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对社会现实的影响分析
传媒观察H鵷ikti第4卷第〇5期
“后真相”时代对社会现实的影响分析
陈昊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近年来,“后真相”一词开始逐渐被大众所熟知,且似乎已经形成了 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大媒体 频繁地出现反转类新闻报道,更有甚者为博人眼球而刻意误导受众,全然不顾媒介素养,进而引发了广泛的 社会舆论和公民的信任危机,给整个媒体环境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而一旦主流媒体的地位有所动摇,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思想意识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务必要重视这一现象,决不能任其自由发展。文章将通过对“后真相”成因及其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正确引导舆论方向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后真相;媒体;受众;舆论导向;主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5-0008-03
—'引言
长春分类信息
自媒体大爆发的新时代,一旦主流媒体的地位有 所动摇,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思想意识都将面临严峻 的挑战。所以我们务必要重视这一现象,决不能任其自 由发展。下文将通过对“后真相”成因及其影响两方面 进行分析,从而为正确引导舆论方向提出相应对策。
二、“后真相”的含义
继英国脱欧以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后真 相”一词迅速在西方社会流传开来,并于2016年11月22日被《牛津英语词典》评选为年度热词,其意指个人情感 和主观信念相较于客观事实真相更容易对公众的判断 造成影响。其实质就是假借真相之名,通过煽动情绪来 左右民意,最终达到自身目的的行为。是人类语言发展 历程中,介于真相和谎言之间所衍生出的另一种概念。
三、“后真相”的成因
(一)媒体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存在漏洞
首先,在当今在这个流量为王且全民娱乐的时代,为了吸引受众以获得“点击率”,很多媒体在信息生产 的过程中过于迎合大众口味而将事实加以渲染,换句 话说就是在新闻报道时的价值排序中将其真实性放在 了相对靠后的位置,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媚俗的 营销号、标题党充斥着网络空间。
其次,很多时候为了保证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对于 一些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媒体工作者在没有进行
核 实以及深度挖掘的情况之下就迫不及待地将其报道出 去,受众因为接受的信息不够全面而出现判断的失误,从而导致舆论反转事件频频发生。
最后,受自媒体的大环境影响,如今的普通大众可 以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任意切换角,然而由于其 缺乏媒介素养,事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都无法很好地 得到还原,且网民的数量又极其庞大,因此这种角的 转变令本就鱼龙混杂的媒体环境更是雪上加霜。
(二)媒介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从几年前的“两微一端”到如今的“两微一抖”,新 媒体技术在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接连不断地更新发 展和壮大,但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随着大数据技术 的应用和普及,用户的喜好成了平台向其推送内容的重要标准,因此每个个体对信息的接收都趋弓*•同质 化”,进而阻碍了观点的“多元化”输出。
其次,各大平台都充分地给予了用户说话的权利,但却没有与这种高度的言论自由相匹配的“把关”机 制,主流媒体的“把关”作用被不断弱化,而自媒体从业 人员的水准又参差不齐把关”意识极其薄弱,加之自 媒体时代庞大的用户体,使“把关”难度再一次被大 大加深。
(三)受众对待信息的态度缺乏理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受众面对舆论的第一反应通常 不是去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也不是理性地分析
其真伪,而是进行断章取义地自我代入。也就是说,相较于理性的判断,受众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庞 大的用户体在丧失理性的情况之下而引发的舆论,必将会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
事件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得时刻保持警惕。
四、"后真相”对现实的影响
(一)对媒体的影响
1.弱化了媒体的公信力
2018年10月轰动全国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 故”依然历历在目,起初媒体报道称该事故由女司机逆 行导致。然而不久之后,真相便浮出水面,随之上演了 一出充满戏剧性的舆情反转,引得全网一片唏嘘。站在 宏观的角度上,网民发声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媒体的 信赖,因为新闻媒体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地向受众还原 事实真相,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则才 得以逐步建立。可在该事件当中,部分媒体却没有对事 件的真相进行最基本的核实。一辆车是否逆行,哪怕不 调监控,只要查看一下行车记录仪或者询问一下现场 目击者很容易就能够得到答案,如此容易求证的事实 却令多家媒体纷纷栽了“跟头”,其根本原因就是媒体 人专业素养的不足以及职业操守的缺失。亚美路曾经 说过:“信用像一
面镜子,一有裂痕,就难以复原。”受众 的信任,是滋养媒体的土壤,是其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 资源,所以一篇失实的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伤害了广大 人民众的感情,同时也令其自身的公信力和话语权 不复从前。
作者简介:陈昊,男,汉族,吉林长春人。研究方向:专业网络与新煤体。8
第4卷第05期传媒观察
2.使媒体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一直以来,“流量”都是各大媒体的必争之地,而在 这个后真相的时代,人们除了追求感官的刺激,还开始 对共情有了需求,因此报道实事求是的新闻早己不是 吸引受众目光的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相较于需要繁 琐的“采编播”流程,以及反复核实之后才能呈现在受 众面前的客观公正的报道,似乎人们更加愿意为那些 能够带来强大视觉冲击的“短平快”内容而买单。于是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媒体行业也不再执着于内容至 上的原则,甚至一部分版权意识薄弱的媒体,在未经允 许的情况之下,直接原封不动地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而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未经过审核的,所以一旦信息有 误,谣言便会泛滥成灾。
此外,自媒体时代“人人手拿麦克风”,传者和受者 之间已不似从前一般泾渭分明,好多非传媒领域的
人 得益于该行业在“把关”环节做出的让步,都纷纷混入 其中,而其个人职业素养的缺失连带着整个媒体环境 进一步恶化,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对受众的影响
1. 误导了受众的判断
在“重庆公交案”的舆论事件当中,声讨女司机的 难道全部都是无脑而激进的键盘侠吗?答案当然是否 定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最初是出于坚守正义以及维 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目的来谴责“肇事女司机”的,只不 过舆情的反转让他们从原本“正义”的一方沦为了网络 暴力参与者中的一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也 是被谣言玩弄的对象,是“后真相”时代下的受害者。这 部分受众在此番误导下,发表了错误的言论之后,其对 于媒体的信任以及在网络上伸张正义的热情都会大打 折扣。
2. 淡化了受众的道德观念
自媒体时代充分给予了每个个体表达的自由,然 而这种自由也同样需要道德的约束,通常自律在这一 过程中会占据主导作用,任何人在言行之前都会有一 个初步的预判,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事该做。而各种移 动终端的出现,本身就己经为受众在进行网络活动的 过程中戴上了一副“面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己经削 弱了一部分人的自我约束力。加之体是不需要承担 任何责任的,或者换句话说,体中
的每一个个体是不 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正如《乌合之众》一书中所表达 的观点:“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贵任一一 法律和道德上的。但是体则不然,体不需要承担任 何责任。体就是法律,体就是道德。体的行为就 是天然合理的。这是因为单独的一个人是有其名姓的,而体的本身就是它的名字。体就是无名氏!是一 大无名氏的集合体。”所以当人们处于互联网这一庞 大的体之中的时候,则更加容易表现出其最放肆的 一面。而与此同时,媒体不但没能给受众树立好榜样,反而发布大量失实的新闻,引导了错误的舆论,这无疑 会进一步给受众的道德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让部分 人误以为不必为其在网络上发表的任何言论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其犯错的概率也会大大 增加,这也是谣言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3. 促进了受众的体极化
“体极化”又被称为“冒险转移”,其最早由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斯通纳于1961年提出,意思是 体进行决策时,在自己原有态度的基础之上,容易走向 极端化的一种表现,即进者更进,退者更退。体极化 现象产生的原因通常被概括为两种,分别是信息影响 途径和社会比较途径。信息影响途径是指,个体在发表 观点后,发现与所在体内的其他成员立场相一致,那 么将会更加坚定自己的观点,甚至有可能会朝着极端 化方向发展。社会比较途径则是指,原以为自己的立场 在体中最正确,可当比较后发现体中存在大量相 似观点,自己不过是处在平均水平的时候,便会通过走 向极端的方式脱离原有的平庸观点。通常情况下信息 影响和社会比较这两种途径是相辅相成的。
后真相时代,舆论的引导者通过制造敏感话题,令 受众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之下发表了个人观点,而这种 煽动通常又不会仅仅作用于个体。同时网络体又具 备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数量极其庞大,截至2020年3月,中国的网民 数量己达9. 04亿,从任何一起网络事件中我们都不难 发现,我国网络体的影响力绝对不容小觑。
第二,信息共享方便快捷,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 断发展,只要发布者愿意,任何信息都能够完完整整的 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人与人之间不再是一座座孤岛,而 是随时都能够建立起联系,这一点加大了网络体之 间相互的影响。
第三,存在着明显的从众行为,这一行为使得网民 就某一事件发表的观点,与经由线下讨论所得出的结 论有着较大的差异,因为大数据时代,习惯将人们贴上 标签,从而归为某一体,因此大量持有相同观点的网 民被聚集在一起就会引发少部分网民的从众心态,从 而为体极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所以,基于以上三点,当受众产生某种想法随即 发现自己的看法得到了大部分网友支持的时候,其情 绪便会被无限放大。比方说部分在“重庆公交坠江案”事件中声讨女司机的网友,起初可能仅仅是怀疑该事 故和女司机逆行有关,但由于没有确凿证据也并未轻 易表态,然而,随着网络上这样的猜测越来越多,原本 还持存疑态度的网友,此刻便无比坚定地相信自己的 推断是正确的,不仅会大胆的表明观点,甚至会由原本 的理性探讨,直接转变为对女司机的人身攻击,由此可 见,体极化现象出现的同
时,也有可能伴随着网络暴 力的滋生。
4. 限制了部分受众发声(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指受众在发表观点的过程中,会 参考主流的舆论倾向,如果其立场处于优势地位,那么 就会大胆地表达出来,如果处于劣势地位,则选择沉 默,或违背自己的心意转而支持自己原本并不赞同的 立场。这样下去,优势的一方会更加优势,劣势的一方
9
传媒观察第4卷第05期
则更加劣势,甚至可能逐渐消失。
在“重庆公交坠江案”中,女司机被“万夫所指”的情况之下,数亿网民难道就没有一个人发现新闻中信 息的不完整和报道的不客观吗?为什么在官方出面澄 清之前,我们几乎没有听到任何为女司机说话的声音 呢?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在“后真相”引导的舆 论当中女司机罪魁祸首论”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而 少部分原本并不支持该观点的受众因为担心“与世界 为敌”,于是放下了心中那一点点对真相的执着以及对 受害人的同情,选择屈服于所谓的“大多数”,从而让错 误的声音,变成了唯一的声音。
(三)对当事人的影响
在探讨媒介素养的相关问题时,我们通常都会想 到“媒体”和“受众”这两个角,而后真相属性的新闻 报道所带来的最直接的伤害其实是作用于新闻当事人 的,尤其是反转舆论中的受害者。像前文提到的“重庆 公交坠江案”中的“女司机”,在正常驾驶时被突如其来 的公交车撞到,险些危及生命,而作为受害人,其不但 没有得到应有的安抚,反而遭到了 一“正义的使者”莫名其妙的人身攻击,这甚至己经超过了交通事故本 身给其带来的创伤。在该事件中,当事人的隐私权以及 名誉权等都受到了严重的侵害,然而法不责众,所以,当事人即便是万般委屈,却也往往是有冤无处诉,有苦 自己吃。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后真相”的可怕之处在于 让情绪主导了受众的决策,这不仅会对舆论造成极其 恶劣的影响,同时还会给新闻当事人带来难以弥补的 伤害。
五、“后真相”时代正确引导舆论方向的对策
(一)媒体从业者坚守职业道德
媒体的职责是在社会体和个体审视自身不足之 处的时候提供有益的参考,而不是做一随波逐流的 乌合之众,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的地位及作用都较以 往大打折扣,进而使得后真相现象愈演愈烈,想要打破 这样的恶性循环,主流媒体须得重新掌握主动权,扮演 舆论的引导者。每一个媒体人都怀着一个崇高的新闻 理想加入这个行业,尽管在商业化的趋势下,媒体从业 者的身份正在逐渐朝着营销者的方向转变,但其对待 新闻的专业素养和初心不该有丝毫更改,在新闻报道 的过程中客观性和真实性
都是必须要遵守的原则,承 担起相应的社会职责,对传递出的每一条信息都务必 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
(二)受众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个体都掌握着极大的话 语权,毫不夸张地说其影响力己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主 流媒体,因此受众的媒介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受众要懂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自由都需要在法律的约束之下方能实现,因此,在 发表个人观点的时候须得谨慎,理性地看待问题,切不 可为了宣泄个人情绪,而给他人造成伤害。
其次,看待问题的角度要全面,《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然而身处“后真相”时代的大众却仿 佛变成了故事中的盲人,只接收到部分信息便急于得 出结论,俗话说兼听则明,任何一则新闻都需要我们多 听、多看、多思考方才能够深入的了解,发表的观点才 能够相对客观。
(三)政府部门须加大监管力度
虽说在他律之前要先自律,但无规矩不成方圆,权 威系统的监管审查制度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对于谣言 的散布者和失职的媒体人,都应当给予严厉的惩罚,以增加其犯错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改善媒体 环境,解决“后真相”带来的各种问题。
六、结语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自媒体时代,人们对社会的认 知会受到各种各样价值观的冲击,进而内化成自身的 意识形态,因此,对信息的恶性加工,无疑等同于生产 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的食物,令受众不但难从中以 汲取营养,甚至可能会遭其毒害,离我们渴望的真相越 来越远。而想要在获取信息时摆脱“后真相”的局限,则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媒体和受众双向排雷,有关 部门严格执法,为媒体行业未来的发展道路清扫障碍。参考文献:
[1]彭剑.后真相时代的传媒公信力反思[J].新闻战线,2 018
(23).
[2] 史安斌.杨云康.后真相时代政治传播的理论重建和路径重
构[J].国际新闻界,2017(09).
[3] 徐天博后真相”时代的真相建构——基于行动者网络理
论的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
[4] 於红梅,潘忠党.近眺异邦:批判地审视西方关于“后真相”的
学术话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08).
[5] 陈瑞华后真相”:信息交往关系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人文社科版).2018(08).
[6] 刘沫潇,约翰•基恩后真相时代”的媒体与民主—
—访著名 政治学家约翰•基恩教授[J].国际新闻界,2018(06).
[7]刘建明后真相”论的执迷与幻觉[J].新闻爱好者,2017
(12).
[8] 胡翼青.后真相时代的传播—
—兼论专业新闻业的当下危 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
[9] 支庭荣,罗敏后真相”时代:话语的生成、传播与反思—
基于西方政治传播的视角[J].新闻界,2018(01).
[10] 刘士超.张志坚.失真、非理性与主体失落:后真相时代网络舆
论失范现象—以江歌案为例[J ].东南传播,2018(03).
[11] 郭小安.公共舆论中的情绪、偏见及“聚合的奇迹”—从“后真
相”概念说起[J].国际新闻界,2019(01).
[12] 周睿鸣.刘于思.客观事实已经无效了吗?—
—“后真相”语境下 事实查验的发展、效果与未来[J].新闻记者,2017(01).
[13] Post-truth and Its Consequences:W hat a 25-YearOld Essay
Tells Us about the Current Moment[EB/0L].Steve Tesich.
The Nation, 1992.
[14] Po$t-truth politics.Roberts,DCEB/OL]./arti-
cle/2010-03-30-post-truth-politics,2010.
[15] Jayson Harsin.Regimes of Posttruth,Postpolitics,and
A tte n tio n EconomiesEJ].Communication,Culture &C ri-
tique.2015(2).
[16] Haines E L,DeauxK,Lofaro N.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
< are they not?Acomparison of gender stereo­
types,! 983-2014[EB/0L].Psychology of W o m en Quarterly,2016.
1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