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2: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七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6)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觉得,中国文化似乎有一个特征,是主体和客体往往会合而为一,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很像行为艺术。它体现在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上,当我们看见天坛、地坛,还有那些巨大的青铜器时,也许我们就不难想象,古代那些祭祀的仪式该是多么的宏伟壮观。孔子周游列国,在一个交通特别不发达、人对于距离相当敬畏的年代,一个人坐着牛车上路,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地宣传他的理论,这不也正像行为艺术吗?
《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豫让曾臣事智伯,智伯死后他决意为其报仇,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未果,被赵放了,豫让将自己毁容弄哑,企图再次刺杀。朋友问:你要报仇,何
苦用这种方法,尽可以假装臣服于赵乘机行刺。豫让答:我不能为人臣怀二心。第二次要刺杀赵时被抓住,赵问:你曾是范氏、中行氏的人,他们都被智伯杀死,你为什么只是忠于智伯?豫让答:他们是以奴仆待我,而智伯却是以国士待我,是有知遇之恩,我亦要以国士的品级回报。豫让请赵之衣而击之后伏剑自杀。豫让的忠诚有着人性、尊严、情感的美学内容,他的复仇也像是一个艺术仪式,只是这种艺术行为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不可能客观地保存下来。
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我曾目睹过一场葬礼。村子中最壮的十六个男子,先是喝酒,然后大喝一声起杠,抬起厚重无比的棺材出发了。在后面跟随的,第一批是家中的男眷,他们用三寸的棍子拄地,弓着腰,发出低沉的呜咽的声音;接下来一批是家中的女眷,她们身披重孝以高音的啼泣诉说着。艺术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多年以来,这个场景在我的记忆中不断地翻新,让我联想起礼乐中的。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也见到了相似的葬礼。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
中国的诗词仿佛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也许人们用这个字眼的时候,正是在想象那些
附在上一去不返的东西,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在乎把一些东西留下来,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总在流逝,一旦欣赏之后享受之后,就只能撒手放开,随它去了。我记得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艺术是把不存在的变为存在。中国人却是将有变成无,这大概是我们与他所不同的地方。于是中国文化也就随之变得像行为艺术。
(摘编自王安忆《中华文化与中国出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A.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它有一个特征,主客体往往可以合而为一。
B.士为知己者死,豫让对智伯的忠诚体现了人性、尊严等美学内容。
C.艺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习俗中,扎根民间,深入人心,久传不变。
D.因为对水有特别的情感,国人视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的,总在流逝。
解析 A项,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错,原文很像行为艺术C项,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久传不变有错,原文信息为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D项,
强加因果。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文章第一段用天坛、地坛、巨大的青铜器及孔子周游列国印证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的认识。
B.文章引用豫让复仇的故事,阐述了中国文化很像行为艺术,并指出这种艺术行为不能客观保存。
C.文章提及自己目睹的一场葬礼以及莫言《红高粱》中的葬礼意在说明民间的习俗都是艺术化的。
D.对于中国文化,文章从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深化了观点。
解析 都是的说法太绝对,由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可知。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如果孔子知道他的周游列国像表演,就不会去一国接一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了。
B.如果豫让不讲究复仇方式,不遵守为人臣不怀二心的道义,他的复仇就可能成功。
C.以民间习俗形式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能够依附于时间之上的。
D.中国人将有变成无,与文中所提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的观点似乎是截然不同的。
解析 无中生有。第一段中提及孔子的周游列国,作者只是谈了自己的感受,并非涉及孔子本人的想法。
答案 A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01—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8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借以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摘编自201810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9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TOP200
2018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背景
排名
学校中文名
国家/地区
总分
奖项分布
2
剑桥大学
英国
94.8
诺贝尔化学奖
3
斯坦福大学
美国
94.7
诺贝尔经济学奖
5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94.1
诺贝尔化学奖
6
哈佛大学
美国
93.6
诺贝尔化学奖
8
耶鲁大学
美国
91.3
诺贝尔经济学奖
10
芝加哥大学
美国
90.2
诺贝尔经济学奖
15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87.7
诺贝尔化学奖
19
康奈尔大学
美国
85.1
诺贝尔物理学奖
27
纽约大学
美国
81
诺贝尔经济学奖
65
京都大学
日本
67.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7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64.4
诺贝尔物理学奖
(选自2018109日《新浪看点》,有删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领域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的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如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2018年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
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摘编自201810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体。本庶佑现年76岁,他在37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很早就获得了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我们在赞叹本庶佑教授多年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政策、运作举措。
早在2001年日本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21世纪以来,日本人在18年里就
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拿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的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其次,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3.67%,是全世界科研经费投入占比最高的国家,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们搞科研: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50岁时还没有取得大的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摘编自201810月《中国青年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其中,基础科学的深入研究为自然科学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材料三指出,2018年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针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老问题,用技术解决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这样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活动。
解析 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说法绝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