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信息技术
一、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信息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物联网技术,集成各类智能终端设备对建设项目现场劳务工人实现高效管理的综合信息化系统。系统能够实现实名制管理、考勤管理、安全教育管理、视频监控管理、工资监管、后勤管理以及基于业务的各类统计分析等,提高项目现场劳务用工管理能力、辅助提升政府对劳务用工的监管效率,保障劳务工人与企业利益。
(一)技术内容
(1)实名制管理。实现劳务工人进场实名登记、基础信息采集、通行授权、黑名单鉴别,人员年龄管控、人员合同登记、职业证书登记以及人员退场管理。
(2)考勤管理。利用物联网终端门禁等设备,对劳务工人进出指定区域通行信息自动采集,统计考勤信息,能够对长期未进场人员进行授权自动失效和再次授权管理。
(3)安全教育管理。能够记录劳务工人安全教育记录,在现场通行过程中对未参加安全教育人员限制通过。可以利用手机设备登记人员安全教育等信息,实现安全教育管理移动应用。
(4)视频监控。能够对通行人员人像信息自动采集并与登记信息进行人工比对,能够及时查询采集记录;能实时监控各个通道的人员通行行为,并支持远程监控查看及视频监控资料存储。
(5)工资监管。能够记录和存储劳务分包队伍劳务工人工资发放记录,宜能对接银行系统实现工资发放流水的监控,保障工资支付到位。
(6)后勤管理。能够对劳务工人进行住宿分配管理,宜能够实现一卡通在项目的消费应用。
(7)统计分析。能基于过程记录的基础数据,提供政府标准报表,实现劳务工人地域、年龄、工种、出勤数据等统计分析,同时能够提供企业需要的各类格式报表定制。利用手机设备可以实现劳务工人信息查询、数据实时统计分析查询。
(二)技术指标
(1)应将劳务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的各类物联网设备进行现场组网运行,并与互联网相连。
(2)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系统,应具备符合要求的安全认证、权限管理、表单定制等功能。
(3)系统应提供与物联网终端设备的数据接口,实现对身份证阅读器、视频监控设备、门禁设备、通行授权设备、工控机等设备的数据采集与控制。
(4)门禁方式可采用IC 卡闸机门禁、人脸或虹膜识别闸机门禁、二维码闸机门禁、RFID 无障碍通行等。IC 卡及读写设备要符合ISO/IEC14443 协议相关要求、RFID 卡及读写设备应符合IOS15693 协议相关要求。单台人脸或虹膜识别设备最少支持存储1000 张人脸或虹膜信息;闸机通行不低于30 人/min(采用人脸或虹膜生物识别通行不低于10 人/min);如采用半高转闸和全高转闸,应设立安全疏散通道。
(5)可对现场人员进出的项目划设区域进行授权管理,不同授权人员只能通行对应的区域。
(6)门禁控制器应能记录进出场人员信息,统计进出场时间,并实时传输到云端服务器;应能支持断网工作,数据可在网络恢复以后及时上传;断电设备无法工作,但已采集记录数据可以保留30 天。
(7)能够进行统一的规则设置,可以实现对人员年龄超龄控制、黑名单管控规则、长期未进场人员控制、未接受安全教育人员控制,可以由企业统一设置,也可以由各项目灵活配置。
(8)能及时(延时不超过3min)统计项目劳务用工相关数据,企业可以实现多项目的统计分析。
长春分类信息(9)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人员信息查询、安全教育登记、查看统计分析数据、远程视频监控等实时应用。
(10)具备与其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共享的功能。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加强施工现场劳务工人管理的项目。
(四)工程案例
北京新机场项目,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项目,吉林长春龙嘉机场二期项目,河南郑州林湖
美景项目,上海张江高科技园项目,山东济南翡翠华庭项目,陕西西安地电广场项目,广西南宁盛科城项目,太原山西行政学院综合教学楼项目等。
二、基于GIS 和物联网的建筑垃圾监管技术
基于GIS 和物联网的建筑垃圾监管技术是指高度集成射频识别(RFID)、车牌识别(VLPR)、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移动通讯等技术,针对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进行综合监管的信息平台。该平台通过对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申报、识别、计量、运输、处置、结算、统计分析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可为过程监管及环保政策研究提供详实的分析数据,有效推动建筑垃圾的规范化、系统化、智能化管理,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建筑垃圾管理的水平。
(一)技术内容
(1)申报管理:实现建筑垃圾基本信息、排放量信息和运输信息等的网上申报。
(2)识别、计量管理:利用摄像头对车载建筑垃圾进行抓拍,通过与建筑垃圾基本信息比对分析,实现建筑垃圾分类识别、称重计量,自动输出二维码标签。
(3)运输监管: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和GIS 技术实现对建筑垃圾运输进行跟踪监控,确保按照申报条件中的运输路线进行运输。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垃圾车辆防护措施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运输途中不随意遗撒。
(4)处置管理:利用摄像头对建筑垃圾倾倒过程监控,确保垃圾倾倒在指定地点。
(5)结算:对应垃圾处理中心的垃圾分类,自动产生电子结算单据,确保按时结算,并能对结算情况进行查询。
(6)统计分析:通过对建筑垃圾总量、分类总量、计划量的自动统计,与实际外运量进行对比分析,防止瞒报、漏报等现象。利用多项目历史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到相似类型项目建筑垃圾产生量的平均值,为后续项目的建筑垃圾管理提供参考。
(二)技术指标
(1)车辆识别:利用车牌识别(VLPR)技术自动采集并甄别信息。
(2)建筑垃圾分类识别:通过制卡器向射频识别(RFID)有源卡写入相应建筑垃圾类型
等信息。利用项目和处理中心的地磅处阅读器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垃圾类型信息,摄像头抓拍建筑垃圾照片,并将垃圾类型信息和抓怕信息上传至计算机进行分析比对,确定是否放行。
(3)监控管理平台:利用GIS、卫星定位系统和移动应用技术建立运输跟踪监控系统,企业总部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可建立远程监控管理平台并与运输监控系统对接,通过对运输路径、车辆定位等信息的动态化、可视化监控,实现对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
(4)具备与相关系统集成的能力。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程度较高城市的建筑工程,桩基及基坑围护结构阶段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四)工程案例
上海明发商业广场项目,上海保利凯悦酒店项目,山东济南高新万达项目,上海上证所金桥技术中心基地项目等。
三、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是在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应用BIM、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通过对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深化设计、材料管理、产品制造环节进行管控,以及对施工过程中的产品进场管理、现场堆场管理、施工预拼装管理环节进行管控,实现生产过程和施工过程的信息共享,确保生产环节的产品质量和施工环节的效率,提高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和施工管理的水平。
(一)技术内容
(1)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协同工作流程和成果交付内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施工全过程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跨阶段的信息共享。
(2)深化设计:依据设计图纸结合生产制造要求建立深化设计模型,并将模型交付给制造环节。
(3)材料管理: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对物料进行统一标识,通过对材料“收、发、存、领
、用、退”全过程的管理,实现可视化的仓储堆垛管理和多维度的质量追溯管理。
(4)产品制造:统一人员、工序、设备等编码,按产品类型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对设备进行联网管理,能按工艺参数执行制造工艺,并反馈生产状态,实现生产状态的可视化管理。
(5)产品进场管理: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可实现产品质量的全过程追溯,可在BIM 模型当中按产品批次查看产品进场进度,实现可视化管理。
(6)现场堆场管理: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对产品进行统一标识,合理利用现场堆场空间,实现产品堆垛管理的可视化。
(7)施工预拼装管理:利用BIM 技术对产品进行预拼装模拟,减少并纠正拼装误差,提高装配效率。
(二)技术指标
(1)管理信息平台能对深化设计、材料管理、生产工序的情况进行集中管控,能在施工环
节中利用生产环节的相关信息对产品生产质量进行监管,并能通过施工预拼装管理提高施工装配效率。
(2)在深化设计环节按照各专业(如预制混凝土、钢结构等)深化设计标准(要求)统一产品编码,采用专业深化设计软件开展深化设计工作,达到生产要求的设计深度,并向下游交付。
(3)在材料管理环节按照各专业(如预制混凝土、钢结构等)物料分类标准(要求)统一物料编码。进行材料“收、发、存、领、用、退”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物联网条码、RFID 条码等技术绑定材料和仓库库位,采用扫描、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现场条码信息的采集,依据材料仓库仿真地图实现材料堆垛可视化管理,通过对材料的生产厂家、尺寸外观、规格型号等多维度信息的管理,实现质量控制的可追溯。
(4)在产品制造环节按照各专业(如预制混凝土、钢结构等)生产标准(要求)统一人员、工序、设备等编码。制造厂应用工业互联网建立网络传输体系,能支持到工序层级的设备层面,实现自动化的生产制造。
(5)采用BIM 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工艺路线仿真等工具制作工艺文件,并能将工艺参数通过制造厂工业物联网体系传输给对应设备(如将切割程序传输给切割设备),各工序的生产状态可通过人员报工、条码扫描或设备自动采集等手段进行采集上传。
(6)在产品进场管理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采用扫描、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产品条码、RFID条码,将产品信息自动传输到管理信息平台,进行产品质量的可追溯管理。并可按照施工安装计划在BIM 模型中直观查看各批次产品的进场状态,对项目进度进行管控。
(7)在现场堆场管理环节应用物联网条码、RFID 条码等技术绑定产品信息和产品库位信息,采用扫描、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现场条码信息的采集,依据产品仓库仿真地图实现产品堆垛可视化管理,合理组织利用现场堆场空间。
(8)在施工预拼装管理环节采用BIM 技术对需要预拼装的产品进行虚拟预拼装分析,通过模型或者输出报表等方式查看拼装误差,在地面完成偏差调整,降低预拼装成本,提高装配效率。
(9) 可采取云部署的方式,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信息资源的使用成本。
(10) 应具备与相关信息系统集成的能力。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装配式建筑产品(如钢结构、预制混凝土、木结构等)生产过程中的深化设计、材料管理、产品制造环节,以及施工过程中的产品进场管理、现场堆场管理、施工预拼装管理环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