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人教版七下第二单元《黄河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 ...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朗读、感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重视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黄河颂》。你了解黄河吗?说说你知道的黄河。(历史、文化、地理等均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用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正因如此,黄河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诵。抗战时期,诗人光未然从壶口辗转去陕北延安,途径黄河,目睹了黄河的恢弘气势和英雄气魄,毅然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他对黄河又是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提示学生准备表演读,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小组几个人分开读或者齐读。)
3、学生表演读。
4、学生谈读后的感受和困惑。(让学生在课本上作批注,准备交流)(感受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也可以是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等等)
三、再读课文,质疑探究
学生读课文,合作解答学生的困惑。
教师预设:
①朗诵词有什么作用?(序曲,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②为什么是“亚洲的原野”而不是“中国的原野”?(把黄河放在宏大的场景里。更显得有气势,也暗示中国土地之广)
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为什么?如果在文中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描绘黄河的形象,突出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特点,为下文的颂蓄势、铺垫)(望)(近景——俯瞰——纵向——
横向,气势大——曲折多——路途远——力量大,象征中华民族的革命道路虽然漫长,且历经艰难险阻,但我们凭着无坚不摧的毅力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定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④黄河的“伟大”和“坚强”分别表现在哪里?(伟大:养育了、保卫了、激励着中华民族,三个“啊!黄河!”坚强:百折不回,无坚不摧“浊流宛转”到“劈成南北两面”) 
 ⑤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三读课文,品味赏析
1、学生自读课文。
2、到给自己强烈感受的词句,品一品。(提示:用词、修辞等方面。重点赏析“奔”“掀”“劈”等词语以及“摇篮”“屏障”“铁的臂膀”等修辞)
五、拓展延伸,丰富情感
1、补充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朗诵,加深爱国情感。
2、黄河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现在和平年代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六、齐读课文,结束。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绘形象  恢宏壮观
颂精神  伟大坚强
《黄河颂》学情分析
《黄河颂》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
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有自然和谐的韵律,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初一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很有效果;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勇于质疑,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由于现代诗歌容易朗读,再加上在小学时的诗词积累和吟诵,学生对于诗歌学习有很大的兴趣,但这也仅止于朗读。通过上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对于初中语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其方法也掌握一些。这些都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但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方法还不够深入,仅仅会朗读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要学会如何把握诗歌的内容,品析诗歌的语言、技巧等。而这些方法恰恰是学生所不具备的。《黄河颂》这首诗歌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甚或偏向。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
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掌握现代诗歌品读的方法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具体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朗读、感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重视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是教师事先的深入文本,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了解,是对各种教学情况的预测,
它不啻为一种未雨绸缪,是在深入了解文本和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走近胸有成竹,更加游刃有余,有效促成教学效果的好途径。
《黄河颂》教材分析
一、教材概览
《黄河颂》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有自然和谐的韵律,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了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新教材选入这篇课文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强化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
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设想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 “合作探究”“四边对话”是我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
、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激越飞腾,激情澎湃,情不可遏,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因此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以读启悟,教学语言诗意化,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黄河颂》评测效果分析
本测评分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课堂问题评测的分析,二是课后检测效果的分析。
一、课堂问题评测的分析
1、学生能自主发现问题,并且能自主解决一些较浅显的问题。
2、学生会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会了合作学习。
3、学生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一筹莫展,缺乏解题思路,没有教师的指导,不能够解决。
黄河大合唱第六乐章
4、一部分学生还是依赖一些工具书,没有学会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二、课后检测效果分析
基础知识部分完成较好,特别是字词部分,这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在课前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的能力,这也是一种好的习惯。对于诗歌的朗读节奏、内容理解以及修辞等,有几个学生出错,这说明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少数学生没有掌握透彻,或者说根本不明白。阅读部分由于比较浅显,又都是课内的原话,没有一个学生出错。拓展迁移的第一题比较简单,又是课上讲过的,学生都能写出来,但也有学生写错了字;第二题虽然答案很简单,但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空着的比较多。
三、下一步的教学措施:
1、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风格,鼓励学生质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