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学术谱系的形成与发展
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学术谱系的形成与发展
陈崇斌
【摘 要】20世纪50年代,在王大珩、龚祖同等老一辈光学家的带领下,长春光机所里成长出了一批杰出的应用光学人才.随着该研究所的分建、援建,这批人才迅速成长为系列重大光学工程研究的领军人物,带动了应用光学学术队伍的发展壮大.这个体的成长,一方面得益其适合应用光学学科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对精密光学仪器迫切需求的大力推动.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史杂志》
【年(卷),期】2017(038)001
【总页数】11页(P78-88)
【关键词】长春分类信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应用光学;学术谱系
【作 者】陈崇斌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系,金华32100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N092;O43
近年来,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成为我国学界的热点之一,其目标是总结科学家体的学术传统,为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在谱系研究中,对谱系成长的外部社会环境同样需要重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百年前开始引进西方科学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国家需求等外部社会因素对中国科学家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光学行业全部从业人员仅有数百,到1991年,从业人员已达15.5万人[1]。我国应用光学队伍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在王大珩①王大珩(1915─2011),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留学,1948年回国。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
春分院院长,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龚祖同②龚祖同(1904—1986),上海沙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4年至1937年在德国学习。任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首任所长。的带领下,长春光机所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创业,经过几十年来不断开拓,为国家研制出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科学工程所需的各类精密光学仪器。一大批应用光学人才迅速成长,从长春光机所走出来的两院院士就有20多位。长春光机所同时培养的学术体形成于长春光机所的分建、援建其他光学研究机构的过程之中,伴随研究机构发展而发展。本文拟从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学术谱系的视角来探讨学术体的成长过程,以期得到有益启示。
综观这个学术体的成长历程,可以分为留学欧洲的学术奠基,长春光机所培养“科班人才”的初创,长春光机所分建、援建其它光学机构的发展这三个时期。
1.1 学术奠基——留学欧洲
20世纪初,应用光学技术迅速发展,望远镜、倒影测远仪、大炮瞄准镜、军用指南针等军用光学仪器相继出现,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战后,在战争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欧洲各国开始竞相发展自己的光学工业,到20世纪30年代,欧洲各军事强国都已建
立起自己的光学工业体系,能够自行设计和生产各类军用光学仪器。此时,中国没有光学工业基础,使用的军用光学仪器只能从国外进口,但由于应用光学人才缺乏,仪器的维护与保养仍需要送到国外。这促使政府开始有目的地选派人员专门到国外学习。在这个背景下,龚祖同、王大珩先后前往欧洲学习应用光学技术。
龚祖同,1934年考取中美庚款公费留学生资格后,赴德国柏林技术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即“柏林工业大学”)学习应用光学技术。因抗日战争爆发,国内急需军用光学仪器,龚祖同放弃博士论文答辩,于1938年回国投身应用光学研究[2]。
王大珩,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资格,最早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London University Imperial College)学习技术光学。1940年,转入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跟随著名玻璃学家特纳(W.E.S. Turner)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42年,王大珩放弃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进入英国昌司(Chance)玻璃公司专心学习光学玻璃制造技术。他在昌司公司工作6年,主要从事玻璃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大量的科研实践让他“学会了一套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讲究经济实效的意识”[3]。
20世纪50年代后,龚祖同、王大珩利用留学欧洲的学术积累,领导开创了中国的应用光学事
业。
1.2 学术队伍的初步创立——培养“科班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对精密科学仪器的需求,有关方面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仪器馆。王大珩被推荐主持仪器馆的筹备和领导工作。在王大珩的精心组织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春光机所前身)于1953年在长春正式成立[4]。在仪器馆的筹备期间,龚祖同应王大珩之邀请来长春参与光学玻璃的研制,于1953年成功熔炼出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为中国应用光学事业的开创打下了物质基础。
仪器馆建立后,王大珩挑选了一批国内高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长春从事应用光学研究。为促进这批人才的成长,他组织举办了光学设计、光学冷加工等一系列技术讲座,并选派了一批科技人员到前苏联等国家进修。王大珩最初的目标是把仪器馆建成“东方的蔡司工厂(德国著名光学工厂)”*陈崇斌访谈王之江院士,2008年11月2日。。他十分注重培养研究人员的动手能力,安排了大量的应用光学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在王大珩、龚祖同的带领下,研究人员首先试制一些简单的光学仪器,继而试制显微镜等仪器,并在1958年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等八种代表性的精密仪器。通过大量实践,这批年轻人才学术水平迅速提高,很快就掌
握了光学设计与检验、光学工艺、光学镀膜、以及光学计量测量等基础技术。到20世纪50年代末,一支训练有素的应用光学研究队伍已经在长春光机所成长起来。
王大珩曾说:“我深深地感到,我们之所以现在能在世界光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光学‘科班人才’的培养。”[5]“科班人才”指的就是20世纪50年代在长春光机所成长出来的这批人才。
1.3 学术队伍的发展壮大——分支光学研究机构的学术队伍建立
1960年后,为了适应“两弹一星”和其它研究任务对精密光学仪器的需要,国家分别在西安、上海、合肥、成都等地成立了新的光学研究机构。据统计,长春光机所先后援建、分建其它研究机构近20次,有2000多名科研、技术人员分赴各地,成为国内一些重要光学研究机构的主要建设力量[6]。
1962年,为适应试验的需要,西安光机所成立,龚祖同带领长春光机所的一批科研人员来到西安开展高速摄影方面的研究。在龚祖同的带领下,以侯洵*侯洵(1936—),陕西咸阳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
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一支从事高速摄影研究的学术队伍逐渐成长起来。1981年,薛鸣球*薛鸣球(1930—2013),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从长春来到西安光机所担任所长职务,领导开展高空摄影研究。在龚祖同、侯洵、薛鸣球的带领下,西安光机所主要从事瞬态光学与光子学理论与技术研究、高分辨可见光空间信息获取和光学遥感技术研究、干涉光谱成像理论与技术研究、高速光电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在基础光学、空间光学、光电工程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支非常有实力的学术队伍。
1964年,着眼于激光科学的广阔应用前景,国家有关方面决定在上海建立专门从事激光科研的研究所。邓锡铭*邓锡铭(1930—1997),广东东菀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上海光机所建所时任副所长,后任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王之江*王之江(1930—),江苏常州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干福熹*干福熹(1933—),浙江杭州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
浙江大学化工系。1956年赴苏联科学院留学,1959年获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刘颂豪*刘颂豪(1930—),广东顺德人,生于广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广东文理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等职务。、姜中宏*姜中宏(1930—),广东广州人,生于广东台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工系。等250人从长春迁往上海,与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黄武汉领导的激光研究队伍合并,成立了上海光机所,开展激光科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邓锡铭、王之江带领下,上海光机所现已发展成为以探索现代光学重大基础及应用基础前沿研究、发展大型激光工程技术并开拓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应用为重点的综合性研究所[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