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
硕士毕业作品选题实践与反思
□ 刘晓慧 钱文瑾
摘 要: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作品直接关系到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而选题作为首要环节十分重要。本文选取广西大学2016-2023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的选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其选题具有内容丰富、紧跟实事热点以及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对照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特与愿景,反思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选题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关键词: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选题
毕业作品是检验硕士研究生学习成果的最好证明,它体现了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及观点,同时也是学校教研成果的体现。选题是研究的起点,选题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2011年,广西大学设立新闻与传播专业,本文通过对其硕士毕业作品选题进行分析,参照学校学科发展规划,深究问题之所在。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选题情况分析
本文以2016-2023年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选题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研究对象的搜集和整理。该数据库作为国内内容最全的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本文的样本选择提供了较为权威的数据来源。为了更好探究新闻与传播专业关注的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方向及趋势变化、发展现状等,本文将从作品形式、研究主题、研究对象、关键词分析、学科交叉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数据库中共检索到380篇毕业作品,据图1,2016-2019年及2022-2023年该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的数量基本相当,较为稳定;2020年毕业作品数量增多主要是由于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2018年的招生人数增加;2021年无毕业作品主要是由于2019年开始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改为三年制,无毕业作品。
(一)作品形式
本文将样本作品的形式分为学术性毕业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深度报道、策划方案、影视创作六类。
根据表1可知,样本作品在类型分布上并不均衡:
数量最多的是案例研究,有155篇;其次是学术性毕业论文,有116篇;调研报告和影视创作类型的数
量相当;深度报道和策划方案类较少。笔者在数据统计时发现,2022年之前的毕业作品类型主要集中在学术性毕业论文及案例分析上,2022年开始,调研报告、影视创作、深度报道等毕业作品类型数量明显增加。根据2022版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毕业设计可以是调研报告、深度报道、策划方案、影视创作等形式。”可见,该趋势也与其培养方案的修订及要求相吻合。
(二)研究主题
广西大学2011-2017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科方向分别是编辑出版、报刊新闻、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品牌传播和媒介经营管理。2018年变更为新闻与传播实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管理、品牌传播,2020年媒介经营管理并入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缩减为三个方向,2022年调整为新闻与传播实务、网络与新媒体、国际传播和品牌传播。本文根据上述实际,同时参考《2014年至2015年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综述》[1]中的类目建构,将主题分为新闻传播史、传媒业革新、新闻传播主体、东盟与国际传播等14个主题,见表2。
研究主题中,占比最高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占26.32%;其次是民族文化传播,占比为14.21%;品牌传播、受众和效果传播相关研究也较多;传媒业革新、东盟与国际传播、气候与健康传播、政治传播、形象传播主题数量相当,占比均在6%左右;而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主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占比都不高。
(三)研究对象
笔者参考兰州大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现状研究》[2]及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实际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类目建构,将研究对象分
为报纸报社、图书杂志、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受众研究、企业品牌等十类,见表3。
这些毕业作品中,以媒体与网络为研究对象的最多,有123篇;其次是对受众、报纸报社的分析,分别为50篇、48篇;以文化民俗为研究对象的毕业作品有43篇,数量也较多;以广播电视、城市景区、企业品牌作为研究对象的数量相当;仅有3篇毕业作品是以广告作为研究对象的。基于现有数据可知,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关注的重点在于媒体与网络、受众、报纸报社分析,对文化民俗、广播电视以及城市景区、企业品牌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兴趣。
(四)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内容核心的概括,能使读者通过关键词对整篇文章产生一定的了解,通过对毕业作品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对毕业作品的选题特点进行分析。笔者通过“智分析”系统,对毕业作品的关键词进行了可视化统计分析,见图2。结果显示,“新闻”“报道”“节目”“叙事”出现的频率最高,“传播”“网络”“品牌”“媒介”“文化”等词出现的频率次之。将这些关键词与上文所提的主题以及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与出现频率较高的“网络与新媒体”“品牌传播”等主题以及出现较多的研究对象如“媒体与网络”“企业品牌”“文化民俗”等相吻合。
(五)多学科理论交叉分析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十分强的专业,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而言,可通过多学科理论相交叉来更好地完成毕业作品。笔者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及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的具体情况对学科分类进行类目建构,分为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叙事学、哲学、符号学等12类学科理论。
根据数据库中检索到的论文,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使用到交叉学科理论工具的论文共计130篇,占比为34.21%,见表4。其中,与管理学相结合的作品数量最多,占比26.15%;其次是叙事学,占比16.92%;与社会学、符号学、经济学、心理学理论相结合的毕业作品数量相当,占比均在10%左右;与政治学、哲学、艺术学、人类学、教育学、理学相结
研究主题数量占比网络与新媒体10026.32%民族文化传播5414.21%受众和效果传播328.42%品牌传播318.16%形象传播25 6.58%东盟与国际传播24 6.32%政治传播24 6.32%气候与健康22 5.79%传媒业革新21 5.53%广播电视研究
17 4.47%其他16 4.21%新闻传播主体7 1.84%新闻传播史6 1.58%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0.26%合计
380
100.00%
表2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主题分布情况
表3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研究对象分布情况
研究对象数量占比媒体与网络12332.37%受众研究5013.16%报纸报社4812.63%文化民俗4311.32%企业品牌328.42%广播电视307.89%城市景区287.37%其他14 3.68%图书杂志9 2.37%广告30.79%合计
380
100.00%
作品形式数量占比案例研究15540.79%学术性毕业论文
11630.53%调研报告5113.42%影视创作4211.05%深度报道10 2.63%策划方案6 1.58%合计
380
100.00%
表1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类型分布
合的毕业作品数量都不多,占比均为3%左右。可见,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中,与管理学、叙事学相关理论使用频率最高,与其他学科理论均有不同程度交融,总体涉及学科种类范围广。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选题特点分析
(一)研究主题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主题共分为14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对网络新媒体的探
讨,如《头部高校官方抖音账号调查报告》《新媒体环境对新闻使用者的影响研究》等;有对传统媒体的研究,如《广西交通广播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以广西电台交通1003为例》《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报道的价值提升》;对国外媒体也进行了研究,如《新形势下越南主流媒体对南海问题的对外宣传策略研究》《新加坡〈联合早报〉社论对特朗普政府的态度研究》;有对品牌传播的探讨,如《广西西林县句町文化品牌传播研究》《台儿庄古城景区整合品牌传播研究》等;有对广告公关的探讨,如《泰国电视广告监督与管理浅析》;还有对民俗文化的探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的传播研究》《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的文化互嵌与传播》等;此外,还有气候变化
及健康传播方面的思考,如《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渠道对乙肝认知的影响》《广西苏烟村狂犬病健康传播研究》等多种议题。可见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的选题总体上来说涵盖了新闻传播的多方面、多角度,内容丰富,范围广泛。
(二)研究紧跟实事热点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紧紧围绕实事热点展开,热点词汇如“数据新闻”“反转新闻”“公民新闻”“媒介融合”纷纷纳入毕业作品选题,如《反转新闻的传播机制研究》《浅析公民新闻的传播效果》《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界面〉研究》等。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诸多新名词,还带来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如主流媒体的困境与突破、
弱势体如何适应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网络直播、AR/ VR技术)的出现等。针对上述问题,毕业论文进行了诸多探讨,如《代际传播的反哺研究——以大学生与父母交流为例》《基于受众视角的网络直播研究》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人人都可在互联网上发声,由此诞生出各类新媒体,毕业作品也对此进行了探讨,如《“西大团学小微”运营管理研究》《社交媒体用户的劳工化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等。
(三)多学科交融完成毕业作品
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而言,使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研究十分重要且必要。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的选题中与叙事学相关的占16.92%。根据《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定义,叙事学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学科”。新闻作品可以借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发现这些新闻作品所具有的特点及不足,如《匠人文化体验节目的叙事研究——以〈非凡匠心〉为例》《我国内地暴恐新闻文本叙事策略研究——以2014-2017年暴恐新闻为例》等。
毕业作品中也常常选择管理学理论对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管理学是探究管理规律、方法以获取较大管理效益的学科,新闻传播学与其交融大多是对于媒介经营管理、品牌营销策略、媒介产品发展策略等方面的探讨,多使用SWOT分析法或其他管理学理论进行支撑,如《电视鉴
藏类节目〈收藏马未都〉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法》《〈熊出没〉新媒体营销渠道研究》等。与心理学、符号学等学科理论相交融的毕业作品相对较少,只有《互联网对孤独感的影响——基于广西大学学生的实证研究》《壮锦艺术形
图2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关键词词频
学科交叉数量占比
管理学3426.15%
叙事学2216.92%
社会学1612.31%
符号学1612.31%
经济学1410.77%
心理学1310.00%
政治学5 3.85%
理学4 3.08%
艺术学2 1.54%
教育学2 1.54%
哲学10.77%
新浪微博登录不了人类学10.77%
合计130100.00%
表4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交叉学科理论使用情况
象的时尚传播——基于一种文化符号的品牌发展研究》等几篇。总体而言,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选题充分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特性。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选题的反思
(一)发展趋势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学科为基础,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东盟传媒及中国-东盟区域传播、民族新闻与文化传播、气候与健康传播四大学科特,依托部校共建,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地域特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如表1所示,其毕业作品的形式较为多样,且毕业作品形式的涉及范围呈扩大趋势,符合其研究生培养方案。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设有广西新闻出版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该基地整合了广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资源,吸引全国乃至东南亚学术界、教育界和文化界的力量,以多学科交叉集为策略,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切实推动“文化广西”的全面建设。如表4所示,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所使用的交叉学科理论种类较多,与学院建设方向一致。
(二)未彰显学院发展重点与特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设定的学科发展特是构建“一院四中心”,即以“新闻与传播研究院”为龙头,下设四个研究中心,对应四个学科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东盟传媒及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中心、民族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但据上述统计,毕业作品的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目前与学科发展存在差异,毕业作品关注的重点领域及趋势总体上并未有效彰显学科特。
毕业作品中仅有14%是有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研究,其中对南宁城市形象的研究仅有3篇,对广西新闻
媒体的研究有14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唯一临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区内拥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对于该地区民族新闻与文化传播的研究论文仅有8篇(其中2篇是对壮族的研究,2篇是对瑶族及其传统服饰的研究,3篇是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1篇是对广西多民族聚居区的研究)。总体而言,所涉及的少数民族数量少、关注度低。此外,广西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桂林、北海、百等地都拥有众多旅游景区,但毕业论文对旅游资源传播的研究选题较少(对北海旅游传播的研究1篇,对桂林旅游研究1篇,对百红旅游的品牌传播研究1篇)。另外,广西大学因其地理位置、地域文化等原因,具有与东盟密切联系的优势,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提出“立足广西、服务全国、辐射东盟、面向世界”的愿景,但是其毕业作品的选题涉及东盟国家的研究只有24篇,所占比重并不大,并未有效发挥其独特优势。总体而言,其毕业作品并未有效贯彻与彰显学院发展重点与特。
(三)调整与实施建议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认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的选题应从学院、导师、研究生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与引导。其一,学院应加强跨学科的培养与教育,开设跨学科课程。跨学科教育倡导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及教育过程的创新性。[3]学院要结合学科发展特,强化与学科特相关课程的学习,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拓展学生视野,不断丰富和完善毕业作品选题。教师的课堂教学应更多地运用案例分析、实践观摩等方法,结合行业最新动态将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相结合,
通过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性来弥补课程设置应用性的不足。[4]其二,导师要深入贯彻与落实学院发展的重点和特,将学科特、广西地域特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结合,在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使得学生能因应地域特和学院发展特优势选择感兴趣且合适的选题,最大程度地保障毕业作品的完成度,也能通过毕业作品的不断呈现与深度挖掘助推学院愿景的实现。其三,研究生要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提高与导师沟通交流的积极性、有效性,更好地完成毕业作品。
[参考文献]
[1]王灿发,马缘园.2014年至2015年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综述——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论文的分析[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05):10-17.
[2]李康.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7.
[3]张永祥,朱丹宸,赵磊.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开题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8(33):29-30.
[4]陈际航.研究生论文选题与导师的关系分析——以X大学为例[J].教育与考试,2013(06):68-72.
【本文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毕业作品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项目编号:JGY2022012)阶段性研究成果。】(刘晓慧: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钱文瑾: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