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精选推荐
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是国家、地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领域,体现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公共卫生关系到直接关系民众的身体健康,最广大人民众的切身利益,
(一)公共卫生的含义
1.公共卫生的内涵
(1)西方对公共卫生的认识演变。
公共卫生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耶鲁大学的温思络(C.E.A.Winslow)教授指出,“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能够享有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标准⑦。”定义综合具体内涵非常丰富。
1988年的艾奇逊(Acheson)报告中的公共卫生定义为:“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疾病、延长生命、促进健康的科学和技术。”这一概念高度概括了现代公共卫生的要素⑦。
1988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在其里程碑式的美国公共卫生研究报告《公共卫生的未来》中,提出公共卫生的定义。把公共卫生的使命归纳为“通过保障人人健康的环境来满足社会的利益①。”
1995年,英国的Jokn Last给出了更为详细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卫生是为了保护、促进、恢复人们的健康,通过集体的或社会的行为,维持和促进公众健康的科学、技能和信仰的集合体。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和机构强调整个人的疾病预防和健康需求。尽管公共卫生活动会随着技术和社会价值等的改变而变化,但其目标始终保持不变,即减少人的疾病发生、早死、疾病导致的不适和伤残。因此,公共卫生是一项制度、一门学科、一种实践②。”
微博 阅读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躯体、社交和心理方面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虚。”因此,凡是涉及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都将被纳入公共卫生的范畴③。
以上定义表明了公共卫生共同的特点,即公共卫生的最终日标是促进居民健康,研究的重点是整个人。它们都强调了公共卫生是一种有组织的或集体的活动,其实质必然是公共政策,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参与。
(2)我国对公共卫生认识的演变。
我国对卫生事业性质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卫生事业是纯粹的
福利性事业。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认为卫生事业不仅具有福利性.,还有生产性、经济性等特点,也有人提出卫生事业既是福利事业,也是第三产业,具有双重属性。20世纪90年代初,卫生部提出“卫生事业是‘公益型福利事业”’的定性观点。
2003年中国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对公共卫生作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因此,公共卫生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公共卫生的认识、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基本上都揭示了公共卫生保障人民健康的本质,涵盖了健康促进(Promo加n)、疾病预防(Prevention)和健康保护(Protec比n)三项主要内容——这正是现代意义上公共卫生的基本特征。(二)公共卫生的范围从公共卫生的定义来看,其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涉及公众健康的领域都可以归为公共卫生的范畴。涵盖了各种与健康有关的社会因素、涉及事前防治和事中控制全过程的综合性系统。总体来看,不论公共卫生的范围如何广泛,我们仍可根据性质大致将其划分为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健康保护三大类。
尽管公共卫生的范围非常广泛,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地区都面临着完全相同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反,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区域,虽然公共卫生的功能大致相同,但其所涵盖的内容和要点却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的我国城乡之间表现尤为明显。
(三)公共卫生的性质与特点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公共卫生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公共物品特征。正是由于这一特征,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便成为一种必然。
北京烛光晚餐1.公共卫生的性质。作为众多社会产品的一种,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不仅使接受服务者本人获益,更为重要的是,其对于公共安全、国民素质以及经济的发展、技术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显著的意义。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往往直接意味着其公众福利的提升:公众健康状况的改善还减少了其对社会福利的依赖,因而减轻了政府的福利支出负担。一言以蔽之,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会极大地提升国民素质和公众健康水平,因而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至关重大——这无疑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的典型代表。公共
卫生的公共物品特征要求政府在其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考虑到地区居民的卫生需求差异、财政的承受能力和社会公平的目标,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中的职责应该是:一视同仁地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般性公共卫生服务,即满足大众的基本卫生需求。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领域之一,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保障社会成员的健康和安全一直被许多国家政府视为其“社会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也不例外。
2.公共卫生的特点。
首先,公共卫生涉及众多领域。涵盖了医疗、环境、职业、营养、自杀、伤害等诸多领域。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往往需要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因而呈现出注重合作的特点。
其次,与医疗服务的“治病救人”特征不同,公共卫生更加强调“事前预防”,即在危害健康的事件发生之前,采取行动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将事件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再次,虽然公共卫生的范围大致相同,但其重点内容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公共卫生的重点内容往往有所差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公共卫生的重点也会发生转换。
最后,公共卫生的供给具有公平性。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必须尽可能遵循公平的原则,这不仅是因为社会公平本就是政府的重要目标,而且还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一般意义上说,公共卫生、是典型的公共产品,良好而充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卫生服务是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和持续增长的基础和保证,反之,经济增长也难以维持。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对公共卫生的认识,公共产品必须公共供给,政府要承担起重要责任。这是因为:第一,由于公共卫生是以公共产品的提供为主的一组服务,市场机制在其中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这就决定了政府应在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中承担主要责任。国内外经验表明,投资于人民卫生健康的收益远高于在健康不安全条件下的损失,因而是最有效益的。由国家主导的公共卫生体制在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上要比由市场主导的体制好。
(一)公共卫生的定义和功能
2.公共卫生的功能(1)提高人类健康水平。20世纪人类健康最重要的进步应归功于公共卫生的发展,增加公共卫生投入、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对于降低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促进人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2)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是不断上升的,对公共卫生的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增加的是人力资本的存量,因此增加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会加快经济增长。
(3)推动和谐社会。公共卫生也是现阶段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处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健康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福利之一,离开了可及性良好的基本卫生服务,居民的生活满意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对生活状况不满意者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满者。也就是说,如果卫生领域的公平问题解决不好,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移动流量查询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卫生服务市场是一个“准市场”,在这个“准市场”中它具有以下特征:
1.卫生服务需求量大。这是因为健康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权力,人人都需要健康保健。
7.政府干预严重。政府把卫生服务当作福利和公益事业来资助,同时实施较多的政策干预,这使医疗机构要根据政府意志行事而较少地受市场机制的调节。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卫生保健制度改革中,有
不少国家将卫生服务领域称之为“有管理的市场”(managedmarketl,并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卫生保健制度的改革。
1、医疗需求与供给的不确定性消费者的不确定性,就个人来说,疾病和事故伤害带有偶然性,很难对个人的疾病进行预测,因而个人的医疗需求具有不确定性。而且,由于个体的差异,即使具有相同病症的人,所应获得的服务及服务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导致卫生服务供给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个人和家庭通常无法估计将来一段时间的卫生服务消费数量和支出规模。
2.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在卫生服务市场里,由于消费者缺少医疗保健等知识,难以完全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医疗服务,以及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掌握专门知识的医生——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决定服务,消费者接受服务并付款。由于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卫生服务需求者处在一种被支配地位,他们用很主观的标准选择医生、作出选择后,不可能讨价还价,被动需求,卫生服务产品的交换双方不是处在平等的地位。
3.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存在垄断和诱导需求缺乏完全的竞争机制(1)法律限制造成的垄断:由于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到人的健康,为了保证服务的质量,医疗服务市场不是任何人都可自由进入的,而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并经有关部门审查认可获得行医执照或证书的人才能进入。由此可见,医疗服务供给必然受到医学教育程度的制约和行医许可制度的法律限制。(2)
由于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垄断和诱导需求: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的主权不充分,医疗服务市场被具有行医资格的医生或医疗服务机构所垄断。,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在代表消费者作出医疗服务消费的选择时,可能会受到自身经济利益的影响,而产生诱导需求。
(3)技术权威造成垄断:卫生服务领域是一个高技术性的行业,拥有一定技术的医务人员和机构很容易形成技术垒断,如民间秘方、农村地区一个县的县医院所拥有的设备和技术在当地都形成技术上的垄断。
4.医疗服务需求弹性小医疗消费虽有许多层次,但是在总体上属于维护生命健康权利的基本消费。价格变动对于医疗需求,特别是对基本医疗需求的调节不灵敏。
5.医疗服务价格不是经充分竞争形成的
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价格是由提供者、卫生行政部门、物价部门共同决定的。价格作为一种竞争手段是十分有限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单方定价。病痛疾苦使卫生服务需求者不太计较服务价格。由于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消费者又存在个体差异,在卫生服务活动中,所提供的服务是不同质的(个人的卫生保健),所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医疗服务价格不可能通过充分竞争来形成,只能由有限竞争形成,即同行议价或协议议价或指导定价。
6.医疗服务市场的主体特征在一般商品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市场的经济主体,而在医疗服务市场中,随着医疗保险业的引进,市场拥有三个经济主体,即卫生萨务的需求者一家庭、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及第三方付费人—医疗保险机构。医疗保险机构的介入,打破了医患双边关系,市场的信号——医疗价格的变动在这里对供需双方的调节不灵敏,特别是医疗消费者对价格的变化反应迟钝,价格对消费者的约束变弱。,
7.提供者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商品的提供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把商品的成本降到最低限度。但是大多数的卫生机构并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是把社会效益、救死扶伤放在首位。经营亏损部分通过政府补贴、捐赠等来弥补。
市场机制并非对所有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起主导作用。某些商品和服务的性质使得它们在竞争的市场中不能得到有效配置。传统上认为,阻碍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商品和服务的性质主要有外部效应、公共产品、垄断和优先需要。
(2)患者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上处于从属地位。卫生服务机构控制着卫生服务市场的主动权,怎样检查、怎样、结果如何,都由供给方决定。需求方一患者没有介入的机会,更谈不上对其服务过程实施监督,这种垄断其实也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卫生服务的结果,也不是“按质论价”,不论服务优劣、水平高低、质量好坏、必须全部付费。即使毫无结果也不例外。因此,一旦患者进入医疗卫
生服务市场,完全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5.社会不公平性。生存权与健康权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尤其是生存权,更是人权的首要内涵。对于公平的关注,是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又一重要理由。健康是个人的一种基本权利,同时是一种很重要的人力资本。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收入能力和生活质量,个人不能因为收入等经济承受能力方面的原因,·而被排斥在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之外,这已达成共识。
医疗事故的界定:
根据国务院于2002年4月4日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的规定,所谓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医疗事故分为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责任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因违反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等失职行为所导致的事故;技术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因技术过失所导致的事故。有学者认为,医疗事故还应包括医疗差错。所谓医疗差错是指,因诊疗护理过失使病人病情加重,受到死亡、残废、功能障碍以外的一般损伤和痛苦。
预防
1.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倍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2.开展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当对全体职工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法律知识;本机构的规章制度等
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要从医德修养和业务能力两个方面抓,提高医务入员业务能力,关键是练好基本功:有组织商计刘地进行业务培训,使现职人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提高,可能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包括加强职业道德品质修养,对于预防医疗事故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并在临床实践中真正做到会心全意为病人职务。
3.医疗服务的自我监令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4.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监控体系。
认寅执行卫生法规。在医疗净故处理中,没有全园统一的立法和行政法规作为抿据,,就不能做到既保护随患双方的合法权
3.病历管理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和销毁病历资料。
4.患者的知情权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6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在机构内建立防范和处置医疗事故的网络。卫生院内由院长直接负责,并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备科室由主任负责,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名职工。
7、健全规章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健全的规章制度包括:
医疗事故的须防和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员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制订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规范;本机构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病案质量管理规范、常规;病案质量管理规范,包括病历的书写、存档、保管借阅制度;病历资料复印的申请
、批难、复印、收费、登记制度;告知制度;医疗事故争议报告制度等
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医疗是高风险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在于防范。防范的重点是要建立一种机制,鼓励员工积极报告医疗缺陷,以便查原因,要正确处理惩罚责任人和完善制度之间的关系,重在完善制度,亡羊补牢而非诱过于人。
2.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 突发性和紧急性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突然发生, 其蔓延范围、发展速度、趋势和结局很难预测。由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的不是特定的个体而是不特定的社会体, 所以, 往往要求管理者要迅速作出决策, 以最大
限度地降低受灾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1984年12月3日发生在印度博帕尔的毒气泄漏事故, 毒气形成的浓重烟雾一个小时就笼罩了全市上空, 有3600余人死亡, 近百万居民受到影响。
(2) 联动性和不确定性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区域联动性,随着人的流动向外扩散, 波及蔓延。由于突发
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突然, 无法以常规进行判断, 对其后果的长期影响预料不到, 也消除不完, 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如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距今已有20年的时间了, 但爆炸、核泄漏产生的后果, 对当地居民和儿童造成的伤害仍在不时发生。
(3) 多样性和多发性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原因很多, 种类也呈多样化, 如前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种分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 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了环境改变、职业伤害、移民卫生和疾病谱改变等问题, 使得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更加复杂和多样, 这也是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少数多发国家之一的原因。
(1)突发性和意外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突然,较难预测,有的甚至不可预测。·
(2)体性或社区危害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同时波及多人甚至整个工作或生活的体。
(3)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由于其发生突然,累及数众,损失巨大,往往引起舆论哗然,社会惊恐不安,危害相当严重。天津中考成绩查询时间
(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由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突然,其现场抢救,控制和转运救治,原因调查和善后处理涉及多系统多部门,政策性强,必须在政府领导下综合协调处理,才能稳妥。
(5)它的发生常与责任心不强有直接关系:虽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突然,较难预测、一般情况下,只要坚持原则,依法办事,遵守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认真负责则不会发生或极少发生。反之,其发生多与违法行为、违规违章操作,责任心不强有直接关系。科举制的影响
多发性、复杂性、危害性质严重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6,居住相对集中在城镇,工厂、学校、商场、酒店、娱乐、医院等人相对聚集的大型场所一旦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危害的人数较多,特别是一些呼吸道传染病、城镇集中供水污染事件、食物中毒、火灾、踩踏事件等。这些疫情的发生对人们生活、学习、出行造成了很大影响,也使当地居民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伤害。
不可预见性绝大多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都有不可预见性特点,往往是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四个基本步骤
武鸣灵水
一是迅速控制事态。主要领导作为突发事件的现场指挥者,迅速控制事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住事态,防止危机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
二是立即展开调查。要尽快成立以事发地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事件调查及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制订应急工作方案,确保在权责分明、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下开展工作。通过大量了解事件发生前后的各种现象,从中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掌握事件的实际性质,同时要及时召集相关专家进行集中会诊,研究攻关,以便尽快拿出对策,采取行动。三是果断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强化领导,周密组织。同时,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每个层次、每个岗位的责任和任务全部落实到位。
其次,要抓住关键,统筹兼顾。
四是加强协调联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协调一致特别重要。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事件发生后能迅速采取行动,明确相关部门与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优化整合
社会资源,并做到互通有无、配合有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从而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政府能否有效控制和处理这个事件,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反应灵敏、指挥有力的统一领导机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管理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应急管理的直接任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和执行应急预案启动后,突发事件发生地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
当根据预案规定职责和岗位,服从统一指挥,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
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采取以下特殊措施:临时放假,关闭公共场所,暂停或延迟公共活动,控制人员流动,加强出入境检疫,封锁疫区,发放预防药品,防护设备,以及执行隔离、观察制度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息后的工作,迅速恢复和重建遭受破坏的家园,提供正常的卫生医疗服务,做好受害人躯体伤害的康复工作,预防和处理受害人的心理疾患等。
重视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构建广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的发生,不再只局限于某一地区或国家。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必须重视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是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公众的参与,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增强它们自身保护能力,充分利用公众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共同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
加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领导,
做好经费支持和后勤保障工作各级政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