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副刊的创新空间_从_城市笔记_胡同_到_百味_
882005.4 CHINESE JOURNALIST
纵观近些年的报纸改革,往往对于硬新闻制作的改革实践和研究成果多,而对于副刊的创新则缺乏成功案例,也鲜有思考与总结。“城市笔记”“胡同”和“百味”分别属于《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重庆商报》的副刊版,虽然版名各异,内容定位相近,均为富有真情实感的小短文和小漫画构成,而且都很受欢迎。三张报纸我都工作过,对它们的定位与发展有着直观感受。
相同版面定位不同地域成长
《南方都市报》是这么评价自己的“城市笔记”:“如果把《南方都市报》每天厚厚的近百版内容比喻为一桌丰盛的山珍海味,那么,‘城市笔记’版仅仅是一盘‘蒜蓉青菜’。但是8年来,这盘‘青菜’,却是人们一致公认的南都招版菜之一—8年中,不管《南方都市报》怎么扩版、改版,‘城市笔记’的版名、风格甚至版式,几乎都保持不变,是名副其实的‘长青菜’。”
其实,《南方都市报》创办之初,发行疲软,每天印两万份,实销只有可怜的几千份。报纸影响力欠佳,编辑约稿很难,我主管的专刊部其它版主编整天愁眉不展,但“城市笔记”的来稿则如雪花般飘来……
后来新创刊的《京华时报》要吸取南方报纸一些先进的采编理念与经营模式。特意设计了克隆“城市笔记”的“胡同”版,许多处于销售一线的发行员向我反映:不少读者就是喜欢“胡同”版而购买我们的报纸。后来“胡同”版从原来
的每周5期,增加至天天亮相。即使在节假日,报纸缩减为16版、8版,也要有“胡同”,并且是《京华时报》为数极少的不允许登广告的版面之一。2002年6月某调查公司进行北京综合类日报读者评价调查报告显示:《京华时报》的固定读者中,11.92%的读者第一购买原因是其文化版面—“胡同”和“专栏”。
2004年7月20日《重庆商报》改版时,也诞生了类似“城市笔记”“胡同”的副刊版——“百味”。当时,一周有几个副刊版,包括漫画版、收藏版等。因为副刊版有限,从市场角度出发,应该充分利用每个版争取更多读者。商报取消了几个受众面窄的版,增加“百味”版数。后来,“百味”增加至每周3个、5个,直到2005年元月开始,每周6个版。如今,“百味”已成为《重庆商报》的招牌菜。
成功定位:让读者成为作者
从营销学的角度看,一个产品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定位。“城市笔记”
“胡同”“百味”的成功,首先是内容定位的胜利。
这类新兴副刊的定位,是对传统报纸副刊的一种颠覆,提倡“老百姓写、写老百姓、老百姓读”。内容上,对纷纭世相踏实地记录,嬉笑怒骂,来源于生活而不高于生活,不丑化,更不美化;形式上,秉承《世说新语》式的简约、口语化写作文风,响应“快餐文化时代”的需求,力求在几百字内把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讲述清楚,不矫饰、不夸张,杜绝拖泥带水或无病呻吟,完全实现了跟读者的“零距离”。
如此定位的专版自然受众面广,作者面也广。一是易读,短篇精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心理。身处信息爆炸,躁动不安的时代,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啃长篇大论,“短平快”信息易于接受;二是好读,故事多为作者所见所闻,真情流露,读者感同身受,极易引起共鸣;三是易写。文字不用长,语言不必很有文采,讲好一件事,表达一种情绪一种趣味即可,谁生活
报纸副刊的创新空间
—从“城市笔记”“胡同”到“百味”
□ 谭军波
89
2005.4 CHINESE JOURNALIST 眼下,许多媒体引入了新闻热线,一方面大量鲜活的新闻线索进入媒体的视线,另一方面如何处理好热线对采编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也是一个考验。
热线的热处理
对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热线选题要热处理,即咬住不放,穷追猛打,形成规模效应。
一、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问题。如每年11月初正值一年一度的暖气开始供应阶段,也是市民反映供暖问题比较集中的时候。为此媒体应集中力量进行规模报道。2004年11月唐山电视台“直播50分”前后接到反映这类问题的热线数十个,记者根据公众关心的问题、政府关注的事项连续进行采访,制作播出了十多篇新闻,《我市供热系统提前十天升温》《供热第一天》《供热面积怎么计算》
等,既有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也有百姓遇到的供暖难题,还有政策服务性的,将与供暖有关的选题进行了系列报道。
二、盯住重大题材,进行阶段性报道,及时报道事件的进展情况。怎么制作空间
2004年9月有观众热线反映,唐山二战赴日劳工正在向日方索赔。得到这一消息,记者马上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结果发现在唐山幸存的赴日劳工有数百名之多,他们当年受尽凌辱,手中还有许多被日军蹂躏的证据。于是记者历时4个多月,先后播发了《二战劳工痛陈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等稿件,这种进行式的报道,既有利于交代事件的背景与发展,也能够使公众对新闻事件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三、从众多热线中发现既带有共性,又可以解决的问题,使舆论监督有成效。
2004年8月我们接到观众打来的热
线,反映在市中心区发生一起机动三轮车与行人相撞的交通事故。如果按常规做法,发一条交通事故的消息也可以交稿。但做有心记者情况就不一样了,承担这一采访任务的记者透过这一事故看到了管理上存在的许多问题。于是顺藤摸瓜明查暗访,了解到交通事故背后的新闻,推出系列报道《关注摩的》《黑摩的令人忧》等,节目陆续播出的过程中,有关部门整治摩的的行动也宣告开始。于是记者
的报道也同步进行,《我市将严加治理非法“摩的”》等,对整治三轮车违规上路,引发众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到有关部门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报道。使媒体的舆论监督立竿见影,成效可观。
热线的温处理
对收到的新闻热线,记者要把新闻事实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下,看它能折射出多少信息量,巧妙地转换角度,抓出新闻。对许多不宜报道的新闻线索,记者一般来讲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政府没有关注,百姓关注的问题或事件,记者可以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化解矛盾,促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
二、对政府正在采取措施解决,百姓要求迫切的问题,记者可进行适度报道。如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政府关注但还不能马上解决,媒体可将政府关注的状况,有关部门的调研情况作适度报道,以强化沟通理解。
三、对百姓反映强烈,政府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问题要协调政府进行疏导,给予降温处理,不要激化矛盾。
四、做好新闻热线的储备工作,按类型搞好登记,以备需要时有选择地用。(作者单位:唐山电视台)
用好新闻热线
□ 郭素娟 刘剑勇
中没有几件有意思的事儿?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因此,这类副刊降低了作者的要求,使每个人都可能实现作家梦。“百味”版编辑为征稿启示起的题目很到位:每一位读者都是作者。
从发行角度看。类似“百味”的副刊能最大限度地吸引人们的眼球,读者爱读,作者爱写,消费者众,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发行。
综上所述,“城市笔记”“胡同”“百味”缘何走俏市场就有了答案。
办刊理念需及时更新
传统报纸副刊基本上属于“名家写,写名家”或者“名家写,写大家”的模式,小说、散文与诗歌是传统副刊的主打内容,追求文章的立意深度,谋篇布局的精巧,以及文字的漂亮。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传统副刊只能成为少数名作家的乐园,一般作者只能望而却步。
以“城市笔记”“胡同”“百味”为代表的新型副刊,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读者面,使窄众变为宽众。同时,也降低了作者进入的门槛,从“一小撮”变成“一大”,极大地促进读者关注度,提升发行量和增强品牌美誉度。
其实,副刊有许多创新空间。引各行各业写手的“专栏”版办得好,能吸引不少高档读者。在国外,一些发达城市的报纸副刊能养活一批专栏作家,在国内这种势头也发展较快,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京华时报》等为代表的报纸天天有专栏版,培养一批新的写手。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内将会出现一批靠专栏为生的职业作家,所以,报纸副刊要有意识培育此市场,办好专栏版。
再比如,动漫专版在国内基本上是传统的漫画内容,刊登的多是以华君武为代表的讽刺漫画作品,与都市生活中的中年青人读图趣味相距甚远。我们的漫画版明显存在脱节的尴尬。许多孩子越来越远离报纸,而亲近互联网与动漫。报纸有必要办出吸引这一代人的版面。如何办好现代动漫版同样值得探究。(作者为重庆商报汇融集团副总裁)
地方
L  O  C  A  L    M  E  D  I  A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