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域下残疾人就业方式及政策支持探析
现阶段,信息技术渗透到了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为解决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新的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于创新创业的关注度,同时在发展战略中融入了残疾人就业与创业问题。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构建了“互联网+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与“互联网+残疾人创业服务”,并向残疾人创办的小微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一、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意义
大多数残疾人存在交流抑或是行动障碍,使得他们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外出工作,并且就算残疾人就业意愿强烈,但受行动不便、无法正常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只能在家修养。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交平台、网络支付以及电子商务等的出现让残疾人生活与工作环境能够向着无障碍化的方向进行良好发展,如此一来身体存在的缺陷将不再影响残疾人的就业[1]。另外,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在2030年将会占全国总人数的25%,虽然我国正在开发三胎政策,但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而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残疾人就业创业使得我国有效劳动力逐渐增多,缺乏关注的残疾人再次融入到了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体系之中。合理运用和开发残疾人劳动力,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并让社会保险的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残疾人就业模式(一)岗位就业模式
岗位就业模式指的是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通过
集中就业、按比例分配就业以及直接聘用等方式,对拥有一定信息技能的残疾人进行聘用,使他们能够顺利就业。但是,此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残疾人满足较高的职业要求,且企业与事业单位等在残疾人就业管理方面,需投入一定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资源,以便于残疾员工可以更快、更好地入职。以深圳市残友公司为例,其创立于1999年,创办人是一名残疾人,公司愿景和目标表现为“让普通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能在信息化时代下顺利就业”。现阶段,残友公司主要开设了呼叫中心、动漫设计、软件开发、服务咨询、电子商务等,其中动漫设计、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属于支柱产业。虽然信息化在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此模式也存在较为显著的缺陷,比如某些企业和事业单位对于职业的要求较高,因此不会聘用残疾人[2]。所以就业单位应通过正确的方式对岗位就业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确保该模式优势的全面发挥,并对残疾员工开展系统的入职培训。
(二)服务外包就业模式
外包就业模式表现为有关部门之间通过合作的方式,将就业岗位提供给残疾人,让他们能够灵活就业[3]。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采用外包模式能够推动信息技术企业实现更加稳定的发展,并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让残疾人更好就业。并且该模式不只是涉及科技公司、某些服务型岗位,也可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实现外包,以便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广东中山市残疾人相关部门,建立了合作模式,后立足于通讯技术,确保残疾人可以便捷、高效地开展各类工作。
现阶段,外包模式在我国信息化技术公司中得到了
信息化视域下残疾人就业方式及政策支持探析
邹梦宇
(武汉科技大学,武汉430081)
摘要: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残疾人就业创业使得我国有效劳动力逐渐增多,缺乏关注的残疾人再次融入到了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体系之中。合理运用和开发残疾人劳动力,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并让社会保险的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残疾人在就业方面主要涉及岗位就业、服务外包就业以及自主创业三种方式,而且这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基于此,主要探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残疾人的就业方式,以及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具体的政策支持策略,即健全信息无障碍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工作平衡政策、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残疾求职者专业培训工作,以期促进残疾人能够顺利就业。
关键词:信息化;残疾人;就业方式;政策支持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23)19-0086-03
作者简介:邹梦宇(1996-),女,湖北仙桃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549期
2023年第19期
Serial No.549
No.19,202386--
广泛的运用。在此种模式中,科技运行成本降低,并实现远程办公的目标,员工能够随时随地工作,提高了办公效率,并解决了员工的交通问题。所以,信息时代背景下,外包就业模式属于企业跨地区、跨国家运行与工作的主要方式。但是,信息科技公司的发展对员工职业素养、综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应加强对残疾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水平,进而推动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另外,尽管有部分信息化公司愿意聘用残疾人,但双方信息不对称,公司不了解残疾人的情况。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构建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以便于
更好地满足雇主提出的要求。同时,提高残疾人的专业知识以及实操能力,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地适应社会发展。
(三)自主创业模式
现阶段,年轻体对于自主创业的积极性较高,诸如通过互联网开设网店和网站等。在此背景下,有关部门可构建信息化创业平台,确保残疾人在网络创业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一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通过推广自主创业模式,能够调动残疾人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结合残疾人的实际创业情况,向其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其自主创业实现更好的效果。
另外,就自主创业模式而言,因为其有自主性、灵活性强的特点,适用于非正式残疾就业体,以及程度略为严重的残疾人。但是部分网店创业者难以清楚地掌握各入驻软件的机制与规则,进而出现创业失败的情况。受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因素的影响,创业者难以对自身涉及的相关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导致残疾人面临的风险增多。针对残疾人创业风险的缓冲以及弥补能力,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支持,让残疾人能够顺利就业。
三、残疾人就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就业岗位丰富。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劳动力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进而形成了大量新就业岗位。在传统就业模式之中,可供残疾人选择的机会不多,想要到匹配自身能力且身体素质要求不高的工作十分困难。而在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文字编辑、网店客服等,均属于残疾人在就业方面的良好方向,进而让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立足于互联网设置的相关工作,对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残疾人符合要求,均可参加,并实现居家工作的目标[4]。
2.突破信息障碍。对于传统信息交流模式而言,残疾人通常难以较为全面地掌握扶持、培训、就业等相关信息。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就业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宽,比如网络信息就业、灵活就业、招聘会以及自主创业等。同时,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残疾人可凭借多种渠道掌握和就业存在联系的信息,有利于应聘成功率的提高。
3.提高就业水平。现阶段,残疾人在就业方面大多表现为劳动密集型,抑或是对劳动技能要求不高的相关岗位,诸如勤杂工、保洁员以及操作工等,就业层次与水平不高。信息化背景下,残疾人可以由体力劳动逐渐向脑力劳动的方向发展,可进入客服、文字校对等相关岗位中。
(二)需迎接的挑战
1.岗位供需矛盾。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信息化背景下残疾人就业主要涉及岗位就业、服务外包就业、自主创业三种方式。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调动了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但依然涉及岗位供给问
题[5]。在几种就业方式中,自主创业的选择最低,原因在于本方式需要自身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就企业、事业单位全职就业而言,主要为集中和按比例就业,针对这些方式而言,可能会用特殊的眼光看待残疾人。例如,不信任残疾人所具备的各类就业技能,过于关注其肢体残疾的部分,抑或是没有设置无障碍设施等,影响了残疾人就业意愿的提高。另外,灵活就业涉及项目少、稳定性低等问题,并且政府部门展现出来的引导力不强。
长春分类信息2.技能水平限制。近年来我国逐渐增加了针对残疾人的扶持力度,但在实践方面他们具备的技能水平存在一定限制,导致其无法满足岗位需求。例如,网店客服等就业岗位能够为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对交流技能、产品描述能力、打字能力有一定要求。一些残疾人受经济条件限制,并未接触过电脑,抑或是家中没有配置电脑设施,难以从事此行业。
四、信息化背景下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策略
(一)健全信息无障碍政策
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无障碍属于确保残疾人顺利就业的重点。现阶段,信息技术产业排斥残疾人就业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经济基础较差属于残疾人难以获得基本信息技术设备以及工具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无法支付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高昂学费;第二,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对残疾人存在一定的排斥性。为了转变以上情况,政府相关部门需要通过立法以及政策的方式,保障残疾人的信息
权利。比如,国务院在2012年颁布的《无障碍建设条例》指出,工业部与信息部应全面贯彻落实无障碍政策,加强信息无障碍标准化建设,推动政府各部门无障碍政务顺利进行,完善信息无障碍标准体系,主要涉及残疾人终端以及残疾人应用软件等[6]。另外,对无障碍技术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作为基础,
87
--
让残疾人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加强法规、政策宣传,注重对残疾人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促进无障碍设施建设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对于社会保障政策而言,其属于影响残疾人就业发展的关键点。对于信息化就业体而言,工作时间相对灵活,但优惠政策偏少。比如,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创业的残疾人,要想获得政府提供的各项就业优惠政策支持较为困难。当前,针对残疾人自主择业的政策优惠范围偏小,涉及的办理程序也十分复杂。更为关键的是,自主创业的残疾人通常无法享受社会保险,诸如常规的五险。对此,政府部门需要向网络创业的残疾人提供一定的担保贷款、社保补助、创业补助津贴以及创业指导等优惠政策,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创业。
(三)落实工作平衡政策
针对残疾人工作场所提出的相关需求,属于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重点,并导致残疾人工作持续性得不到保障。同时,部分用人单位不会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环境。为了能够让信息技术无障碍政策得到全面的落实,应确保用人单位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政策的落实过程中,比如国外主要运用“双管”的方式,即增强法律管制,强制要求用人单位设置残疾人工作岗位,并且政府还会给予一定的无障碍经济补贴,用人单位可申请经费,用于技术指导,进而优化残疾人工作环境,确保他们对于就业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7]。
(四)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制度体系
为了能够让残疾人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更好的就业,需提供对应的政策保证,以便于残疾人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就业服务。对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具有发展性特点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引导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就业,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在推动残疾人就业方面,构建涉及支持性特点的就业服务体系属于残疾人信息化就业的前提条件。具体构建过程中,应将用人单位的建设能力作为重点,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整合信息化职业网络培训工作,与用人单位之间共同制订培训计划,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与平台。
(五)加强残疾求职者专业培训工作
要想根本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应将现阶段的信息化背景作为基础,建立残疾人职业开发体系,落实好残疾人求职者专业培训工作,协助他们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同时,在信息化背景下,政府需要加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建立科学的职业训练计划,消除地区、部门存在的边界限制,让区域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共享。并且,根据各地区或部门取得的成果经验、信息通讯技术等,建立全国化的残疾人信息就业培训网络,形成信息化培训模式。开展具体的信息化职业培训活动时,需重视增强政府和雇主的合作,组织进行将雇主作为重点的专业培训活动,提高职业培训有效性以及针对性。另外,残疾人顺利就业后,并非代表培训工作就此结束,信息化技术和知识更新速度快,所以就业服务机构需要紧跟发展潮流,建立残疾人就业能力跟踪检测体系,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让残疾人能够更好地就业,全面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并促进残疾员工人力资本的提升[8]。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残疾人社会交往、信息获取以及就业等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是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实际情况表明,残疾人要想对信息化形成的就业便利进行良好的运用,还涉及许多挑战,诸如社会、地区以及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制约。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我们加强对政策设计、执行等方面的研究,以便于残疾人能够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范丽奇.信息化背景下残疾人就业方式与途径分析[J].就业与保障,2021(17):84-85.
[2]张甜甜,邓涛.“互联网+”背景下残疾人就业培训模式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6):53-58.
[3]朱永彬.信息化背景下残疾人就业方式与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1):10-11.
[4]胡馨芳.南京市残疾人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南京市的实证调研[J].现代商业,2020(6):37-38.
[5]傅彬.“互联网+”背景下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2):146-149.
[6]吴沛,万子粤,胡桂花.智慧助残就业服务平台的使用现状分析[J].西部学刊,2020(18):41-44.
[7]王晓峰,赵腾腾.互联网影响残疾人就业的作用机制研究[J].人口学刊,2021,43(1):96-112.
[8]罗楠.浅谈残疾人就业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34):92-93.
[责任编辑白雪] 88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