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几首钢琴奏鸣曲的简要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几首钢琴奏鸣曲的简要分析与思考
无论总是造句
作者:***
紫菜包饭的做法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02期
数据分析怎么做        摘要:通过对我国二十世纪钢琴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大致回顾和几首有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的简要分析,引发出作者两点思考:一是我国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滞后于钢琴艺术的发展;二是我国钢琴艺术的繁荣有赖于创作出大量成熟的、有浓郁中国风味的钢琴奏鸣曲。
        关键词:奏鸣曲 分析 思考
        一、西方钢琴艺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中考分数查询        西方近代钢琴(piano)自1711年在意大利诞生以来,距今已有近三个世纪。在这个过程中,西方音乐经历了巴洛克、古典、浪漫及五彩缤纷的现代风格。差不多各个时期的伟大作曲家都为钢琴这件乐器写过大量作品,比如巴洛克时期的J·S·巴赫写下的《十二平均律》被人们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而古典时期的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则
被人们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至于浪漫时期的“钢琴诗人”肖邦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钢琴。至此,我们可以说西方的钢琴音乐文献可谓浩如烟海。天津西开教堂
        在我国出现近代钢琴是十九世纪中叶,而对这件乐器的实际使用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是伴随着西方的教会活动和我国刚刚兴起的“学堂乐歌”。对于这件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西方乐器,我国现代音乐的先驱者们像萧友梅、赵元任等都曾尝试过用它来表现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但是真正成熟的、用我们自己的音乐语言写成的作品是1934年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之后的几十年,我国的作曲家、钢琴家像丁善德、瞿维、桑桐、陈培勋、汪立三等都对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做过大量探索,使我国的民族钢琴音乐创作呈现出初步繁荣之势。可是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严重束缚了作曲家的创作活动,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差不多都是民族音乐的改编曲。而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真正繁荣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钢琴及钢琴音乐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个时期的钢琴曲创作其特点是:由六、七十年代的改编走向独立创作;音乐意境和想象更为丰富;技巧更为成熟、并大胆探索新技法;创作个性更为突出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