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中国雾霾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治霾】中国雾霾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社会科学⽂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城市蓝⽪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0》发布会9⽉29⽇在京举⾏。《报告》以“⼤国治霾之城市责任”为主题,分专题讨论了当前雾霾治理过程中所⾯临的重点和难点,对全国重点地区主要城市采取的治理措施进⾏总结,系统评价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状况,分析研究城市雾霾治理取得的成效及其⾯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强化雾霾治理、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在《⼤⽓污染防治⾏动计划》(简称“⼤⽓⼗条”)发布的第三个年头,雾霾治理攻坚战依旧在继续。《报告》指出,随着政府重拳治霾和地⽅防治措施的升级,城市空⽓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降低,空⽓质量达标天数和达标城市增加,雾霾天⽓出现频次和覆盖范围减少。201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质量达标的同⽐增加11个,平均优良天数所占⽐例同⽐上升2.1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同⽐下降7.1%,空⽓质量总体向好。但与此同时,京津冀、长三⾓等重点区域以及河南、⼭东、⼭西、陕西等⼈⼝密集地区的空⽓污染程度依然较重,中西部地区部分城市的PM2.5浓度相⽐上年不降反升,各地区雾霾成因各异、复合型特征突出,全国范围内重污染天⽓频发、空⽓重污染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报告》认为,从近年来的城市环境空⽓质量监测数据来看,我国的雾霾治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总
体情况有所改善,但污染状况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污染依然严重,形势不容乐观,仍⾯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以化⽯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产⽣雾霾的重要原因
中国是全球第⼀⼤能源⽣产和消费国、第⼀⼤煤炭消费国,也是全球第⼀⼤环境污染物和温室⽓体排放国,⽣产和⽣活⾼度依赖煤、⽯油等化⽯燃料。2015年,中国原煤、原油、天然⽓、⼀次电⼒及其他能源占能源⽣产总量的⽐重分别为72.1%、8.5%、4.9%和14.5%,占能源消费总量的⽐重分别为64.0%、18.1%、5.9%和12.0%,煤炭占能源消耗的⽐重远远⾼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能源消耗中煤炭仅占20%左右)。不合理的能源⽣产和消费结构及其使⽤过程中所产⽣的污染物排放是形成雾霾天⽓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我国使⽤的煤炭⼤多是⾼硫煤,在燃烧过程中会产⽣⼤量的⼆氧化硫排放到⼤⽓中,进⼀步促成了雾霾的形成。
雾霾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滞后是雾霾重污染地区⾯临的普遍挑战
从蓝⽪书报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雾霾天⽓形成和分布与⼯业污染物排放有很⼤的关联。⼤多数雾霾污染的重灾区,也是⾼污染和⾼排放产业占⽐较⼤、产业结构偏重、经济结构转型相对滞后的⼯业发达城市或⽼⼯业基地。以7座城市位列PM2.5年均值前⼗位、雾霾污染较为严重的河北省为例。2013年河北省⽣铁和粗钢产量分别是16358.54万吨和18048.4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2.99%和22.19%,
产能均居全国之⾸;消耗煤炭31663.3万吨,占全国的7.5%,⽽煤炭、钢铁企业排放的⼤量污染物正是形成雾霾天⽓的重要原因。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部分地区环保责任弱化
环境执法是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段之⼀。但是,⽬前我国⼀些地⽅政府仍然存在着“重发展、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甚⾄认为雾霾治理会影响地⽅经济发展。部分地区环保措施不到位、环保责任不落实,对于企业排污、环境违法等⾏为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预环保监测、监察和执法,导致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效果⼤打折扣。
区域协调治理机制仍有待进⼀步深化
从雾霾构成来源看,上海市来⾃外地输送的污染源约占20%,北京市来⾃外地输送的污染源则超过30%,浙江省⾃⾝的⼤⽓环境质量状况相对良好,但是受到外地⼤⽓环境污染的影响,雾霾天⽓仍然时有出现。这说明加强联防联控对于区域雾霾治理具有重要作⽤。但是,⽬前我国部分区域如京津冀、长三⾓等地区虽然已经形成了协调治理机制,但是这种松散型的⾏政合作,缺乏强有⼒的组织保障和财⼒⽀持,致使涉及跨⾏政区域的环境规划、⽣态保护等难以落实。当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态环境建设发⽣⽭盾时,地⽅政府经常会选择牺牲环境、追求GDP。同时,这种松散的合作机制也很难
保持长效化,联合执法机制则更加弱化,缺乏强有⼒的约束性。
部分污染源控制⼯作缺乏配套技术⽀撑
近年来,环保部门在重点⽣产企业、各类施⼯⼯地、燃煤供热站以及拆迁现场分批安装了在线实时监控设备,对向⼤⽓中超标偷排污染物以及违规扬尘污染⾏为实⾏全天候24⼩时环保监察;同时,为部分⼤⽓污染防治管理⽹格员配备了流动监控设备——“环保通”,⽅便⽹格员流动巡查、抓拍污染源。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污染防治效果,但部分污染源控制⼯作由于缺乏配套实施技术,会产⽣新的环境或社会问题。例如,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秸秆处理处置技术,秸
源控制⼯作由于缺乏配套实施技术,会产⽣新的环境或社会问题。例如,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秸秆处理处置技术,秸秆焚烧的监控治理⼯作虽然耗费了⼤量的⼈⼒、物⼒、财⼒,但仍然难以完全禁⽌,⽽且⼤量废弃未烧的秸秆也成为新的环境问题。
不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导致⾃然⽣态功能下降
⽬前对雾霾治理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化⽯燃料和污染物减排⽅⾯,⽽忽略了⾃然⽣态环境系统本⾝也具有⾃净功能。实际上,当⾃然⽣态环境系统相对完整、⽣态环境容纳能⼒和⾃净功能较强时,很多⼤⽓污染物都会被森林、草地、⽔体等⾃然⽣态系统所吸收、消纳。但我国在快速⼯业化、城镇化过程
中,因为不科学的城镇建设开发模式,往往导致区域⽣态环境容量下降。主要表现为:⼀是随着⼯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量森林、⽔体、林地、草地等被开发占⽤,导致各类⽣态⽤地减少,⾃然⽣态环境系统遭到破坏;⼆是中国城市普遍存在过度建设与过度硬化的问题,城市集中连⽚⼤⾯积硬化建设,使⾃然降⽔不能渗⼊地下,⽔⼟交换功能丧失,⼤量污染物⽆处消纳,只能悬浮于⼤⽓中,遇有局部静稳天⽓就会形成雾霾;三是盲⽬的城市扩张导致城市规划不合理,建设⽤地⼤量占⽤耕地,既破坏了⽣态环境,也阻碍了⼤⽓流通,⼈为造成了局部静稳天⽓,更易促成雾霾的形成。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报告》建议,应⽴⾜各地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根据各地区的主要致霾原因,因地制宜推进雾霾治理。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齐抓共管,共同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