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评分就能伤害电影产业?真相可没这么不堪⼀击
未曾想到,在2016的尾巴上还会有这样重磅的消息出现:「⼈民⽇报」点名批评⾖瓣电影评分机制,贺岁档三部主打影⽚「长城」「摆渡⼈」「铁道飞虎」被推上舆论的热⽕。
且看「⼈民⽇报」的说辞:⾖瓣、猫眼电影评分⾯临信⽤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民⽇报评论部⼜发⽂称: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星」的肚量。如此「精分」,让⼈看不懂该报的⼼。同时,电影局局长张宏森澄清未约谈⾖瓣,围观众纷纷出⾔,⼀时风浪四起,将此事推向⼀波⼜⼀波⾼潮。
冷静下来看看此事,让⼈不禁⽣疑:为何会向评分机制开炮?⾖瓣评分真如舆论所指般「不公」?这件事背后⼜站着谁?
⾖瓣为何会招⿊?
⼀切都要从那三部影⽚说起。截⾄12⽉27⽇晚上7点,⾖瓣共有4.33万⼈评价「摆渡⼈」。40%的评分⽹友给出1
星,22%的⽹友给出2星,21.8%的⽹友给出3星,9.6%的⽹友给出4星,仅有6.6%的⽹友给出5星。⽽其余⼏部⽚⼦在⾖瓣的⼝碑,也不是太好。
或许这⼏部电影评分⾛低,是因为前期期望值被炒得太⾼,最后成⽚与⼴⼤观众的热切期待还有着⼀定的差距。但作为⽂化创意产品,所有进⼊市场的影⽚都是有风险的。
创作者就是要通过电影产品在市场上的检验和在观众中的⼝碑,来不断调整接下来的创作,由此形成不断向好的良性循环。当⽚⼦⼝碑遭低时,第⼀时间不去反思⾃⼰的不⾜,⽽是跳出来指责评论⼈,认为他们阻碍了电影产业的发展,这其中的逻辑,怎么也绕不通。
⽽怪像必有动机催促,这⼏部影⽚为何会被单拎出来说?为何「驴得⽔」「罗曼蒂克消亡史」等⼏部⾼⼝碑⽚⼦被「视⽽不见」?剥丝抽茧,看到它们背后之⼈时,终于让⼈恍然⼤悟:当万事落回利益点,⼀切都有了解释。
评价最高的电影⾖瓣的评分机制真相是什么?
当⼈们需要对⼀部电影的好坏做出评价的时候,通常会查这部电影在影视⾏业通⽤标准下的得分。在全世界,参考标准⼀般来说是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在国内⼤部分⼈都会相信⾖瓣电影上的评分。
⾖瓣的评分没有专门的审核机制,它的创始⼈阿北曾解释过:评分会⾃动出现在⾖瓣的各个需要⾖瓣电影分数出现的地⽅,程序每过⼀段时间会⾃动重跑⼀遍,将新打分者打出的分数加⼊到计算当中。
曾经作为⾖瓣⽤户主⼒的中国⽂艺青年,数量显然⽐⼀亿多⼈要少。⽽这样的评分机制,使得⾖瓣电影评分已经不再体现⽂艺青年的喜好,⽽是更能反映出⼤众对于电影的观点看法。
⼀部⽂艺电影的得分⾼很正常,因为⽂艺青年们看过并都打了较⾼的分数。然⽽普通⽤户因为得分⾼也去看这部电影,结果觉得并不好看,进⽽觉得⾖瓣电影不靠谱。过去数年时间⾥⾖瓣⽤户量剧增的同时,⽆论⽂青⽤户还是普通⽤户都有这样的感触。
另⼀个问题,就是刷分。如何将刷票⾏为排出到最终的分数外,关键点就在于「经常投票者投票⼈数」这个值上。互联⽹技术专家和学者阮⼀峰曾经在他的博客整理过Hacker News、Reddit等⼀众带有⾮简单的贴⽂排名功能的社区产品,其背后所依赖的排名算法。
⽐如,Delicious曾经的热门书签排⾏榜,曾经使⽤过去⼀个⼩时内被收藏的次数进⾏排名,每⼩时重新计算⼀次。⽽Hacker News的机制类似,但算法稍微复杂⼀些:(帖⼦得票数–1)÷【(距离发帖的⼩时数+ 2)的1.8次⽅】其中,1.8次⽅被称为重⼒因⼦,代表着⽼帖⼦(⽆论排名⾼低)排名下降的速度,重⼒因⼦越⼤,排名下降越快。
关于⾖瓣电影评分刷分⽅⾯,⾖瓣CEO阿北曾写了⼀篇名为「⾖瓣影评⼋问」的⽂章,特⼯君从中截取了两问,恰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喜欢的/我讨厌的/我拍的/我导的/我投资的电影/电视剧会在⾖瓣上的评分低得/⾼得不正常?
所有电影都有众⼝难调的问题。最好的不是所有⼈喜欢的,所有⼈喜欢的不是最好的。在评分这件事上,看到评分和⾃⼰想法⼀致,觉得⾖瓣靠谱,看到不⼀致,觉得⾖瓣不靠谱。这种反应也正常。但「⾖瓣」后⾯只是很多个「别⼈」⽽已,不多不少。
你和别⼈平均看法不⼀致,可以冷静下来再下结论。未必别⼈不正常,也未必背后有阴谋。这也不⼀定是坏事,⼤众经常是错的,⾄少你是有主见的。我⾮常明⽩⾃⼰的作品出来的时候,希望和相信别⼈会喜欢的⼼情。
事实是,⾃⼰和别⼈的喜好都很难把握,碰壁难免,但下次我们还会「爱上⾃⼰的作品」。这是创造的代价,我们⾃的,也是我们着迷于此的⼀个原因。
⼆、⽔军是怎么回事,⾖瓣评分可刷吗?
⽔军是有的,但⾖瓣评分很难刷得动。电影这个⾏业⼤了,怪事就多。我们把「⽼⼦还就不信了,我就要把这个平均分抬⾼/拉低」动⼒之下的打分⾏为统称为「⾮正常评分」,或者说打分的⽬的是为了直接⼲预平均分数。
我个⼈印象⾥,「⾮正常评分」⼤致有四类:注册/收购帐号刷⾼分的,注册/收购帐号刷低分的(这个我也百思不得其解过),明星粉丝团「进攻⾖瓣」的,铁杆⽤户「捍卫⾖瓣评分公正」反⽔⾏动的。应该还有别的,⽐⽅说⾏为艺术什么的。⾖瓣这两年的原则是「所有能判断属于⾮正常评分的⼀概不算」,不分⾼低贵贱颜⾊。(捍卫评分公正的⽤户,真的抱歉加感激。但这应该是我们的⼯作,不是⼤家的,⼀时没做好是我们失职。)。
「不算」⾮常简单可操作,但「判断属于⾮正常评分」不是那么直接。⾖瓣⼀代接⼀代的算法⼯程师、程序员、编辑和产品经理在这件事上贡献过才智,最后都落实在⼆⼗四⼩时跑的⼤⼩程序上⾯。这确实是持续的、魔⾼⼀尺道⾼⼀丈的事情。但现在门槛已经很⾼,声称能刷分的基本是在骗⼈。
综上,电影欢迎⼀切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公正的批评。但批评不是「阴谋」的狂欢,更不会是「预谋」的胜利。⽹络时代的⼈们更加擅长表达真实意见,管不住别⼈时,最好先做好⾃⼰。
「娱乐调查局」新锐娱乐产业媒体,聚焦影视、游戏、⽹娱、IP、VR、动漫、⾳乐等泛娱乐产业资讯,并提供各种衍⽣服务。
娱乐调查局
你的过去我不愿过问
那是你的事情
你的未来我希望参与
这是我的荣幸
版权归娱乐调查局创作团队所有
任何组织、机构及个⼈不得擅⾃转载或⼆次修改
转载或合作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