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重难点之文言句式精讲(精美排版、可编辑)
初中语文重难点
  文 言 句 式 精 讲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作判断动词,但在古代汉语中,“是”一般用作指示代词,不用来表示判断。文言文判断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文言文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常有以下几种变式: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是文言文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唐雎不辱使命》)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在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王冕者,诸暨人。(《王冕僧寺夜读》)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而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而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
注意:并非所有包含“者”“也”的句子都是判断句。
2.文言虚词“者”“也”都不用,直接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三国志》)
3.用动词“为”作为判断词,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4.用“非”“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鲁人执竿》)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南辕北辙》)
5.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句中使用“乃”“则”“皆”“即”“诚”“悉”“必”等副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臣本布衣。(《出师表》)
6.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此义出现较晚且少见。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二、省略句
在文言文中,在不影响句意表达的情况下,经常省略某些句子成分,从而使语言更简洁,更具有文言文的特点。这种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的句子,就叫作省略句。一般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
从省略的对象来看,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省略主语:
(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
(他们)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陛下)诚意开张圣听。(《出师表》)
2.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3.省略宾语:
如其言,果得(石兽)于数里外。(《河中石兽》)
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乃入见(庄公)。(曹刿论战)
4.省略介词:
场主积薪(于)其中。(《狼》)
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5.省略量词:
通计一(条)舟,为人五(个),为窗八(扇)。(《核舟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

三、倒装句(考试重点、难点)
文言文中出于某种习惯或为了强调,有些句子有些句子成分会发生倒置,这样的句式就叫作倒装句。倒装主要有两种,即前置和后置。前置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后置主要有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1.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文言文中,常常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里,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就会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