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与文学教育
作者:樊 星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4期
作者:樊 星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4期
樊星,著名文学评论家,本刊顾问。1957年生于武汉,祖籍河北邢台。当过知青、中学教师。曾就读于荆州师专、华中师大。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世纪末文化思潮史》、《别了,20世纪》等书,并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
论》、《文艺评论》等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湖北省文联“文艺明星奖”、“屈原文艺创作奖”、“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及“中国文联2000年度优秀文艺论文奖”。
近年来,经典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文学界的普遍关注。这显然是因为大众流行文化已经猛烈冲击了传统经典文化,而这样的冲击也已经使得当代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明显疏离了那些被历史证明是人文精神核心的经典著作。经常有同学问我:为什么按照老师的指点,去读经典,可就是不到感觉?应该说,这是当代人文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很难想象,远离了那些凝聚了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丰富智慧的经典,而在通俗读物、流行读物的泡沫中随波逐流,我们会到建构新的文化的正确起跑线。我也常常问那些同学,天天跟在阅读新潮的后面跑,今天流行韩寒就都谈韩寒,明天流行郭敬明就都谈郭敬明。几年过后,蓦然回首,结果发现大家曾经读过的流行书竟然惊人的一致。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你的个性在哪里呢?所以我常常说,这是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个性很容易被形形的潮流淹没的时代。当然不是说为了打造与众不同的个性,就有意去
逆潮流而行。而是应该在了解潮流的同时努力去超越潮流。因为在今天这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时代,在这个文化精品与文化垃圾常常一起涌现,而文化垃圾显然常常多于文化精品的年代,在出版物已经达到应接不暇的年代,老是跟着潮流跑,是难免会进入书籍的迷宫,一不小心就迷失了自我的。因此,就需要了解:那些穿越了漫长历史的烟云,影响了无数代知识分子乃至整个民族和全人类的经典,为什么能成为经典?那些经典对于指导我们做人、处世、择业、成功,对于我们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最优秀的书籍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年来,教育界提倡青年学生多读文史经典,文学界也展开了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从“经典的意义是什么?”到关于“红经典”的讨论到“当代文学的经典化悲惨世界经典语录英文版”问题的探讨),都显示了重返经典的必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