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云南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一、云南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高原低纬度的立体型气候、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接壤或邻近的区位等构成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着力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云南旅游产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过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一)主要旅游经济指标持续增长。2008年全省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各项指标全部完成年初计划。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腾冲旅游介绍510.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250.2万人次,同比增长12.8%,完成年计划的100.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0.1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完成年计划的106.1%;接待国内旅游者1.03亿人次,同比增长14.1%,完成年计划的108%,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一亿人次大关;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4.8亿元,同比增长20.2%,完成年计划的108.1%;旅游业总收入达663.3亿元,同比增长
18.6%,完成年计划的102%,旅游总收入超过了600亿,登上了650亿元的新台阶。
海外、国内和边境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2008年,全省接待港澳台游客分别为35.99.935.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1%6.2%3.7%,接待外国人游客169.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6.9%,其中亚洲游客增长21.6%,欧洲游客增长9.1%,美洲游客增长18.9%。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增长,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03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4.1%,其中接待过夜游客6264.6万人次,同比增长16%;一日游游客3985.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接待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平稳增长,全省共接待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260.5万人次,同比增长10.2%
(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省共有19564户旅游基本单位,其中旅行社431家(国际社52家,国内社379家),旅游住宿设施14234家(星级旅游饭店747家),旅游景区425个(A级以上景区120家),汽车公司47家,其他类型的旅游企业69家,此外尚有旅游购物企业300多家及上千家各种类型的旅游餐馆企业,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452.7亿元,其中旅行社38.4亿元,旅游住宿设施355.3亿元,旅游景区50多亿元,旅游车船公司
和其他旅游企业8.5亿元。此外,旅游餐饮、娱乐、购物及会展设施等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大约150多亿元,使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总规模超过600亿元。
(三)旅游相关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民航、铁路、交通和水运等通达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目前,全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12个,云南各大机场的始发航线数达208条,其中国际航线23条、地区航线3条。航线里程达到14.6万公里;有贵昆、成昆、南昆、内昆等多条铁路通往省外,昆河铁路连接越南,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84公里;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6.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4954公里,不仅连接省内各主要旅游景区,还向外辐射到临近省份和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随着昆曼公路的全线贯通,以及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航运的开通,联通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大通道发展格局初现端倪。同时城市建设、供水供电、邮电通讯、公共交通、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安全卫生、社会治安、金融保险、边检海关、商品购物、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各种公共服务和“窗口”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为我省加快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四)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通过组织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大力培育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使云南涌现出了一批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全省已经有昆明、大理、景洪、瑞丽、潞西、丽江等6个城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丽江、石林、世博园等景区进入中国文明风景旅游示范区及创建先进工作单位行列。在欧洲旅游协会举办的“2005欧中旅游论坛”上,昆明和丽江同时获得“欧洲旅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称号;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及全国34家大型媒体共同举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云南有10个景区入选;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大理市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名镇评选活动中,腾冲的和顺古镇位居“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荣膺“中国魅力名镇展示2005年度大奖”;云南已成为深受中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被有关媒体评为“2006年中国千万富豪最青睐的旅游圣地”。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2频道组织的“2006完美假期旅游线设计大赛”中,大理州的民族文化旅游线、迪庆州的香格里拉旅游线、思茅的自驾车和民族风情旅游线都入选全国最受观众喜爱的二十条旅游线;丽江市在《新周刊》创刊十周年新锐光荣榜颁奖庆典上被评为10年来中国唯一的一个最新锐的旅游城市,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6年度中国10大魅力城市”之一。这些新兴旅游品牌的产生,为云南旅游增加了知名度和“亮点”,提升了云南旅游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从1995年到2005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6.8%,旅游业税收由5.7亿元增加到31.8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3.8%增加到10.3%,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出口创汇收入的比重从13.6%提高到20.8%,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达到170.4万人,占当年全省劳动就业总人数的7.2%,成为全省吸纳社会就业人员的重要行业之一。同时,由于游客流动形成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旅游业在塑造云南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推动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尤其是“九五”以来,云南旅游产业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除了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方针战略的实施,得益于国内外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良好外部环,主要是在国家旅游局的精心指导下,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云南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政府主导,强有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省开始把旅游业作为云南省优势产业来培育。“九五”期间,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新趋势,云南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及时决策,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加快发展,以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切入点,多方协作配合,全面推进旅游产品、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初步形成“大旅游、大开发、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十五”期间,根据国内外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以推动旅游产品结构体系的转型升级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旅游与文化融合,扩大旅游区域合作,大力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推进旅游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一五”以来,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和周边省市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面,在充分借鉴学习旅游先进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后,经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省委、省政府从云南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做出了通过改革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并启动编制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二次创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狠抓落实,加大了旅游开发建设的力度,全省上下掀起了新一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热潮。
(二)项目拉动,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
根据云南省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九五”以来,围绕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提出了突出特、培育精品名牌,优先发展“三线五区”的思路:即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旅游区,以大理、丽江、迪庆、怒江组成的滇西北旅游区,以西双版纳为重点的滇西南旅游区,以德宏、保山为重点的滇西旅游区和以曲靖、文山、红河为重点的滇东旅游区,并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建设项目,集全省之力进行旅游开发和建设,形成了各具特的六条精品旅游线,促进了云南旅游的快速发展。全省旅游“二次创业”以来,我省加快推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千方百计强化旅游建设资金投入,形成了大项目带动大开发,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的格局。通过积极争取和安排国家、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努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三年多来,全省确定的136个重大旅游项目,计划总投资2415.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68亿元,其中2008年完成投资84.1亿元。目前,全省136个旅游重大项目中,中国禄丰世界恐龙谷旅游区一期工程、柏联SPA、西双版纳金地大酒店、西部大峡谷温泉、普达措国家公园、崇圣寺三塔、新南亚风情园、和顺小巷等10多个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腾冲世纪金源旅游体育休闲中心、曲靖麒麟温泉生态旅游小镇、景洪市大渡岗茶园旅游小镇等59个项目正在建设;腾冲世纪城休闲度假村、中国元谋东方人类祭祖坛等52个项目正抓紧开展
前期开工准备。随着旅游大项目建设的深入,一批项目已完工并投入运营,不断丰富了云南旅游产品的内容,完善了产品结构,增强了云南旅游的吸引力。
(三)统筹资源,协调推进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围绕旅游支柱产业的培育,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文化、大环境”的观念,分工合作,统筹资源,协调推进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交通部门自“九五”以来,每年投入上百亿元,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初步实现了从昆明到各重点旅游区的高等级公路连接;各地和民航部门加大机场建设的力度,全省主要旅游区都建设了机场,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良好的航空通达条件;铁路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在昆明大理、昆明石林、昆明罗平、昆明河口等开通了旅游专列,仅昆明大理段“黄金周”期间每天就有7对旅游专列;发改委每年专门安排资金数千万元,用于旅游厕所建设和旅游投资项目贴息;各地和文化部门加大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保护、发掘和开发,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强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宣传和交流,推出了《勐巴拉娜西》、《云南映象》、《印象丽江》、《丽水金沙》等一批得到广大旅游者喜爱、接受和认可的精品舞台剧作。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和傣族“泼
水节”、白族“三月街”、彝族“火把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节庆活动品牌。云南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也在旅游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弘扬;各地和建设部门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加大对旅游城市、旅游小镇的规划和建设,开发了以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和顺侨乡等为代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一批民族民俗文化村镇;宣传部门和各种媒体加大对云南旅游的宣传,使云南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旅游部门积极招商引资,加大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产业规模和水平等。全省各地、各部门围绕旅游发展打基础、抓配套、优化旅游环境,改善了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深化合作,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云南长期以来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区,边境、山区、民族众多和信息闭塞一度使云南经济发展落后、知名度较低。为了大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全省加大了对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尤其是抓住中国’99昆明世博会的举办,大力宣传和促销,极大地提高了云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世博会之后,我们又通过举办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承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及各种大型会展、节庆活动,不断推出云南旅游“新亮点”,创造“新热点”。与此同时,我省强化“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主题形象宣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对外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交易会,在国内外组织举办的云南旅游形象和主题产品促销活动不断增加,知名度不断提升。深入开展与东盟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以及南亚的旅游合作,不断推进“孟中印缅”旅游大通道建设,与老北、越北、泰北的大部分省、府建立起旅游合作机制。对内深化了与“泛珠三角”区域尤其是香港、广东、广西等省区的旅游合作,启动了滇黔川“金沙江流域(下游)旅游经济圈”的合作,建立了“滇西北4+2旅游合作论坛”机制,加强了滇东南“喀斯特景观山水旅游协作区”合作,促进了省内和跨省的旅游一体化发展。为了保证旅游宣传促销的有效开展,省政府出台了《旅游宣传促销费征收办法》,每年征收宣传促销费上千万元用于旅游宣传促销,专门对旅游节、旅游交易会举办给予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全省各地也从实际出发,举办和培育了一大批知名的旅游节庆活动,提高了云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五)加强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针对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我们在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的同时,结合云南实际,积极探索和完善适合云南旅游发展的法制化行业管理制度。相继制定出台了《云南省旅游条例》和一批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全省
旅游法规体系。通过各种法规的制定出台,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推动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加强了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抓好旅游市场的治理和建设,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兴衰,关键在于人才。多年来,我们还着力构建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狠抓旅游人才培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云大旅游学院及8所大专院校旅游院系、省旅游学校、遍布各重点旅游区的旅游职业高中和各地州市旅游培训中心为主要载体的,具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专和职高在内的高中初级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可输送中高级旅游专门人才2000多人,旅游服务员10000多人,不仅为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也促进了全省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