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_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假:         走: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
⑴①余因遍观书     
??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⑵①愈恭,礼愈     至:
  舍,四肢僵劲不能动  至:
 ③理名言        至:
⑶①稍稍宾客其父      稍:
 ②不敢逾约       稍: 
3、请写出一个表现作者读书刻苦的句子:??
????????????????????????????????
4、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中的字的作用是___,它照应了___一句。 
6、选出下面各句中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门人弟子填室 B、或遇叱咄 C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D、俟欣悦 
7、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________(2)________ (3)________
9、划分朗读节奏
⑴余因得遍观书      ⑵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10、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__ _”  ___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11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你认为这种态度对吗?谈谈你的观点。
?
12、在原文中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
1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
14、选段分别从哪两方面叙写了作者的求学之难?
?
二、阅读并完成“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段落?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⑴同舍生皆绮绣 被:  ?          ???⑵缊袍敝衣  敝:????????????????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字。
⑴①中有足乐者      ②衔觞赋诗,乐其志        ③寡人欲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④计日   ⑤衾拥覆   ⑥俯身倾耳请       是人多书假余 
?????????
3、作者为什么对同舍生的优裕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
4、选出带点字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
A、媵人持沃灌 B、有司业、博士为之 C、县官有 D白玉之环
5、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  ___;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                   
6、区别古今词义:
 ⑴汤:古义:  今义:       ⑵右备容臭:臭:古义:    今义:
7、划分朗读节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
?
?
9、下列句子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不知 B.执策临之 C.学不思则罔 D.出淤泥不染
10、下列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烨然神人   B.白玉之环   C.右备容   D.主人日再
 判两人??    ????缠万贯     气相投??      ?接再厉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语文积累中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____      _②____
?
1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
14、综合全文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
15、读了全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
比较阅读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弗之????  ?    ?箧曳屣?????      ??僵劲不能动???  ?  ????溥幼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4比较【甲】【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
5读了【甲】【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送马东阳马生序翻译分)
???????????????????????????????????????????????????????????????????????????????
?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 借于藏书之家?????礼愈?????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主人问衡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门人弟子填??或遇叱咄??????????????B??从乡先达执经叩问
?? C邻舍有烛不逮??以书映光读之??????D衡乃穿壁引??衡乃与佣作而不求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                              ?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4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
5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致书以观????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以赴告同学者????颐既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 内容:?????????????????????????????????????????????????????????????????????????
? 感情:?????????????????????????????????????????????????????????????????????????
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②;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