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如何还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我国助学贷款的一项重要构成,在贫困大学生的求学之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现状与还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不同方面提出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问题的对策,对贷款的顺利回收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标签: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问题;对策
1 前言
生源地助學贷款是指国开行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的高校入学生发放的,由学生和其共同借款人(一般为其父母)在学生入学户籍所在地申请的,用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相关费用。虽起步较晚,但在我国的助学贷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源地助学贷款有着贷款便捷,还款期长,受惠面广等众多优势。但在其方便家庭困难学生的同时,由于监督机制等原因,近些年的贷款违约风险一直存在,出现许多的呆账坏账,后期还款缺乏保障。因此对于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问题进行一些正视和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2 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的现状与问题
2007年国家出台新政策以后,为推动和创新助学贷款的进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和国开行共同推出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并随之在几个省份开展试点工作。这么多年过去了,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大力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机制,积极向其他省市自治区展开试点工作,帮助了万千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走上理想的人生之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教育成本分担,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公平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国开行在积极帮助贫困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信用以及体制的建设,努力的防控风险。在不断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助学贷款还款方面也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核实贷款信息难,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不到位。首先,我们都知道,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我国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应贷尽贷”的原则,在贷款上并没有额度和总量上的限制。其次,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我国教育的一项优惠政策,是以无担保的信用方式提供贷款,贫困学生无需支付任何手续费用或抵押,即可零成本的申请助学贷款。加之在实际贫困家庭的认证中,一般采用申请-学校评议-资助中心审核的模式,审核过程中不够严格,且认定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标准,不牵扯到任何利益关系,审核一般都允许通过,因此造成贫困认定的可信度不高。由于以上原因,造成许多本不是家庭贫困的学生申请到了助学贷款,即所谓的资源挤占现象。这些学生申请到助学贷款后,本着某些其他用途,例如
父母生意资金欠缺,借此获得资金用于商业用途或投资于某些理财产品上,而一旦生意失败或投资亏损,很可能由此引发助学贷款还款的违约风险。
(2)贷后管理难度大,高校与银行信息不对称。在还款这方面,我国的法律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生源地助学贷款相关的法律法规,诚信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一方面,县级资助中心要负责资格的审查,债务的追偿以及日常的繁琐业务,从而难以与学校形成有形的沟通,导致与贷款学生的家庭情况,学校生活以及就业信息没有很好地掌握,常常因为学生学校的变更,信息的更改,毕业后的去向不明而出现贷款多年不还的现象。另一方面,没有建立较为完备的个人征信系统,对于违约的贷款学生和共同借款人不能及时的追查和相应“惩罚”,部分共同借款人本身对政府依赖度较高,本身就不具有担保能力,在这种诚信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导致贷款人违约风险增加,贷款多年不还。同时,学生与学校、银行、资助中心、就业单位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联系,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贷款人的违约风险。
(3)借款对象贫困收入低,还款困难。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借款对象都是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其中不乏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可能无法及时
的归还借款,这个因素必须考虑在内。其次,由于近些年高校扩招,学生毕业后,工作压力较大,就业难。在如此险峻的就业形势情况下,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暂时不到工作,缺少还款的收入来源;或是就业的空间不理想,状况不景气,就业工资水平低,加大了贷款追偿工作的难度。
(4)贷款人认识误区,也会影响还款的进行。生源地助学贷款成立以来,虽然政府及助学贷款相关机构进行了宣传,但相关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宣传的范围不够全面,宣传的时间不够久,阶段性强,宣传的方式形式单一,无法起到好的宣传效果,因此出现很多贷款人对于生源地助学贷款并不了解,对于贷款还款的形式及流程不太明确。一方面,部分获贷学生单方面的认为还款是父母的责任,把责任都归咎给共同借款人,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缺乏主人翁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缺少助学贷款方面的金融知识。而实际在还款的过程中,获贷学生与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的义务,并且,获贷学生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与还款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通常作为共同借款人的学生父母,由于缺乏生源地助学贷款相关政策的了解,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比如,部分家长不太清楚还款的流程,不太清楚支付宝的使用方式。部分家长以为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息贷款,因此只要偿还本金就行;以为该贷款规定年限是最后截至日期,只要在规定年
限内还清即可;甚至以为该助学贷款是国家的政策福利,期待借款相应的减免。这些错误的认知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贷款偿还的顺利进行。
3 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问题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
政府方面应当尽快成立和完善贷款相关法律和管理机制,督促相关部门制定贫困学生的衡量方法,明确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细化贫困家庭的认证工作。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各地区的衡量尺度。对表现优秀的县级学生自主管理中心人员和基层工作者提供奖励机制,提高其对贫困家庭认证工作中的积极性,对弄虚作假的基层人员和贷款申请者提出相应的惩罚措施。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成为形式,防止怀有其他目的的不良贷款出现。其次,督促宣传部加强对于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方面的宣传,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媒体,出版单位等对相关法律政策进行宣传。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广泛而全面的提高广大人民众对其的了解,减少因错误的认知导致的贷款偿还的阻碍。最后,要确保财政贴息资金风险补偿金的拨付及时,以弥补因为信贷违约造成的损失,从而保证助学贷款偿还工作的顺利进行。3.2 银行和资助中心方面
(1)国开行在央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可以考虑根据家庭情况采取有浮动的贷款利率,对困难家庭实行分层管理,对于经济特困家庭给予较低的利率,对于情况较好的贫困家庭,则给予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或是设计细化出不同的贷款品种,针对不同的贫困情况,分配不同的贷款种类,提高追回贷款的可能性。
(2)国开行可以实行一定的归还优惠,创新助学贷款还款方案。在这方面可以吸收国外的相关经验,例如日本助学贷款提前还款给予奖励,逾越还款给予相应的惩罚。一定的归还奖惩机制有利于提高贷款人的还款积极性,减少还贷的拖欠。而对于多余的风险补偿金,可以考虑用于资助管理中心的建设,提高资助中心人员对于追偿等工作的积极性。在还款方案上,可以考虑英、美的助学贷款的方式,按照获贷学生就业后收入的固定比例进行还贷;挪威的与学习成绩相连,根据学生在校的表现优异实行相应的减免等。国开行可以吸收这些国外助学还贷模式的优点,创新助学贷款的还款方案。
(3)县级资助中心对于还款时间的高峰期可以适当的增加相关人员,促进还款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尝试将部分工作简单化、网络化,在方便学生贷款的同时,减少学生因为还款复杂而产生怠惰心理的情况,提高学生还款的积极性。
(4)银行和资助中心可以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增强对于获贷学生相关信息的了解,及时的对信息变更的学生进行信用档案的修改,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获贷学生的相关信息。国家开发银行可以联合县级资助中心在基层建立合作机构,使体系延伸到乡村,健全机构管理,加大对学生信息方面的了解和管理,方便还贷工作的进行。并且要完善个人网上征信系统的建立,从而加大对贷款学生的监督,督促学生按时还款。另外,無论是开行还是资助中心,都应该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可以组织相关的宣传活动或配备临时的讲解人员,让获贷家庭可以在贷款的过程中随时了解生源地助学贷款。
3.3 学校方面
(1)入学前。学校可以在录取通知书中寄送助学贷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入学前即可了解助学贷款的相关内容。并且可以配合资助中心,通过书面形式在入学前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增加对贫困生的信息审核。
(2)在学生在校期间,一方面应加大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宣传与解读,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普及相关金融知识,让获贷学生能充分了解助学贷款政策;或是以组织社团为载体,通过开展相关活动,让获贷学生彼此之间能够有很好的沟通,加强学生对生源
地助学贷款流程的认识,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独立感。另一方面应加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大学生中出现许多诚信缺失或是不重视诚信的现象,对学生的性格培养和健康成长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仅对获贷学生毕业后按时偿还贷款有着积极作用,更是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学校应当注重就业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平时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就业信心,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创业培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让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创业,提高获贷学生的还款能力。
(4)另外,学校要主动地建立学生家庭、学校、就业单位的信息共享机制。在校时通过网络平台例如QQ、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加大对学生的信息了解,并将获贷学生的信息及时的反馈给资助中心和银行,配合相关机构完善贷款学生的诚信信息,毕业后明确学生的就业去向,与学生的就业单位保持联系,加强对贷后工作的管理,控制助学信贷的违约风险。
参考文献
[1] 黄华兵,罗奕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模式分析研究[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6,(6).
[2] 王俐,于心宇.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8).
[3] 司晓悦,王超敏.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创新——全面推行生源地贷款[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