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商时期的代表性乐器有哪些?
吹管器乐:骨笛(哨)、角、埙
打击器乐:鼓、磐、钟、铃、缶
2.简述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
1986~1987年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了25支骨笛。这些骨笛多为用鹤骨制成,是一种竖吹骨笛。距今8000~当歌词9000年,这也是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最早年代。贾湖骨笛的发现是考古人员目前所发现的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
存放年代分前、中、后三个历史时期:(1)前期五孔笛、六孔笛各1支,距今约8600~9000年;(2)中期七孔笛16多功能老婆评价支(其中2支已残,七孔不全),距今约8200~8600年;(3)晚期七孔笛2支、八孔笛1支,距今约7800工商管理就业方向~820O年。
3.简述周代的宫廷音乐
周朝宫廷礼仪音乐是作为宫廷礼仪制度的补充、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不仅用于各种繁缛复杂的典礼仪式,如宗庙祭祀、朝庭宴飨、大射、王师凯旋、宾客敬老,还被用作教育手段,用来教育贵族子弟。它们既有与礼结合的的音乐种类,也有为统治阶级娱乐之用的音乐。这些音乐大都是乐舞或歌舞的形式,有六代乐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月等。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
4.简述周代的民间音乐
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5.何为“八音”
我国古代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乐器分类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金类:钟、镈、铙、钲、镛、铎等;
石类:玉磬、颂磬;
土类:埙、缶;
革类:鼓、鼗、搏拊等;
丝类:琴、瑟、筝、筑;
木类:柷、敔;
匏类:簧、笙、竽、和、巢等;
竹类:箫、管、篪、籥、篴等。
6.什么是“三分损益法”
由《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三分损益法”是中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基本计算方法是以宫音的弦长为基础,增加三分之一(即三分益一),得到宫音下方的纯四度徵音。徴音的
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即三分损一看得到徴音上方的纯五度商音。再“三分益一”得下方纯四度羽音;再“三分损一”得上方纯五度角音。这种生律的方法成为三分损益法。
7.简述曾候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编钟。编钟共有六十四件,分三层悬挂,上层纽钟三组,共十九件;中下层甬钟各有三组,共四十五件。曾侯乙编钟具有制作精美、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等特点,其音域跨越了五个八度,其中中心音区的三个八度可以构成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并可以转调,每个甬钟可发出呈三度关系的两个音。整套编钟共有约2800字的铭文,为研究我国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8.简述汉代乐府
汉代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9.简述相和歌与相和大曲
两汉及魏、晋期间对民间歌曲(北方)作艺术加工而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最初只是将徒唱的民歌加上管弦乐器伴奏,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后来经过发展,创造了一种结构较复杂的歌舞形式,称为相和大曲。这种大曲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一为“艳”,二为正曲及“解”,三为“趋”或“乱”。
10.简述琴曲《广陵散》
是东汉末年产身于广陵的一首琴曲。它描写的是战国时期铸剑工匠的儿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任务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旋律慷慨激昂,乐曲的机构保留了早期传统大曲的形式规范,保存了汉唐音乐的古老气息,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广陵散》的曲谱最早鉴于明代主权编印的《神奇秘谱》
11.简述《碣石调 幽兰》
传自南朝梁代丘明,是唯一一首用文字谱记写的琴曲,也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曲谱。碣石
调指它的曲调,幽兰乐曲表达的内容。是孔子触景生情借幽兰书法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12.简述荀勖的“笛律”
荀勖笛律为晋代乐律学家荀勖设计的一种管律。 全套12支,应十二律,每支笛都可以吹奏荀勖所称的“三宫二十一变”。荀勖笛律是在管律上实现三分损益法的卓越例证。荀勖笛律经实践得出了管口校正的数据。管口校正数及其复杂,至今仍是音乐声学上之难题;然其去繁就简地归纳为“宫角之差”,据今人计算和实验都证明行之有效。尽管这种计算法带有经验的性质,但是早在1700多年前就能得出这个数据,无论是在律学史上还是物理学史上,都是可以算得上是重要的科技成就。
13.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它们的职能如何?
唐代的音乐机构很庞大,其管理分别由政府和宫廷来实施,由政府来管理的是太乐署和鼓吹署,隶属于中央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太常寺,由宫廷来管理的是梨园和教坊。
。“大乐署”是主管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音乐管理机构,对学习音乐的标准要求相当高,而且考核也非常严格。
“鼓吹署”即卤簿、军乐的官署,是专门管理宫廷仪仗活动中的鼓吹音乐机构,主要职责是“掌鼓吹施用调习之节,以备卤簿之仪”。
“教坊”是唐代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分化出来的宫廷燕乐音乐机构,该机构集中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器乐、歌舞人才,专门为宫廷燕乐培养音乐演奏人才,也是宫廷教习、管理音乐的重要场所。
“梨园”是专门教习、演奏法曲的音乐机构,因设立在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命。其弟子是从太常寺乐工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以从事“丝竹之戏”的器乐演奏为主,多为男性演员。
14.何为“法曲”leaveoff
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至隋称为法曲。主要特点是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一些,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
15.何为“大曲”
又叫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很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大曲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破(以舞蹈为主)。《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
16.变文是怎样一种音乐形式
不苟言笑造句变文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它用说与唱的形式,将佛教经文或教义讲唱出来。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17.简述宋元市民音乐的发展
市民音乐的勃兴是宋代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宋代的农业和手工业非常发达,商品流通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大都市。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有十几个,至宋代已激增至四十余个。汴梁、成都等一些城市成了国内的商贸中心,沿海一带的泉州、杭州、广州等大都市则成了国际贸易中心。这些城市出现了大量的娱乐场所,汇集了大批的专业艺人,推动了音乐在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使市民阶层逐渐扩大,并
形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昔日供达官贵人享乐的音乐,如今主要为市民所欣赏。音乐走出宫廷,繁荣于民间,由贵族化逐渐趋于平民化。
18.简述宋元曲艺音乐的发展
宋元戏曲成熟的代表形态是南北宋之交时在东南沿海一带形成的南宋戏文,以及金元之交时在北方的中原地区形成的元杂剧,而戏曲形成的最初过程则发生在北宋,基础是宋杂剧与各类说唱歌舞表演艺术的融合。
19.简述元杂剧
在宋金杂剧、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宫调等民间音乐艺术成就,于金、元间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戏剧。因采用北方音乐,亦称“北曲”。流行于整个元代,故称“元杂剧”。
20.简述姜夔与他的自度曲
姜夔的自度曲以声韵精美著称,风格清新、注重音律、感情真挚。
21.简述南戏的形成
宋元时代流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戏曲艺术。南戏又称戏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或者“永嘉杂剧”。北宋时期请成了北宋杂剧,宋代政权南渡以后形成了南戏。南戏的形成是我国戏曲艺术正式确立的标志。
22.简述明清戏曲的发展
元代统一中国后,以南戏为基础,吸收了一定的北曲成分,演变而成一种新的戏曲样式成为“传奇”。
明代初期,南戏传奇取代了日趋衰落的北杂剧,开创了以南曲为主题的戏曲时代。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明代南戏出现了“传奇剧”,其中四大戏曲声腔影响较大,即海盐腔、戈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昆山腔经过魏良辅、梁辰鱼等专家的成功改良,成为“昆曲”。自明代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后,昆山腔便居诸声腔之首,形成了昆剧。昆剧代表作: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康熙以后,昆曲传奇逐渐衰落,棒子、皮黄等声腔剧种崛起,结束了传奇时代,开辟了“乱弹”时代。清代戏曲声腔发展的最辉煌成果是京戏的形成。
23.简述朱载堉对律学的贡献
朱载堉,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数学家。安徽凤阳人。著作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精义》、《瑟谱》等。朱载堉对古代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在世界上首创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新法密率)。
朱载堉在《律吕精义》、《律吕全书》中提出新法密率(亦西方后来发明的十二平均律)。
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最初发表于1581年《律历融通》而在1584年的《律学新说》中被成为“新法密率”。因此有关新法密率最早记载于1584年的《律学新说》,他在总结前人乐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精密计算和科学实验,成功地发现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数列规律,称其为密率。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24.简述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学堂乐歌是我国19世纪末开始在新式学堂和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歌唱形式。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一些从日本回
来的留学生归来后,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较长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统称为“学堂乐歌”。
1903年起,由于清王朝为拯救颓势设置新学堂日渐增多,并普遍开设“乐歌课”;而1905年为取缔中国留学生在日革命活动,日本政府强令大批留学生回国,这些留学生又多从事学校教育,在一大批新知识分子的积极活动和倡导下,全国各地的新式学堂几乎都开设了乐歌课,学校唱歌已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并在辛亥革命前后达到了高潮。辛亥革命成功后,首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命令废除封建教育制度,在新颁布的教育宗旨中规定乐歌为学校教育必修课程,更对乐歌活动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出现了乐歌书大量印行,乐歌广为传唱的盛况。
25.简述王光祈音乐学研究的成就
王光祈(1892-1936)中国近代著名音乐学家,中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
格式王光祈是最早采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其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是《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其次,他研究中国音乐史,侧重于律、调
、谱、器四个方面,对历代律制和宫调理论做了全面的整理。代表作《中国音乐史》。第三,系统的介绍西洋音乐学理论和技术理论。第四,他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以外文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学者。代表作《音乐在中国的意义》《论中国音乐》《论中国记谱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