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的传承与创新——以雷佳民族民间歌曲音乐会为例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
根植于中国传统音乐而蓬勃发展的中国声乐,通过青年歌唱家雷佳博士毕业音乐系列演出之一,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为契机尽展其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文章从音乐会艺术理念、文化自信角度分析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致敬与传承,从中西融合、深度创作角度解读对中国声乐的革新与创造,以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无穷魅力和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声乐的豪迈信心与坚定信念。
带土旁的字
2017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雷佳,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办了题为“源远流长•寻根之旅”的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作为她博士毕业系列演出的最后一场,受到了音乐届极高的关注。这场音乐会上从曲目的选取到舞台的布景、甚至到精致的演出服都可以看出雷佳的巧妙用心:15首多民族、多种语言和方言的民族民间歌曲,在发挥她兼具民族、美声、戏曲之美嗓音的同时,也将具有中国特的民族民间歌曲演绎得大气脱俗、俊秀雅致;浑然一体的的舞美设计,加之雷佳清澈纯净的嗓音、唯美大气的台风将音乐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一、中国声乐的悠久历史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国声乐作为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正以她独有的魅力绽放着耀眼的光芒。我们之所以说中国声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因为中国声乐伴随着中国古文化携手走来,与中华民族传统的精髓如影随形,在彰
显她亘古悠久历史的同时,也跳动着中国古文化的历史脉搏,让她愈发深邃、迷人。
如果追溯中国声乐的历史可以从中国民歌说起,秦朝的《吕氏春秋•音初篇》、周代的《诗经》中都有对中国民歌的记载,汉代军乐鼓吹曲、相和歌、杂曲歌辞中也都有中国民歌的身影,经过隋唐、五代、宋时期的改良加工,元代的发展,清时期小曲的推动[1],中国民歌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与进步,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创作源泉,中国民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音乐创作人。20世纪30年代以田汉、安娥为代表的中国音乐家成立的“苏联之友社”“业余合唱团”等音乐组织在众性抗日歌咏活动的推动下,创作了大量民歌改编曲目,再加上新歌剧如《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的创作成功,都为中国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民族声乐专业的设立、声乐教育家的辛勤耕耘、优秀声乐作品的相继问世都使得中国声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瞩目成就,而这些都根源于中国传统音乐深厚的沃土,才让中国声乐得以发展到今天伸展得如此枝繁叶茂。
二、雷佳对中国声乐的传承与创新
雷佳,作为中国声乐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中国声乐新时期发展的代表人物,以博士毕业音乐会为契机向大家展示了她深厚的艺术功底的同时,也借此向世人彰显了她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尊敬之心、敬仰之意。雷佳的博士毕业音乐会共分为四场,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 是其中艺术难度最大的一场,曲
目选取跨越中国天南海北,歌曲风格更是变化迥异。音乐会上雷佳分别用藏语、蒙古语、侗语等多种语言演唱不同民族的特歌曲,高音区通透明亮、低音区浑厚低沉,声音位置的把控、共鸣腔体的娴熟运用都体现了雷佳超高的演唱技艺,也尽展她对各地民族歌曲风格和彩的熟稔,充分体现了她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潜心钻研与精致雕琢。
(一)寻根之旅、传承之行
雷佳表示,举办这场音乐会的愿望,是想表达一种向民间学习致敬、向祖先寻根、追寻中华文化之根的理念[2]。中国音乐学院姚艺君教授曾指出:这个“根”不仅仅是深藏在土地下的根,而是具有悠久历史、凝结劳动人民智慧与结晶、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之根。雷佳作为大国形象塑造的一个文化符号代表,此场音乐会恰逢其时,正是向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致敬、传承的最好见证。
1.艺术理念的传承五四青年节放假规定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声乐,从古代开始就坚持于生产中创作、于实践中创作,时刻把劳动人民放在第一位,抒写讴歌人民的赞歌的创作理念,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根基、中国古文化的优良写照。雷佳的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秉承“寻根溯源”的理念,选取诸如《洗菜心》《绣荷包》《看秧歌》《三十里铺》等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反映劳动人民最原始、最淳朴的民俗、民风;也有如《夏蝉之歌》
中国声乐的传承与创新
——以雷佳民族民间歌曲音乐会为例
聂晓琳
1022021年第3期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
起名大全《诺思吉雅》《思情鬼歌》等具有浓郁中国民歌特、却深埋已久、不被大众所知晓的优秀作品,通过音乐会的呈现,让同样经典的声乐作品重新绽放光彩。
从曲目的选取可以看出雷佳及创作团队的良苦用心,也可以看出她对艺术理念的执着与坚守。优秀、丰富、经典的中国民歌资源宝库,是中国声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也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雷佳从《蒲公英的天空》开始,用十几年的时间一直贯彻“寻根”的艺术理念,最终以一场音乐会的形式让世人聆听到了中国经典的魅力,看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根之所系,感悟到了中国声乐的前进动力,这是艺术理念的传承,是精神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经典的致敬、对中国传统的致敬。
2.文化自信的传承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绚烂的中国文化,先辈们呕心沥血、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更是对中国文化强烈的自信心[3]。中国声乐虽然还没有像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形成声乐艺术学派,但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声乐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有着系统扎实的理论支撑、有着科学可行的实践方法,更有对中国声乐发展前景的美好憧憬与展望,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中国精神的自信。音乐会上,雷佳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了多民族、多语言和方言的民族民间歌曲,像调控开关一样高效地控制了声音的位置、音与共鸣,这绝非易事但雷佳做到了,这是对中国声乐的有效检验,是将中国人对文化的自信毫不掩饰地展现了出来,也树立了中国传统音乐走向世界的坚定了信念。
(二)发展之根、创新之源
1.有效推进中国声乐国际化进程
雷佳的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成功地给观众带来深度的审美体验之外,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无疑就是新颖与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形式上的简单复制,而是细致挖掘了音乐的内在联系的革新与创造。
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上,我们听到的却是雷佳对导师教学理念的贯彻执行,雷佳的演唱既富有西方美声唱法的通透、大气,又兼具民族唱法的韵味与灵气,这是将“中-外”歌唱方法完美交织的最好诠
释。同时,在作品的编配方面,我们也看到了雷佳及创作团对的大胆革新,如音乐会的伴奏乐队编配上,雷佳采用小型的西方室内乐组合形式伴奏替代了大规模的音响设计,符合中国民歌轻松简约的特点又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突破传统宏大音响的固有观念的同时,其实是对艺术的更高追求以及对歌唱技术的极大挑战,也彰显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点,古老、经典的中国民歌不再只有中国民族乐器伴奏,在融入西方乐器后艺术性反而得到了更高的诠释,也充分印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真谛。
2.明确指明中国声乐发展方向
如果说对伴奏的大胆编配是雷佳对中国民歌艺术的创新,那么歌曲的深度创作便是她对中国民歌更为深刻的解读。雷佳之所以有突破传统、打破听众惯性审美心理需求的勇气都源于她从少年即开始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坚实基础及精髓的掌握。如东北民歌《摇篮曲》,可谓众多民歌中传唱频率最高、流传范围最广的作品,雷佳在音乐会上打破了听众固有印象中女声扮演母亲的角,大胆加入了男声进行伴唱,让原本抒情、悠扬的音乐风格增添了些许深沉与厚重,在轻声的呢喃与浑厚的伴唱交织中丰富了作品的深刻内涵,从中我们也不乏看出雷佳创作团队的精心编配,尊重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又独具个人特,让作品由内而外地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总结
梦见被追赶
传承与创新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在继承经典、革新创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雷佳民族民间
专场音乐会用致敬经典的形式让最原始、最真挚、最纯粹的中国民歌冲击着人们的情感与心灵的同时,也让大众感悟到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声乐的豪迈信心与坚定信念,中国声乐必将走得更远、传得更久!
参考文献:
[1]王士魁.发展中国声乐,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声乐的回眸与展望[J]歌唱艺术,2019(3):47-52.
[2]田艺苗,吴哲.学科、寻根、创新: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18(3):32-34.
[3]吴雪.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3):67-75.
立冬早安问候语图片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级科研课题《中国声乐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雷佳民族民间歌曲音乐会为例》(编号:2020XJLXYB01)。
作者简介:聂晓琳(1982-),女,辽宁大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理论与教学研究。
六一文案朋友圈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116052
103
2021年第3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