中国电⼦商务市场上掀起了第⼀波浪潮。对旁观者来说,它的成功标志着巨⼤的市场潜⼒。很快,其他创业者和投资者都想从中分⼀杯羹。
⼀段时间后,风险投资公司今⽇资本⽀持了⼀家新的中国电⼦商务公司:京东。
3、京东
2006年,中国电⼦商务公司京东的创始⼈刘强东寻求200万美元的投资,来⽀撑公司运营下去。为此,他求助于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今⽇资本。今⽇资本最后决定投资1000万美元。后来证明,这是⼀个明智之举。
当京东于2014年上市时,这些投资换来的股份价值24亿美元。
在今⽇资本完成对京东的⾸次投资后的⼏年⾥,中国电⼦商务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许多其他的公司开始注意到京东。
沃尔玛在2011年参与了该公司15亿美元的融资。后来,这家零售巨头将其在中国的电⼦商务业务出售给京东。到2017年2⽉,沃尔玛持有的京东股权达到12%。
Ontario Teacher’s Pension Plan Board也进⾏了投资,参与了2012年11⽉对京东进⾏的4亿美元私募股权投资。京东上市后,这些投资换来的股份价值增⾄6.3亿美元。
就其本⾝⽽⾔,今⽇资本成功地投资于⼀个刚刚失去了⼀位巨头的新兴市场。
2006年,eBay逃离中国,其竞争对⼿淘宝在⼀场代价⾼昂的“战⽃”后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淘宝与eBay之战之后,中国的电⼦商务⾏业经历了⼗年稳定发展,平均每年的增长达到了25%以上。对于京东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个巨⼤的胜利。
中国电⼦商务从2007年到2015年的增长。从2007年开始的四年⾥,销售额从560亿元增长到5000亿元。(来源:Statista)
然⽽,到了2006年,试图在本⼟电⼦商务市场上占据⼀席之地的京东,资⾦已经捉襟见肘。尽管在现⾦短缺的情况下,京东的董事长兼⾸席执⾏官刘强东还是想扩⼤公司提供的商品种类,并开发新的软件。
就在那时,他接触到了今⽇资本。提出了⾃⼰打造⼀家“全⽅位服务的在线零售商”的愿景,专注于物流,并寻求200万美元的投资。
今⽇资本投资了1000万美元,因为中国电⼦商务市场刚刚出现了⼀个“互联⽹巨头般”(eBay)的缺⼝。京东不需要摧毁阿⾥巴巴和淘宝,哪怕它可能只占市场的⼀⼩部分,就能产⽣巨⼤的回报。
投资者对公司和市场的信⼼得到了回报。今天,京东在中国的B2C在线购物市场中继续增长,占据了更⼤的份额。
虽然京东和阿⾥巴巴仍然是技术上的竞争对⼿,但它们都在成长,并试图占领不同的细分市场。
当然,有时候,如果创业公司和投资者把股票出售给占主导地位的竞争对⼿的话,会获得更多收益。
这就是Delivery Hero和Foodpanda竞争时发⽣的情况。Delivery Hero获胜,但Foodpanda的投资者也获得了不错的安慰奖。
4、中芯国际
迪克·克拉姆⾥奇(Dick Kramlich)在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NEA)的合伙⼈告诉他,当他建议他们投资1亿美元到中芯国际( SMIC )时,他们认为他疯了。
然⽽,在2004年的IPO中,中芯国际募集了17亿美元之后,这笔交易使得NEA获得了多倍的回报。
克拉姆⾥奇和NEA通过投资中国技术市场获得了这些回报,⽽硅⾕的其他风险投资公司并没有认真对待它。
2003年,中芯国际完成了6.3亿美元的C轮融资,其中包括NEA,Oak Investment Partners和Walden International,以及⼀些主要的国际投资公司:Vertex Ventures Israel,淡马锡控股,H&Q亚太,Beida Microelectronics Investment和上海实业控股。
当时,中国刚刚对外资开放了半导体产业,⼤多数美国投资者不知道会发⽣什么。这是⼀个未知的领域。没有确切的模型可供参考,克拉姆⾥奇的合伙⼈称之为“地缘政治风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