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上绘画与蒙太奇》
美术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Art and Art
105
《架上绘画与蒙太奇》
李陶然
(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摄影与架上绘画同属视觉艺术,二者具有高度的相似之处。在古代,绘画的记录功能一度代替着摄影的职能。十九世纪摄影术的发明没有终结架上绘画,二十世纪的绘画艺术更多的结合科技成果,摄影与绘画在这个时代是如此的契合。本文以涉猎广泛的蒙太奇技术为基点,举例说明古今绘画中蒙太奇思维的应用和意义。
关键词:蒙太奇思维;古代绘画;现代绘画;尼奥劳赫;解构重构
一、蒙太奇的含义
蒙太奇是一种图像编辑技术,将一系列图像或短镜予以排序,运用跳跃式的图像和快闪的镜头来压缩信息,扩大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最初的电影是一镜到底式的,后来人们发现将不同焦距拍摄的影带通过裁剪并黏合可以使电影出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从此诞生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术。法文中的“蒙太奇”一词仅作为编辑被使用,在苏联蒙太奇理论中,如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最初在苏联提出的,它被用来创造象征主义。后来,主要由英美工作室使用的“蒙太奇序列”一词成为暗示时间流逝的常用技术。从1930年代到1950年代,蒙太奇序列通常将许多短镜头与特殊的光学效果(
淡入淡出,溶解,分屏,两次和三次曝光)与音乐结合,以达立体的,到综合的艺术效果。蒙太奇技术是图像艺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它的使用已延伸至各个领域。绘画领域中的蒙太奇是通过并置,叠加,解构与重构的方式将不同的图像信息编辑到一幅绘画作品中并形成有效画面的一种技术策略。在电影艺术出现之前,蒙太奇思维已经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绘画中。欧洲中世纪的祭坛画,以及中国古代画卷中也有类似手法的体现。
二、古代绘画中的蒙太奇思维
中国五代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画家顾闳中受李煜之托所绘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个情节编织到一幅作品中,每一个情节以屏风或家具隔开,横轴的画卷自右向左,符合当时世人的观看顺序,同时使画面的解读顺序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这种处理方式类似于电影胶卷的放映,将五个场景接合也符合蒙太奇的使用方法,但这幅作品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二十世纪蒙太奇技术,它仅作为蒙太奇式的创作思维。早期绘画的主要功能是记录,作者以组合画面的方式极大地延长了作品的信息,使观者可以更立体的了解鲜活的动态的事件,使作品具有了类似电影的功能。
三、二十世纪绘画中的蒙太奇思维(一)毕加索的蒙太奇应用
当今的架上绘画不再是以严谨的古典式的绘画为主流,从照相机发明开始,关于绘画死亡的说法始终缠绕着架上绘画。因为相机取代了以记录为功能的早期架上绘画。印象派
以后,画家极力探求绘画的新思路,以改变架上绘画的艺术维度。作品中对于蒙太奇的运也有了与古代截然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二十世纪早期的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流派,这个流派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二战后的艺术形式。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
式,形成分离的画面。
图一  《哭泣的女人》
图一《哭泣的女人》是毕加索的代表作品之一,描绘的是毕加索的朵拉马尔悲伤时的状态。画家将女人哭泣时的正脸和侧脸同时剪辑在画面上,嘴部出现的单与整幅画面响亮的彩形成戏剧性的对比。使观者真切感受到作者传达的力量,这比一副写实的哭泣女人像更有表现力。二战作为欧洲艺术的分水岭,曾经的前卫绘画艺术对战后的绘画艺术产生巨大影响。艺术家继承和发展了战前的绘画手段,但这不是无创新的重复,战后的世界体系使得艺术家以全新的形式和思路改变着架上绘画。笔者以尼奥劳赫为例,阐述战后新时代的现代绘画中蒙太奇手法的使用与意义。
辽宁美术学院作者简介:李陶然(1994.9-),男,汉族,辽宁营口人,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