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文化研究】便利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元素
张钟声1,杨荣祥2
①
(1.辽东学院宣传部,辽宁丹东118001;2.辽东学院师范学院,辽宁丹东118003)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来源应该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元素的主要来源。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融入爱国主义、民族自强、和谐诚信等传统文化元素,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形成民族文化共识,它必定带来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繁荣。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元素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13)03-0050-04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有其历史的承续性,割断了历史的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导致消亡。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的承续从未断绝,因此才有今天中华文化的洋洋大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新文化建设的元素,是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从国家、
2022跨年晚会节目单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1]
。这一最新的概括既尊重人类共同发展、共同关注的核心价值,如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等,适应了全球化的人类文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潮流,具有普世性;又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民族自强、和谐诚信等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民族性特征。本文拟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
的传统文化元素,求教于大家。一、国家层面核心价值体系对传统“和而不同”与“民本”文化精神的传承
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命题,是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文化精神的发展与延伸。
“和”的文化精神,在中华民族形成早期就已经产生。中华元典时期从宇宙关系、社会伦理到实践理性都对“和”的作用有过广泛的论述。儒家经典《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和”提升到宇宙精神的高度。《论语·学而》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强调制度化的“礼”与精神性的“和”
,两者刚柔相济,不可或缺。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和而不同”,在漫长的文化演变中,它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和谐、平和等思想观念。
起亚k3测评“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个重要的发明,它闪烁着辩证智慧的光芒。所谓的“同”指的是相同、无差异
,“和”指的是和谐、合作、互补、相济、相成。和而不同的基本精神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事物,各种因素和合而成,而不是单一事物的凑合复加。这一哲学精神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吸纳百川以成湖海的博大胸怀。这种文化精神使中华文化得以五千年奔流不息,汤汤至今
。“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产生于二三千年前,
—
05—第15卷第3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5No.32013年6月
Journa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Jun.2013
①
收稿日期:2013-03-30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DKS019);辽宁省高校2012年度党建课题重点项目(GX-DJ2012-B077)
作者简介:张钟声(1969—),男,辽宁丹东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
《国语·郑语》里记载了一段春秋时郑桓公和史伯君臣间非常精彩的对话,可以称作和而不同基本精神的范例。面对着周王朝的衰微,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周的最大弊端就在“去和而取同”,
接着史伯阐发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当时的史伯已经认识到事物的生成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是相济相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因此构成事物的统一体,这就是“和”。事物的生成发展是不能由单一因素构成,这就是“同则不继”。由这一哲学观点出发,史伯谈到政治上君主应该“择臣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要选择大臣提的好的建议给予奖励,以求得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独断专行。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对“同”“和”关系的认识,并且进一步把“同”“和”与人格道德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文化观。《论语·子路》中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德高尚的人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补,和谐与合作,而不是完全一致的相同。相反,小人才追求人与人之间的雷同和无差异。“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造就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气度,也是中华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和谐进步的精神依托[2]。
在现代社会,“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对于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生活,可以衍生为和谐、包容、广纳民意等政治智慧;对于国际关系则可以诠释为对话、理解、尊重、互信、求同存异等关系准则。它已成为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普世性的人类共同智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理所当然应该得到传承。
就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来说,“民主”虽然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影响因素,但是也与中国传统的民本
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春秋时期,人重于神的民本思想在《左传·僖公十九年》里就得到充分阐发。“民,神之主也。”“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国之兴亡不再取决于天和神,而取决于民。《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指出“德不失民,度不失事,民亲而事有序,其天所启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表达了天经地义的虚幻,肯定了“民之行”的真实性:“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在这里,天经地义都是虚幻的,只有“民之行也”才是实质和根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则直接判定“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说到底,“天将兴之”其实是“民将兴之”,“违天必有大咎”其实是“违民必有大咎。”到了《孟子·尽心上》则公开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主张表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统治阶级对民的敬畏与尊重,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君权至上的专制统治,是传统社会平抑社会矛盾,关怀民生的重要思想。
当然,奴隶制民主与封建制民主虽同是国家民主,同为科学意义的民主形态,但它们本质上却是与现代民主格格不入的。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是少数贵族阶层对多数平民阶层、少数社会利益拥有者对多数社会利益创造者的统治。彻底的民主,等于失去贵族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所以,当时的民主是不可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形式。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也只是统治阶层为消解社会矛盾,巩固长久统治的一种稳压器。这种政治理念虽然不能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但政治家对民心、民愿的敬畏,对百姓的“载舟覆舟”社会作用的认识,却是可以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有价值的文化财富继承下来。
二、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中的“天下为公”大同理想和“以法治国”传统文化精神元素
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普世性价值,是人类现代社会共同向往,并努力实践的价值诉求。但作为人类的共同智慧,自然也融入了中华民族文化元素。
中国古人曾对理想的社会有过美好的描绘。汉人戴圣在《小戴礼记·礼运篇》中转述孔子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作者看来,“大同”是远古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大道流行,天下为公,国家权力、社会财富都属于全体民众,男女老幼、鳏寡孤独都有所养,是
—
三国全面战争1.9修改器15
—
第3期张钟声,杨荣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元素
真正意义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3]。国家权力共享,社会财富共享,强调的是原始的平等与公正,这种乌托邦式的政治理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既是社会精英和黎民百姓共有的价值诉求,也是现代理想社会必备的价值期待。
中华民族作为全世界最早建立国家制度的民族之一,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早在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就主张政治要“一任于法”,统一的法令“为治之本也”。他在秦国率先推行法治,获得巨大成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强调法治的作用:“法者,宪令着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并且指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4]强调法律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要与社会现实相适应,才能起到治世作用。中国传统的法治思想,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毕竟已形成中华民族的社会共识,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积淀,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可以看到对中国传统法治观念的传承。
三、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对爱国主义精神、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直接继承
公民层面核心价值观提倡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爱国主义精神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以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爱国主义精神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就时间来看,只要人类还存在国家形态,爱国主义精神就不会消亡;从空间来看,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必须积极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因为这是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建构中,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是理所当然的。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更加深厚的情感基础,“家国一体”是中国古人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理念。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扩大的家。对家人的血亲情感,可以扩大为民族的同胞亲情,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与依恋,可以扩大为对祖国的热爱和依恋。因此,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显得更浓郁、更深沉、更执著。在长期的养成教育中,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渐融合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多项内容。
自强不息既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追求民族发展、追求国家强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动力。《易传·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最早提出自强不息的文献。在《易传》中揭示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因蕴化生”学说,“雷风相薄,水火相对”的矛盾思想,都表现了中华古人对客观世界矛盾发展,运动变化的认识。《易传·系辞》明确指出:“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于人乎。”天地人事都存在着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无论在任何险恶诡谲的环境都要自强不息。不颓废,不沮丧,不放任自流,不怨天尤人。相信希望还在,明天会好。寂然待机,以求时势转换。对生活充满希望,就会把一切艰辛和痛苦看淡,以达观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基于这种生活态度,中国古人期待着“日新”与“生生”。“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大学》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了民族发展和国家富强,爱国之士总是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不断进取,永无止境。正是有这种精神的存在,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历来以国家富强民族发展为鹄的,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时,奋
k歌之王 国语起反抗外敌;在社会稳定之时,全力推进社会富强,表现出崇高的爱国热情。自强不息早已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国家富强与民族强盛的精神动力。
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相呼应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中华民族历代爱国志士的精神追求与行为规范。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认为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不仅是仁者,而且是圣者。在孟子就不仅泛泛而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而是干脆要亲自治理天下,他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宋代张载明确表达的政治抱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文化精神造就了中国古人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自觉的社会责任感。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不以一己得失为得失,以大公无私的情怀关心着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揭示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共同心声。
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项内容,可以说是对传统的直接继承,虽然随着时代发
—
25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
简单的租赁合同范本展,增加了新的内容,但其本质并没有改变。所谓“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即诚实守信之意。“诚”是真实无妄,不自欺,不欺人。在《中庸》里,“诚”是一个最高范畴,是“天之道”,又叫“至诚之道”,是天赋予人的本性与道理。所以“诚”是人本性中体认真实、表现真实的力量,也是使生命得以扩展本性潜能、实现真实的创造力。“诚”同时也是天在人中之德,据此人道可以与天道相通。至诚的人,不仅自己取得成就,而且自觉及于万物,行于他人,成就自己、他物、他人。求诚的人,择理明善,固执坚守,不懈追求生命的崇高境界[5]。提倡诚信,对公民个人来说,对内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追求人格的崇高与至善,对外则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互信与真诚,所以“诚信”对人类道德完善是具有永恒价值的[6]。
中华文化汤汤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文化遗产,其中大量的精神瑰宝是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化价值的。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当今世界,我们只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起民族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中华文化的精神已经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形成国人的文化人格积淀,造就了具有民族特的社会文化心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更具民族性,更容易形成社会共识[7]。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得到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任何文化一旦割断历史传统,都会遭遇灭顶之灾,这种
情况在全世界不胜枚举。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承续,这是值得庆幸的,它必定带来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26.
[2]杨荣祥.与圣人私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24-125
[3]易丽华,马淑梅.四书五经注译[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75.
[4]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90-391.
[5]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50.
[6]王浩斌.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理论创新的逻辑互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37-41.
[7]柳清华,李富贵.信仰与信用[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26-28.
(责任编辑:游媛媛) 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s in Concep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ANG Zhong-sheng1,YANG Rong-xiang
(1.Department of Propaganda,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Dandong118001,China;
2.Teacher’s College,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Dandong118003,China) Abstract:Elements constitu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me mainly from the Marxist guidance thought,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national spiri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the time spir-it giving priority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the socialist concept on honor and disgrace.To merg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s such as patriotism,national self-improvement and harmony and confidence to display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ll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common view so as to realize the new cultural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socialism;concept of core values;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
—
35
—第3期张钟声,杨荣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元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